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企業爭奪設計資源,石材設計師走紅
跨界幾乎每天都在發生。產業融合的趨勢也并非第一天出現,但互聯網思維卻讓這種趨勢愈演愈烈。環境的變化,正在改變我們對“人才”的定義。過去幾十年屬于某些具有特定思維的人:編寫代碼的電腦程序員、起草協議的律師和處理各種數據的MBA等人是我們定義的“人才”。然而,事情正在發生改變,未來將屬于那些具有獨特思維、與眾不同的人,即有創造型思維、共情型思維、模式辨別思維或探尋意義型思維的人。
我們正從信息時代走向概念時代。在信息時代,經濟和社會的基礎是線性思維、邏輯能力以及類似計算機般的能力;而在概念時代,經濟和社會的基礎是創造型思維、共情力和把握全局的能力,更加重視的是“高概念”和“高感性”能力。
我們將面向未來的職業成就和個人的滿足總結為“六大必備能力”——設計感、故事力、交響力、共情力、娛樂感和意義感。
在全行業生產力過剩的當下,石材工業設計師一夜之間變成了“搶手貨”,上升到制造商創牌戰略伙伴的地位。專家分析,由于市場競爭壓力加劇,處于創牌階段的泉州石材等傳統制造業品牌企業率先意識到深耕設計師渠道的重要性,不惜花費重金為他們營造創作空間、舉行各類交流學習沙龍,甚至請他們到國外考察尋找靈感。
企業爭奪設計資源
企業對于各類設計師渠道的重視已經發生了前置,更多的品牌商意識到設計師渠道對于企業樹立品牌的重要性。設計師渠道包括工業設計師、空間設計師等,必將越來越受品牌企業重視,其對產品的銷售以及品牌知名度、美譽度,都在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經過篩選,那些并不以回扣為目的、有追求有想法、致力于為客戶營造優質生活環境的優秀工業設計師成為品牌企業的座上賓。
不久前,由泉企投資建立,身處土耳其的遠洋礦業公司組織了國內、國際40多位大牌設計師來到當地參觀他們剛剛成立的石材圖書館,深入礦山了解產能情況。
“企業的實力確實會影響我們對其產品的推動力。”參加考察的設計師說,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業界推測,40多位大牌設計師的來往接待及各項費用可能高達數百萬元。
廈門五緣灣極佳地段坐落著英良石材旗下的五號倉庫藝術館。“這里就是設計師的工作空間。”英良石材董事長劉良說,他們內部就有自己的設計師團隊,為了能激發他們的創作,特意在旗下廈門、福州的五號倉庫藝術館里設置了個性十足的工作室,除了工作之外也會組織一些同行甚至跨行業設計師之間的交流活動。通過空間的營造來提升企業的品牌檔次,由此增加對優質設計師的吸引力。
共同營造創作空間
企業很賣力地拉攏設計師,那么優秀設計師們最看重的又是什么呢?
“設計師們最重視的還是‘尊重’二字。”泉州優智造工業設計平臺創始人吳棋華說,從產品到使用,每個環節都滲透著設計,可是由于對知識產權保護的不完善,個別企業主對設計的不尊重,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設計師群體發揮良性的作用。
除了尊重之外,設計師們最看重的還是企業能為他們在設計工作上提供的各種便利,“企業為我們在空間設計過程中的產品選擇提供了一種便利,同時,企業有時也為我們在空間上的產品選擇提供了一種建議。”IDA 國際設計師協會上海分會副會長、香港軒逸設計公司合伙人彭政認為,企業與設計師是相互協作的,這種協作不只是體現在選材用材上,而有時會上升到資源、項目的協作上。在技術服務同等的情況下,優質設計師更多會去比較節水、環保、功能、工藝、設計感等細節方面的東西。
同時代理著多個品牌產品的經銷商牛赟暉說,他們與設計師關系的維系方式相對簡單有效:會將各種如衛浴空間用水環境,進水排水技術難題等與設計師進行互動和討論。因為設計師需要這樣的討論去補充他專業知識的不足,同時他們偶爾提出的需求也能更好地為設計服務提供改進的空間。“我們不只是提供產品,我們更多的是提供技術配合和支持。”牛赟暉說。
“產品不會無緣無故地存在于某個空間當中,它的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而這個合理性便是建立在人性化空間設計基礎上,最大可能地滿足業主的使用功能與審美需求。”亞太建筑與室內設計師聯盟(福建理事會)理事長孫少川表示。
來源:《海西石材》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