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惠安:“石雕之鄉”如何再現輝煌?
劉國文,系福建豪翔集團藝術總監。中國首屆石雕藝術大師、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福建省青年民間工藝大師、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惠安石雕”代表性傳承人。
關于產業——不破不立
現就職于豪翔集團,擔任藝術總監的劉國文,與石雕打了半輩子的交道。
進入2013年以來,惠安石雕產業陡然遭遇“寒冬”,一部分經營不善的石雕廠相繼關閉,整個市場一片風聲鶴唳,劉國文亦為此心憂。
在他看來,全球經濟放緩、歐美市場對石雕、墓碑購買力下降固然對惠安石雕產業造成了沖擊,但出口企業產能過剩、產品單一、附加值低等問題才是制約惠安石材業發展的瓶頸所在。
一進入惠安,進入眼簾的便是沿街布局著密密麻麻的石雕廠,大的幾千平米,小的不過百平米。
“這曾經是惠安石雕的優勢。比如客人想購買石材,肯定會想到水頭,因為水頭的產業鏈相對完整。而惠安的優勢就是擁有龐大的石雕技工隊伍以及相對完整的產業鏈。”
但產業長期停滯在這個階段,這份優勢就逐漸弱化,并逐漸凸顯出“臟、亂、差”的無序布局、“三無”工廠大行其道等劣勢,產業間惡性競爭開始發酵。
“現在石雕產業已經到了轉型升級的關口,首先這就要求企業提高社會責任感,比如可以組成一個協會,再由這個協會去接洽政府。像每次石雕展都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政府是否可以考慮幾年才舉辦一次?礦山關停,這樣‘一刀切’造成荒料價格一路飆升,能否考慮在符合安全、環保的前提下引導開采?這些民聲都需要反映上去。”
除了企業自身外,政府更需要加大引導力度。比如從大環境出發,整治肅清“臟、亂、差”企業、“三無”工廠。而劉國文,尤為關心的還是專業的市場何時能夠搭建起來。
據了解,惠安擬在山霞鎮規劃建設一個面積達5000畝,由生產區、石雕石材專業市場、國際博覽中心、雕塑公園、雕藝博物館、國際雕藝大師工作室、培訓基地等項目及相關基礎設施配套組成的大型產業園,形成完整的石雕石材產業鏈,打造一個集“創意、研發、加工制作、展示、銷售、培訓和旅游”為一體的現代化產業園區。
“專業的市場對石雕產業影響是相當深遠的,不僅會提高產業的集群化程度,讓產業規范起來,而且也能夠為石雕企業提供源源不斷的商機。這對企業、對政府來說都是雙贏。”
5000畝現代化產業園區
惠安擬在三霞鎮打造一個集“創意、研發、加工制作、展示、銷售、培訓和旅游”為一體的現代化產業園區。
關于人才——抓緊基礎教育 培養創新意識
二十余載的從業生涯,劉國文先后培養學徒近千人,經授藝后的學徒現已評上工藝美術師、省工藝美術大師、名人達幾十人。
但如今,這股“拜師學藝”熱潮已逐漸褪去。“30歲以下、50歲以上幾乎沒有雕刻技術工人,主要都在30~50歲之間。”劉國文說,這幾乎是惠安石雕企業的普遍情況。
雕藝人才面臨著斷層危險,更不用說在此基礎上產生的石雕創意、研發、設計。人才緊缺,正成為惠安石雕產業轉型升級路上最大的一塊絆腳石。
隨機選擇一家石雕企業生產車間,距離尚遠便能看到加工時揚起的石粉猶如一層薄霧。一走進,耳邊全是切割機的嗡嗡聲,技工的衣服上、頭發上全都蒙上了石粉。
“石雕工作相當艱苦,不僅工作量大,而且許多企業的工作環境也差,勞動強度不降低、勞動環境不改善,就沒人來做石雕。即便現在已有企業在這些方面做出積極的調整,但是人們對石雕依然停滯在固有的印象中。”劉國文感嘆道,當初學藝時,工作環境比現在還差,但是憑借著對石雕的熱忱,反而不覺得苦。
除了勞作強度、工作環境外,劉國文認為更重要的因素是石雕人才的培養周期長,成才需要多年的火候,但惠安缺乏對基礎教育足夠的重視。
“工藝的‘藝’字,就體現在技術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提高。學習雕刻,要沉得住氣,至少要2~3年才能學有所成,至少6年才能根據自己的想法進行創作。”劉國文分析,惠安的當務之急是抓緊基礎教育,讓年輕一輩多多接觸石雕,讓他們以石雕為榮,鼓勵年輕人、工人報考雕塑、美術專業。讓這些專業學生到惠安創業,扎根本土,與本地雕藝相結合,并且還得重視培養年輕人的創新意識。
他認為,作品是創作者主觀想法的具現化,而想法本身并無對錯。
“評價一個教師教得怎樣,主要是看他能否引導學生形成自己的思維觀點。同樣的,要培養好一個學徒,就得讓他們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他們。培養人才最怕的就是禁錮思想。”
關于企業——何為企業的“最終目標”?
劉國文還記得,之前上職業培訓課時,與授課教師的一次爭執。“教師認為企業的最終目標是‘利潤最大化’,我不認同這個觀點,一個企業如果只考慮如何賺到最多的錢,這種企業一定不能長久。”
他認為,一個企業的最終目標應該是“利潤合理化”。
比如企業要對工作環境作出改善,增購除塵設備;以及培養員工深化設計能力,為工人創造成才條件,通過實戰歷練、雕塑理論學習、參加研討會和大賽等,讓他們在國家級、世界級的層面參加競爭,積累經驗、提高水平,申報各級工藝美術大師;或者是引進國內外大師名家,邀請國內外一流雕塑家、工藝美術大師到企業進行創作指導等,企業在這些方面應該不吝成本。
而一個企業追求利潤的合理化,必然走上差異化經營之路。依托大師創作,不僅能夠改善和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產品檔次,提升產品的附加值,而且也會對人才產生吸引力。如此,企業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就將進入良性循環。
“現在石雕市場緊縮是不爭的事實,但并不代表說完全沒有市場需求。如果你的想法好,能夠率先完成轉型升級,搶先走在市場前頭,自然能分得一塊蛋糕。
來源:《海西石材》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