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寧德屏南縣石材產業實現“三贏”
10月17日一大早,屏南縣路下鄉路下村,70歲的村老人會副會長李振枝和往常一樣站在橋頭上,看著溪闊、水清、魚歡,高興地說:“水質沒什么變化,我就放心了。”
幾年前,卻不是這番光景。“一些石材企業直排污水。溪變濁、變臟、變臭,魚死光了。”看著昔日的“牛奶河”變成了“幸福河”,村民很開心。
路下溪在屏南境內叫柏源溪,流經古田溪匯入閩江。其源頭之一的發竹坑村,儲藏著豐富的露天黑色花崗巖,儲量高達500萬立方米。
2002年,石板材開始開采。資源開發了,財稅增加了,農民增收了。在給當地帶來實實在在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帶來了廢水、廢渣等諸多環境污染問題。而福建庚茂石材集團進駐路下鄉,投巨資打造綠色礦山,建設了友邦石材加工集中區,破解了工業污染難題,打造出了環境保護的“庚茂樣本”。
采礦,解決廢水廢渣難題
汽車從縣城出發,駛過了十八道灣,最后爬上了一段塵土飛揚的土石路,就到了福建庚茂石材集團發竹坑礦山。眼前,一塊山角已被開挖出了一個“大操場”,操場上,兩臺自動開山大切機開足了馬力,切豆腐似地切割著礦石。
礦山污水問題如何解決.“污水進行了循環利用。”集團副總裁葉海壽說,“大切機采用濕法切割,水從山澗里抽出來,經大切機后形成污水,污水經幾個沉淀池多次沉淀后變清了,就被抽出來重新使用。這樣,既節約了有限的水資源,又節省了生產成本。”
礦山的廢渣問題又如何解決.“按照國家規定的植被恢復治理方案,邊開采邊恢復,打造綠色礦山。廢渣場一定要過覆土、種樹、建攔渣壩三過。”1號廢渣場大如操場,表面覆土,長滿了雜草,山坡上栽滿了一株株杉木,山腳下是一個攔渣壩。“壩子是省里設計的,方塊石砌成的,能沉淀污水、雨水,壩上能過汽車呢!”葉海壽告訴筆者。
加工,做好環境保護文章
路下石板材加工企業,如今實現了由蛹化蝶的質變,源于一個理念的變化:“掙錢要掙良心錢。”集團董事長李世雄多次表態。
“路下石材加工企業過去存在多、散、小、亂等問題。一個鄉,竟然冒出48家加工廠,大多是簡易搭蓋毛胚房,設備陳舊老化,污水直排,群眾怨聲載道。”路下鄉分管環保工作的武裝部長黃小平顯得很無奈,“監管起來的確有難度。”
眼見溪水被污染了,魚死光了,路下村老人們坐不住了。“村老人協會牽頭,制定了保護環境的村規民約,大家每天義務輪流巡視河道,一旦發現石材企業偷排,立即追上去。罰款500元買魚苗,放流河中。”可鯉魚死亡的速度,趕不上污染的速度。用鯉魚來凈化水質,是下下策,不是長久之計,村民對此憂心忡忡。
如今,在鳳林村,一座現代化的石材加工廠拔地而起,這就是福建友邦石材加工集中區。2010年,路下鄉對石板材進行資源優化整合,48家企業入股福建庚茂石材集團。
石板材加工從分散走向集中,給企業、群眾帶來了變化和好處。“按照國家標準建設的現代廠房代替了簡陋工棚,現代化的設備代替了老式設備,有了環保觀念,企業舍得投入了。”鄉黨委書記黃惠群說。
集團辦公室主任鄭頌告訴筆者:“項目總投資8000萬元,光設備就投了1000多萬元,治理污染,投了1000萬元。”
令人頭痛的污水問題,不再是問題了。“廠里建了45口沉淀池,污水一級一級沉淀變清后,一部分抽出循環利用,另一部分排入河中。河中放養錦鯉,讓魚兒監督著水質,還營造了美好景觀呢。”
污水沉淀后廢渣怎么辦.“直接運往填埋場處理。同時,準備用廢渣做空心磚,資源不浪費。”鄭頌說。
如何減少粉塵和噪音污染呢.“采用先進的水磨機械、紅外線橋式切邊機,可減少粉塵,甚至不產生一點粉塵。”鄭頌指著生產機械說,“噪音呢.這些先進設備都具有消音、減振功能,噪音本來就小;把有噪音源的設備集中一個區域,生產時就更減少了噪音對外圍環境的影響。”
如何實現“三贏”.
解決了令人頭痛的污染問題,環保做好了,給農民、企業、政府帶來哪些實實在在的好處.如何實現了“三贏”.
礦山開發了,隨之而來的是發竹坑村的搬遷。在發竹坑新村,呈現眼前的,全是一溜子新房。“除了在外打工的,全村三分之二的人在新村蓋了新房,搬了下來。”走進52歲的計生戶黃德富家,家里電器一應俱全。“宅基地很便宜,一塊70多平方米的地才4000元錢。收入有保障,三個人合資12萬多元,買了一輛運輸車,與礦山簽訂了運輸協議,我開車每月掙6000多元,另外,車輛每年分紅近2萬元,買車本錢早就收回來了。”
陳祥輝是石材車間的管理者。“搬遷后,在新村蓋了新房,父子三人都在廠里打工。”在場的友邦石材總經理黃聿堡接上話茬,“干滿三年的,每月有400元的公積金。所有發竹坑人只要能干體力活的,都收進來,光石板材廠就有50個發竹坑人。集團招收當地農民工1000人,帶動就業4000多人。”
環保做得好,給企業帶來了哪些好處.產品質量提高了,供不應求。企業掙錢了,回報社會擺上了議事日程。2010年8月,庚茂石材集團捐資600萬元,成立庚茂基金會,用基金增值收益部分獎學助學、幫扶計生特困戶、病災孤殘老人等,總金額已達260萬元。 “環保做好了,群眾歡喜了,企業和群眾關系自然就和諧了。”鄭頌對此信心十足。
路下村老人會長高師龍早早到廠里轉了一圈。現在,村老人會對企業很支持。“過去經常來監督,看看有沒有亂排放,現在基本不管了。企業環保做得好,我們就表揚,做不好,我們就批評。”
“過去,鄉黨委、政府、紀委組成了三個監督小組,由班子帶隊,白天看,晚上查,看看企業有沒有偷排漏,花費了大量人力和精力,有時還要安撫圍在鄉里的上訪群眾。”黃惠群說,“現在好了,平時到廠里走走、看看就行了。干部把主要精力用在國道建設、征地等民生工程上,引導群眾發展生產。企業環保上去了,效益提高了,稅收增加了,社會和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