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yè)門戶網站
【拉奧孔】雕像背后的故事
位于愛琴海東部的羅德島,很早就有燦爛的文明史。希臘化時期,羅德島社會繁榮,成為當時希臘一個重要的經濟文化中心。羅得島人以他們的財富和智慧,修建了大量的建筑和雕塑美化他們自己的城市。雕塑藝術在那里尤為發(fā)達,曾經出現的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羅德島太陽神巨像和這尊鼎鼎大名的雕塑《拉奧孔》,都顯示了當時羅德島雕塑藝術的高超水準。
這里的拉奧孔,完整的名稱應該是“拉奧孔和他的兒子們”。這是一組希臘化時期的大理石群雕名作。如果要說作者和雕塑的內容,可以簡單描述為“三父子雕的三父子”。羅德島的雕塑家阿格德羅斯和他的兒子波利佐羅斯和阿典諾多羅斯三人于公元前一世紀中葉制作了這組拉奧孔和他的兒子Antiphantes 和 Thymbraeus。
“拉奧孔和他的兒子們”1506年在羅馬出土,震動一時,被推崇為世上最完美的作品。雕像中,拉奧孔位于中間,神情處于極度的恐怖和痛苦之中,正在極力想使自己和他的孩子從兩條蛇的纏繞中掙脫出來。他抓住了一條蛇,但同時臀部被咬住了;
他左側的長子似乎還沒有受傷,但被驚呆了,正在奮力想把腿從蛇的纏繞中掙脫出來;父親右側的次子已被蛇緊緊纏住,絕望地高高舉起他的右臂。
那是三個由于苦痛而扭曲的身體,所有的肌肉運動都已達到了極限,甚至到了痙攣的地步,表達出在痛苦和反抗狀態(tài)下的力量和極度的緊張,讓人感覺到似乎痛苦流經了所有的肌肉、神經和血管,緊張而慘烈的氣氛彌漫著整個作品。
德國大文豪歌德以為《拉奧孔》以高度的悲劇性激發(fā)人們的想象力,同時在造型語言上又是“勻稱與變化、靜止與動態(tài)、對比與層次的典范”。作品現收藏于梵蒂岡博物館。
現在問題來了
“拉奧孔”是誰
雕塑的背后到底是怎樣的故事
拉奧孔是特洛伊人,同時也是海神波塞冬的祭司。
特洛伊古城遺址:
話說斯巴達王阿特柔斯的兒子墨涅依斯娶了當時天下第一美女海倫,本來小兩口相親相愛,日子過得挺和美的。
藝術家想象中的海倫
戴安娜·克魯格在電影
《特洛伊》中扮演的海倫
但不想一日特洛伊國王的兒子帕里斯的到訪,打破了這份寧靜。他除了拐跑墨涅依斯的老婆海倫王后,還掠奪了宮中的很多金銀財寶。這劫財劫色的惡行,最終引發(fā)了希臘人和特洛伊人的戰(zhàn)爭。
2004年電影《特洛伊》海報
之后在著名的“木馬計”中,由于拉奧孔識破希臘人的詭計,攻擊木馬,差點壞了大事,而被希望希臘獲勝的雅典娜派出的大蛇絞殺。
《特洛伊》電影劇照
最后戰(zhàn)爭以希臘人的勝利告終,海倫也被墨涅依斯帶回了希臘。
也有說法是拉奧孔因為當著圣殿上的神像行茍且之事而受到懲罰,只是因為受罰的時機正好和木馬計重疊,所以被誤認為因為攻擊木馬而導致的滅頂之災。
電影中的木馬
電影道具被留在了特洛伊
(現在的土耳其境內)
也有人把木馬描繪成這樣的
特洛伊古城遺址上
陳列的木馬造型也根據上圖而來
拉奧孔的雕像最初被發(fā)現時,沒有右臂。當時的教皇希望將其修復。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拉奧孔右胳膊應該是朝天伸直的,以表現英雄主義;唯有米開朗基羅一人認為拉奧孔的右胳膊應該是往回折的,以體現巨大的痛苦。但最終拉斐爾的評判支持了前者,因而雕像在當時被修復成右臂朝天伸直的樣子。
十八世紀晚期
法國畫家雅克所繪的拉奧孔
支持了前者的觀點
直到1906年,奧地利考古學家Ludwig Pollak在拉奧孔遺跡出土的附近發(fā)現右手臂。1957年,梵蒂岡博物館決定將右手臂裝回雕像,證明米開朗基羅的見解是正確的。
所以賈科梅蒂所繪的草圖上
顯示了這一結果得到了撥亂反正
許多藝術家做過這尊雕像的復制品,其中很有名的是巴喬·班迪內利的作品。完整的雕像(有些根據推測加上了缺失的部分)可以在梵蒂岡、佛羅倫薩的烏菲茲美術館以及烏克蘭敖德薩的考古博物館等地看到。
班迪內利作品
凡爾賽宮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