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獅子滾繡球是漢族傳統吉祥圖案。由兩只獅子和一個繡球構圖。獅子為古代漢族人民心目中的瑞獸。繡球是用紡織品仿繡球花制作的圓球,被視為吉祥喜慶之物。
獅,哺,綱貓科動物。雄獅壯碩雄健,頸有鬣。我國古代工藝中的獅紋樣,是歷代民間藝人加工,提煉并加以圖案化的結果,較真獅英武而活潑。繡球是用絲織品仿繡球花制作的圓球。古代視繡球的為吉祥喜慶之品。據《漢書·禮樂志》,漢代民間流行“獅舞”,兩人合扮一獅,一人持彩球逗之,上下翻騰跳躍,活潑有趣。“獅子滾繡球”圖案,來源于此。舞獅子為民俗喜慶活動,且寓意祛災祈福。由繡球組成的圖案又叫“繡球錦”、“繡球紋”等。
獅子有威嚴的外貌,在我國古代被視為法的擁護者。在佛教中它又是寺院等這些建筑的守護者,是釋迦左臂侍文殊菩薩乘坐的神獸。獅子的形象在民間應用也很廣,有右前足踏鞠(俗稱繡球)的雄獅子,左前足踏小獅子的雌獅子,還有雌雄獅子相戲繡球,叫“雙獅滾繡球”。大戶人家常雕巨型獅子鎮宅辟邪。 雙獅滾繡球民間稱之為“獅子滾繡球”,表示喜慶吉祥歡樂之意。俗傳,雌雄二獅相戲時,它們的毛糾纏在一起,滾而成球小獅子便從中產出。此處繡球乃吉祥之物,它的變形圖稱“繡球綿”、“繡球紋”,廣泛用于玉石雕刻、衣料、建筑、家具、什器等方面。民間有獅子舞,是逢年奪冠節的重要節目之一。
獅子滾繡球是中華民族傳統的活動。最早是根據《漢書·禮樂志》的相關記載,我國漢代民間流行“獅舞”,兩人合作,穿上戲服,一前一后扮演成一只獅子,其中一人手持彩球逗之,上下跳躍,舞起來生動活潑。后來人們把這項活動畫了下來,“獅子滾繡球”的圖案,就來源于此。傳統獅子滾繡球是一種民俗喜慶活動,一般都在一些傳統節日,寓意在祛災祈福,人們希望獅子能夠趕走厄運,繡球可以帶來好運。
為什么會選擇獅子和繡球這兩種事物結合在一起呢?原因是因為獅子是古代漢族人民心目中的瑞獸。獅子歧視宏偉,有極大威懾力,體態生動有力,透露著神圣、尊嚴、神秘的氣息,久而久之就成為富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吉祥物。而繡球是用絲綢、花布等紡織用品制作成的球狀物,因為顏色鮮艷多姿,遍稱作繡球。繡球常常用在傳統婚禮中,有吉祥喜慶,好事連連的寓意。因此,獅子滾繡球就寓意著,消災、驅邪、趕走一切災難,而好事馬上就要降臨。所以常言道:“獅子滾繡球,好事在后頭。” 古人相信獅子的震懾力十分強大,有獅子在的地方,一切妖魔鬼怪都不敢近身,所以每到節日,或者紅白喜事,都會有獅子滾繡球的活動,每當活動開始,總會引得附近的居民一起觀賞,喝彩,大家齊聚一處,一邊看舞獅,一邊企盼厄運消散,好運降臨。獅子滾繡球的寓意就這樣流傳至今。雖然在現代,這項活動仍然沒有被世人遺忘,反而在節假日越來越受大家的歡迎。
傳統吉祥紋樣。相傳獅為百獸之王,是權力與威嚴的象征。佛教經典,對獅子非常推崇。《玉芝堂談薈》:“釋者以師(獅)子勇猛精進,為文殊菩薩騎者”。《潛研堂類書》稱師子為獸中之王,可鎮百獸。故古代常用石獅、石刻獅紋,以“鎖門”、“鎮墓”和“護佛”,用作辟邪。《漢書·西域傳》:“烏戈山離國有桃枝、師子、犀牛”。注引孟康曰:“師子似虎正黃,尾端茸毛大如斗。”《本草綱目》:“陶九成言:其食諸禽獸,以氣吹之,羽毛紛落。熊太古言:其乳入牛羊馬乳中,皆化成水。雖死后,虎豹不敢食其肉,蠅不敢集其尾。”《坤輿圖》說:獅“為百獸王,諸獸見皆匿影。性最傲,遇者亟俯伏,雖餓亦不噬。……又最有情,受人德必報。……擲以球,則騰跳轉弄不息。”紋飾一般皆以雄獅構成,氣勢威猛,亦有構成獅子戲球的,民間稱“獅子滾繡球”或“獅子戲球”。
來源:傳統石雕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