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學無止境”在現代職場上得到了充分的印證。社會競爭日益激烈,進入職場,學習就變得尤為重要。有這樣一群將學習和公益結合的年輕石材學者——“石善班”,風靡石材界。但這對要塑造學習型產業的石材行業而言,遠遠不夠。石善班這些有識之士在繁忙工作之余,尚且為自己“充電”,彷徨迷茫的你,還能為自己的不學習尋找理由嗎?
學習讓石材行業換發新活力
只有學習創新,不斷向高附加值、多元化產品要利潤,才是企業的出路,行業才得以良性發展。如何從傳統中找到創新的思路,是擺在每個企業面前的一張考卷。
對于石材行業來說,目前經濟下行壓力大,行業面臨著轉型升級。然而轉型升級并不簡單,它可能需要比較大的金融支撐,可能需要大量的技術創新改造,可能會帶來新的生產方式變革等等。行業競爭加劇,需求萎縮,改變已經迫在眉睫。只有學習創新,不斷向高附加值、多元化產品要利潤,才是企業的出路,行業才得以良性發展。如何從傳統中找到創新的思路,是擺在每個企業面前的一張考卷。
南安素有“中國建材之鄉”的美譽,石材業更是其當之無愧的支柱產業。據統計,南安現有石材企業一千多家,石材產量占全國的50%,石材產品占全國70%的市場份額。近年來,隨著石材產業的發展,南安市石材界人士越來越意識到,只有在把握現有資源的基礎上,不斷完善企業自身發展與推進產業結構升級,才能使石材業得到長遠的發展。而其中,石材行業人才培養就成了產業結構不斷升級的關鍵環節。
全國工商聯石材業商會常務副會長李山麗指出,在我國石材行業作為一個勞動型密集的行業,從業人員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且大多數的石材從業人員沒有經過正規的專業訓練,沒有系統地學習專業知識,甚至于連圖紙都看不懂,那么根本談不上設計和創新,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們國內石材行業的發展。人才為重,只有擁有了更多的人才,石材行業才能壯大并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
無獨有偶,福建省石材協會常務副會長、廈門石材商會會長許榮旗也曾一再強調人才資源的難能可貴。他表示石材從業者的專業化程度不高、知識儲備不夠是石材行業發展的一塊絆腳石。
石材行業從來不缺同業競爭,而利潤空間、發展空間的縮小,絕不能“歸罪”于競爭,企業陷入“同”的困境是因為缺乏“異”,缺乏求新求變的創新精神。“創新”是企業進步的靈魂,“創新”意味著對各種桎梏和阻力因素的“革命”。只有敢于創新,只有與時俱進不斷學習,才能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競爭中爭得主動。如今,我國石材企業間同質化競爭趨于白熱化,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不是求新求變求發展,而是一味以低廉的價格取悅于客戶。如此一來,這種“小富即安”的做法,不僅嚴重阻礙了石材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到頭來也害了自己。
“與意大利、日本、韓國相比,我們的創意設計人才明顯不足,國內設計師對創意的挖掘遠不及國外設計師?!弊鳛楫斍澳习彩男袠I的領頭羊,英良石材集團董事長劉良對于人才匱乏問題非常頭疼。他表示,公司一些重要的設計項目,都交由意大利和韓國的設計師完成。
類似于英良石材這樣的現象在行業內非常普遍。記者了解到,每年廈門國際石材展上,一些大型石材企業的展館設計都交由國外設計師“操刀”。在國內,除了深圳、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聚集著水平較高的設計師群體外,其他地方的設計師,都很難拿出讓人眼前一亮的創意。
“建筑裝飾的人才也很缺乏?!毕煞萑肆Y源部經理胡國城也說,隨著公司在國內建筑裝飾領域的擴張,建筑裝飾人才出現了較大缺口。這幾年,像溪石一樣走石材與裝飾一體化路線,并主動申請建筑裝飾資質的企業猛增,更使得建筑裝飾人才炙手可熱。
此外,在人造石市場上,缺少研發人才同樣是行業發展的軟肋。南港崗石總經理張偉杰表示,目前最先進的人造石生產技術都由外國人掌握,國內的人造石技術人才更多集中在產品配方調整和產品花色的翻新上,研發人才非常緊缺。
伴隨著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石材產業結構的升級,高端人才培養模式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從傳統向現代的嬗變留下了思考和探索的空間。在產業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不斷探究人才培養的規律,對于石材產業在新形勢下適應市場需求變化,變革傳統粗放型人才培養模式,著眼國際接軌,探尋培養模式的體制機制,創新培養模式,同步實現產業轉型升級與人才培養模式轉型升級有著重要的實踐價值。
上世紀90年代,在《哈佛商業評論》上,曾經刊登了一篇文章叫《學習型規劃》,這篇文章后來成為了企業界討論的熱門話題,該作者指出:“未來一個公司所擁有的唯一的競爭優勢,就是他們的經理們與競爭對手相比,學習速度更快!”
八年以后,他的這個觀點得到了備受企業界人士推崇的美國通用電器CEO杰克·韋爾奇的認同和贊賞。杰克·韋爾奇在通用電器的一次年度工作報告當中指出,“一個組織具備不斷地從所有的源泉學習的愿望和動力,同時把這些學習的成果迅速轉化為行動的做法,將使得這家企業具備最終的競爭優勢。”
與此異曲同工,中國最成功的企業家之一,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志也曾經說過:“想來想去,聯想很多的競爭優勢里面,最具核心競爭力的還是學習能力?!彼?,通過這些成功企業的案例,我們清晰地看到學習能力正在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這是一個變化太快、太大的世界,所以我們不得不去拼命地學習。十年前,如果一個企業老板說,“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那么我們會說這個企業觀念非常先進、很超前。但是,十年后的今天,相信每一位石材人都認同,今天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變化的是正常的,不變化則不正常。
嘉巖石材總經理李澤陽也表示,在每一輪的變革大浪中,只要人才和技術等軟實力還在,企業就一定能重新獲得競爭優勢。
宗藝石材營銷總監趙世展表示,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必須注入新鮮血液。多年前,就算企業不進步,也有源源不斷的訂單,現在情況不一樣了,大環境變了。同質化企業越來越多,價格戰越來越激烈,僅是生產簡單、沒有太多技術含量的產品,早已沒有市場優勢。
因此,二十一世紀,就是一個學習型企業的時代。二十一世紀企業的唯一選擇就是成為一個學習型的組織,否則就是走向滅亡?!?
什么是學習型企業?有強烈的學習的愿望與動機,有著學習的計劃,并能夠持續地堅持,能夠將學習的成果迅速地轉化為企業的行動,這樣的組織就是一個學習型的企業。
嘉巖石材總經理李澤陽認為,各行各業都有各自的門道,注重對職工專業素質的培養,讓客戶可以放心的委托重任,是企業走出去的第一步。
李澤陽表示,石材企業學習的方法多種多樣,模糊地說,這是一個立體化的豐富體系。石材企業可以向客戶學習,客戶是企業創新最大的源泉;可以向競爭對手學習,這有時是一種捷徑,而且也不丟人;可以跨行業學習,他山之石往往有奇效;公司內跨部門之間的交流,或者部門內的分享,這也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可以參加外部的培訓項目,可以請專業的咨詢公司等等。這些學習方法匯總在一起就構成企業的學習體系。
在未來的知識經濟社會,企業員工的學習將普遍意識化和行為社會化,企業要營造學習型企業氣氛,就要讓學習成為企業的一項基本活動,企業管理者就要把管理變革與創新作為企業利潤的來源。
19世紀的文盲是不識字者,20世紀的文盲是不會用電腦者,21世紀的新文盲則是不懂再進修、再學習的人。世界發展到今天,行業的發展和知識的更新已經到了日新月異的地步,只有不斷掌握新知識才能讓自己的路越來越寬。
未來社會的競爭既是人才的競爭,更是學習能力的競爭。作為職場中的獨立個體,應該在自身職業生涯的規劃下,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把企業提供的學習機會和自身的學習有機結合起來,不斷提高自己,這樣才能談得上發展。
中國生產力學院(泉州)石材分院培訓基地(以下簡稱“石材學院”)培養的5000多名學員中,其中屬于在職培訓或者是提升培訓的人員占到80%的比例。在職培訓的學員中一部分是通過專業培訓,掌握一定的技能從而能實現轉行、跳槽的需求,到更好的行業或企業發展。提升培訓是指學員已經從事石材行業,但是由于個人的能力和水平達不到企業的要求而缺乏晉升空間,從而通過系統培訓為自己的發展增加籌碼。據石材學院不完全統計,學員中在工作2年后有超過40%的人員成為石材企業管理人員,有8%的學員到達了自我創業的階段。
小邱是貴州人,來水頭打工有兩年時間了,一開始做保安,一個月工資2500元。后來到石材學院經過培訓,成了水頭某石材廠切邊車間的技術工,一個月工資5000元,比原來翻了一番。
“要給員工進步的平臺,讓他們學習技術,成為骨干,這也是為公司今后發展打基礎。”富強石材的總經理李孝彬說道,目前富強石材共有員工230多人,很大一部分員工正逐漸從勞力崗位向技術崗位過渡,目前已經有70多名員工經過培訓實練后成為公司的技術骨干。
南安市光輝石材總經理吳培育表示,自創業之初到現在公司都很重視員工培養,在經濟不景氣的當下,更加大對員工的扶持力度,適時根據訂單量調整員工業務抽成率,高薪有才者居之。不僅如此,公司還考慮給予優秀人才一定的公司股份,用高回報率充分調動員工們積極性,提升業務素質和知識儲備,培養出優秀人才。讓員工從一個老板追隨者的身份轉變為企業創業者。唯有創業者才會樹立主人翁意識,把企業當作自己的家來守護,密切關注企業發展,與企業共進退。
雖然石材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建材,但目前在我國還沒有以石材為主題的教育專業,數十萬石材從業人員無法得到系統的專業學習。透過職場培訓學習,從理論到實際、從經驗到標準、從感覺到理性,將使石材從業人員的素質提升一個臺階,并定期組織研討、交流,進一步提高從業人員的技術水平與管理水平。
人無完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缺陷和相對薄弱的地方。也許你在某個行業已經頗有經驗,也許你已經具備了豐富的技能,但是對于新的行業、新的企業、新的客戶,仍需要用空杯的心態重新去整理自己的認知,去吸收當下的、別人的、正確的、優秀的東西。
各行各業都要讀書學習,并不是說各行各業讀書學習的內容、方法都一樣。各行各業工作的內容和特點不同,讀書學習的內容、方法必然有所區別。石材行業應從實際情況出發,作出具體的規劃,制定必要的標準,開展多樣的活動,努力讓讀書學習風氣蓬勃興起、蔚然成風,真正讀出興趣、學出成效。
有一處培訓佳地叫“石材學院”
就好比在IT業談培訓,不禁讓人想到北大青鳥;提及廚師培訓,立刻聯想到新東方;“挖掘機到底哪家強”?這時腦子里會不受控制地跳出一句:中國山東找藍翔。BTW,石材培訓通關,當然石材學院。
作為石材界“黃埔軍校”的中國生產力學院(泉州)石材分院,至今已滿兩周歲了。這一在石材界難得一見的“人才培訓基地”為國內首創政府主導、行業支持、民辦機制、項目管理、合作互利的創新模式,上至政府協會,下到企業一線,通過調研、座談等各種形式了解掌握各類培訓需求信息,積極組織生源,大力開展產業培訓、公共業務培訓等,采取了產業模塊集中培訓、企業訂單培訓等方式,靈活地面向市場,貼近企業。
作為石材界“黃埔軍校”的中國生產力學院(泉州)石材分院,至今已滿兩周歲了。
據不完全統計,兩年來,石材學院先后開展石材商務英語、市場營銷、企業員工生產流程規范化教育培訓、計算機輔助設計Auto CAD(石材裝飾工程模塊)、職業經理人國家職業資格認證培訓、石材生產工(研磨工)、叉車行吊職業資格認證培訓等12類20個班,至2015年4月中旬,受訓人員 5402人次:其中2013年度培訓2011人次,2014年度培訓2391人次,2015年至今受訓近1000人次;此外,走進的企業至少150家,覆蓋企業近千家,舉辦了“中國水頭·實才講壇”公益講座11場,石材界沙龍3場,企業老板、管理人員1100多人次參加,有效地提升了石材行業企業員工的從業技能和綜合素質。
今年年初石材學院相關人員走訪調研了30多家大中小企業,并對今后的培訓工作做了相應的調整。石材學院負責人陳老師表示,相比此前部分需收費的培訓課程,今年開始課程全部公益化,不收取任何學費。以前多以白天開課為主,現在則是在晚上7點至9點這個時段開課。
興趣對學習有著神奇的內驅動作用,能變無效為有效,化低效為高效。為此,石材學院根據調研中總結出的目前石材產業比較急迫的需求、急需培訓的項目,聯系相應的大學,找出相應的課題,然后再發布出去,讓大家挑選課程跟講師。通過如此公開化的課程,從而吸引更多人的學習興趣。
陳老師認為,提升學員學習力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就要充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習興趣促進了學習成功,學習成功又會提高學習興趣,如此良性循環才能讓學員愛上學習,主動學習。
石材學院的培訓對象覆蓋到企業的上上下下。“中國水頭·實才講壇”以及石材界沙龍的參加對象均為企業主要負責人;營銷技巧、法律咨詢等培訓項目,對象為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石材生產、護理、質檢及各種職業資格認定培訓的對象則為石材企業的一線員工。
◆冬林銅業總經理鄒冬林
我在石材學院學習了一年多,收獲巨大。在這里不僅學到了知識,開闊了視野,還結交了很多朋友。石材學院作為石材行業的孵化器,為南安石材企業的發展提供一定的人才支持和人才儲備。
◆華輝股份中層管理孫經理
我在石材學院已持續學習了半年多課程,我覺得課程內容知識面很廣,產業前瞻性和實用性很強,幫我理解和理清了很多平時困惑和疑問,我覺得收獲很大,思考問題的角度和看問題的視野都開闊了很多,接下來要慢慢消化從課堂上學來的知識,學以致用。
◆水頭90后石二代李先生
通過老師在課堂上結合具體案例的講解和分析,讓我對石材產業轉型升級理念有了更實際的了解,對于企業今后的發展也有了更接地氣的具體思路。
◆水頭石材指數辦邱主任
我幾乎每周都去聽課,有關行業發展趨勢的介紹和分析對我很有幫助。我們采集的樣本數據,也會結合一些專家或是相關人士的趨勢預測,從而綜合分析得出月報告。行業不景氣,企業迷茫的時候,科學的趨勢預測及分析對大家來說顯得特別有意義。
◆東星大板市場銷售員小林
第一次來學院上課是去年在朋友的邀約下來的,那時候覺得老師講的營銷技巧很有用,后來有時間盡量都要過來上課。我沒上過大學,但是我覺得這里就是我的大學。
據不完全統計,在水頭,單CAD的培訓,就有二三十家,學費就要2000~3000元,更有甚者跑到廈門去學去考。孰不知,在石材學院就有一個全省的考點。
陳老師對《海西石材》雜志說道:“石材學院跟福建省考試中心是連接的,在這里考試合格后就能拿到證。而且學院邀請老師授課,學員是無需付錢,一個人只收500塊的課本費,如果考試能達到前十名者,500塊還能作獎勵如數返現?!比绱藘灮葚S厚的“好機”在記者聽來這么振奮人心,陳老師則頻頻搖頭,顯得很無奈,“CAD是2014年開始授課,現在是第五期了,來報名的人還是不多”。
一邊是學院為得到優質教育資源而各種奔忙,一邊是學員的學習熱情不溫不火。石材學院創辦的初衷難免成為有心人心中的一個遺憾,“這么好的課為什么火不起來?”
2013年5月,中國生產力學院(泉州)石材分院培訓基地正式揭牌。
造成的原因有許多,其中一個不能忽視的客觀原因是,傳統的石材行業本身飛速但不成熟的成長特性,在現在的經濟局勢壓力下不能適應市場變革的需求。企業領導的學習意識淡薄、政府協會的支持力度還不夠、員工的學習態度不夠端正等等缺陷也使石材職場培訓的發展陷入瓶頸期?!∥阌怪靡?,當年南安石材產業的輝煌是憑借資源優勢和創業精神創造的,隨著世界范圍資源成本的加大和更多優良品種石材資源的開發,南安石材產業的發展需要大批專業化程度高的從業人員輸送推動力。此前石材加工企業的從業人員多為經驗型工人,大多是靠師傅帶徒弟的方式走上工作崗位。過去大多數石材企業的老板,并不注重人才的培養,一味追求效益,追求利潤。在前些年石材工業還不成規模,利潤也較為可觀,掩蓋了人才素質對本行業影響的程度。
陳老師表示,整個行業自發展伊始,學習氣氛都不濃厚。每次去泉州、晉江、石獅等地聽一些講座,總覺得晉江、石獅等地的企業老總發言頭頭是道。其中也不乏一些小學畢業的“大老粗”,但他們注重學習,他們學習氛圍非常好,他們深知學習的緊迫性跟重要性。相比之下,石材行業急需培養一批愿意學習、拿得出去的老板。
很多石材企業的負責人都有這樣的誤區,認為學習很重要,但不是緊迫的事情,早一點、晚一點都無所謂。這,即進入了一個誤區。如果你認為學習不緊迫,實則說明對它的重要性和認識程度不夠。在今天這樣倍速變化的時代,我們的知識會很快面臨更新換代的要求,會有很多新技術、新知識、新理念出現,需要快速應用在我們企業的發展之中。所以,企業與員工都需要快速地去學習。
陳老師打了個比方,比如我現在是一名員工或一名管理者,我去培訓或者不去培訓,我的工資一樣,沒有差別。公司也沒有規定我這個工作崗位,一年要培訓幾次,要去上多少課。如果我來參加培訓,犧牲的是我的時間。假設我下午有一個很重要的會議,因為參加培訓,很可能公司要記我曠工并扣我工資。故而,公司決策層是否支持學習顯得很重要。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目前大多數企業負責人的意識都不強。不但自己不喜歡學習,還沒有培養自己員工學習的意識,只會到處挖人才。
然則好不容易花了重金得到的人才一定會在你這個新環境下做得好嗎?很顯然不一定。如此問題來了,為何不從自己的下屬培養呢?重金挖人才,這在早期晉江、石獅等地已走過這條彎路,特別是石獅,但由于政府協會相關組織馬上出面阻止,杜絕了愈演愈烈不利行業發展局面的發生。陳老師一再強調,在動員員工來培訓這點上,部分老板不給力,如果沒有協會的支持,石材學院的工作非常為難。
“有的學員說,我都沒念過大學。沒關系,石材學院這里就是大學。學院邀請到的都是大學授課老師,其授課內容更有針對性,更符合你的職業需求。”陳老師殷切地呼吁,心若在,夢就在。希望想創業的石二代、石三代們能把握珍惜這個學習的平臺。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終身學習時代已經到來。不論是個體、企業乃至整個行業,包括石材學院在內都在摸索嘗試未來發展之道。
南安市石材工業協會會長、石材學院的法定負責人王清安指出,未來石材學院將綜合企業調研及參訓學員的意見,在課程方向上將更切合企業及個人的需求,打造升級版、更接地氣、更有底氣的學校。
作為石材學院的一名學員,鄒冬林對石材學院未來的發展懷抱很高的期望。“我希望它有更高的發展目標,可以結合幾家上市公司,引入新項目,新技術,建成中國第一所石材大學,專業專注石材職場教育方面的研究,迅速占領國際市場?!?
人才是興業之本,而學習對塑造人才至關重要。王清安表示,未來石材學院將最大限度地釋放石材行業的學習活力,為行業注入更多的正能量,從而促進南安、泉州乃至福建省石材產業集群發展的發展、壯大、優化、提升,做強做大石材產業。
“接地氣”的學校,培養“有靈氣”的石材學子
我們的培養目標希望能引領學員逐步樹立“鄉土情懷、文創思維、世界胸懷、未來眼光”的創業思維。石材人不能忘卻致富源泉的這片沃土,只有正本清源,學習借鑒國際上先進的石材行業發展經驗,用未來的眼光思考并行動,方能解決目前所處的困境。
“接地氣”的學校,行“有底氣”的教育創新
“幸福人生,教育起步;知識改變命運,教育塑造人生”,這是我們辦教育的基本理念;實行小班化教學,最大限度地為不同層次的學員提供學習條件和學習機會;實施導師制管理,幫助每位學員制訂學習規劃和個性化目標;運行多元課程體系,實施自主教學策略,推行“低起點、快節奏、多循環”、“高效教學,有效重復”的教學法,激勵學員養成自主學習能力。
“接地氣”的學校,育“有人氣”的教育土壤
“接地氣”的學校,還要更多地承擔社會責任尤其是教育責任、文化責任。學校愿意以開放的胸懷,接納和傳授百家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并將我們“求新知”、“求能力”的涵義傳達給每一位學員。
編后語
經濟學上有人說過,一名成功的企業家總是不失時機地把對職員的培養和訓練擺上重要的議事日程。教育是現代經濟社會大背景下的“殺手锏”,誰擁有它誰就預示著成功,只有傻瓜或自愿把自己的企業推向懸崖峭壁的人,才會對教育置若罔聞。言辭犀利,但卻不無道理。我們深知,人才是企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資源,通過學習,讓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讓企業把“人”變成“人才”,這是關系到石材行業發展的長遠問題。
來源:海西石材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