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走進東達溝村,郭其鵬立在村口的雕塑似乎正給歷史一個溫暖的回眸:40年前的衣著、手捧毛主席語錄,臉上是慷慨激昂的微笑。郭其鵬說,這是一代鄉村人的記憶。在這里,他的雕塑“白鹿”、“飛天豬”,不經意間就點亮了整個藝術區的氛圍。
這里就是郭其鵬和三位志趣相投的朋友落腳的創作基地——東達溝村。在這里,他們放棄喧囂,甘于沉靜,并選擇用藝術豐富閱歷,用雕塑表達人生。
“初戀”雕塑
如果說,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的,那么,郭其鵬可以說為如今的藝術創作已經準備了40多年。
郭其鵬最初的藝術啟蒙是畫畫。兩三歲開始,他跟著三姥爺看人家畫“墻圍”,回家后就自己在墻上畫,雖然不過是小孩涂鴉,但郭其鵬畫得有模有樣。母親重視孩子們的愛好,從不反對兒子“亂畫”。
兒童時代,郭其鵬最愛去的地方是少年宮,他偷偷貼在美術班的門邊,老師教里面的孩子畫,他在外面自己畫。終于有一天,老師把他叫進去并把他的作品給學生們展示,老師贊賞地說:“你們看看這個學生,他站在外面一點不比你們坐在里面的人畫得差。”
那天,老師問他想不想來畫畫并主動給他填了報名表。“當時的少年宮,不是誰想進就能進的,沒有名額根本進不去,但是老師給我破了例。”郭其鵬對這個老師充滿了感激。
母親的姑姑韓梅芬擅長油畫。初二那年,母親帶著郭其鵬來到了呼市這位姑姑家請教。看過郭其鵬的畫后,這位長者居然將他留在家里傳授技藝。“雖然答應教我,但姑姥姥極其嚴厲,畫畫不允許有一點敗筆,也正是因為她的嚴厲,才讓我更加認真。”
高考那年,郭其鵬的作品在2000多名考生中脫穎而出。那天,這位嚴厲的姑姑笑了:“好好畫,你是這塊料!”
郭其鵬最初喜歡雕塑,還是在剛剛接觸素描的時候。“素描課我更喜歡研究大衛、思想者等石膏像,雖然是教具,但都是西方雕塑大師的作品。我就想,我能不能也做一些類似的東西出來呢?”郭其鵬的第一件“雕塑”作品是黃河泥摻著棉花做成的一個人像。大學畢業,學油畫的他交上去的畢業設計是雕塑。
畢業后,郭其鵬分配到東河一所中學當美術老師,那時他只有21歲。第二年便應邀給不少大中專學校代課,以至于很多學生都比他年齡大。1994年,郭其鵬抱著對雕塑的熱愛來到北京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學習雕塑。1998年,出于對雕塑狂熱的愛,他離開包頭再次赴京,專業從事雕塑制作、學習、創作。
“我給自己明確定位:不為掙錢,只為藝術。那時,給雕塑家做助手,人家原創,我們制作,大型雕塑要上幾米、十幾米高的腳手架上制作,特別辛苦,收入還少,日常都住在地下室,經常吃方便面。但是,當有人請做裝修別墅等活兒的時候,我還是咬咬牙拒絕了,一心只為心中的目標努力。”
顯山露水
2003年,非典期間,郭其鵬因沒有活干就停下來思索人生,并決定進一步學習。之后,他以青年雕塑家的身份進入中央美院雕塑系助教研究生班學習人體雕塑。“那兩年,在我創作的道路上是至關重要的兩年。在中央美院我取得了巨大進步。2005年,作品《朝圣》獲中央美院第三屆‘學院之光’優秀作品獎,還有20件作品入選中央美院雕塑系通道畫廊聯展。老師的指點和同學們的創作,為我打開了藝術之窗。”此后,郭其鵬的創作引起了多方關注。
他的代表作“童子軍系列”2007年入選中國當代藝術文獻展。2008年,隨著經濟發展,藝術品在京滬等地的前景日益廣闊,郭其鵬與北京798藝術區、上海莫干山藝術區簽約,他富有現代感的原創作品深受歡迎,僅一年時間,他的200件作品就售出高達一百多萬元。雖然他一再表示,衡量藝術品的指標并非是價格的高低,但是,作品的售出給他帶來了更多的信心。
作為一位年輕的藝術家,既有堅實的專業根基,又以勤奮的創作能力和不斷豐厚的學術素養,加之開闊的視野,使他的雕塑創作備受國內外人士的關注。他的多件雕塑作品為美國、法國、英國、香港等藏家收藏。
2011年中國國際石雕藝術節,郭其鵬作品與國內外頂級雕塑家作品同時展出并獲優秀獎,因此有了更多的機會出國交流,他先后到美國、法國、希臘、意大利、西班牙、英國等雕塑藝術盛行的國家交流學習。“從學畫畫開始到學習雕塑,我的老師真的是數不勝數,單單是直接教過我的就有二十幾位。”可以說中華文化的滋養,歐美文明的吸收,使他在雕塑創作的路上日趨穩健,彰顯了現代人文理念,在實現自己的夢想的道路上又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2013年,因父親生病,作為長子的郭其鵬不得不回到包頭照顧父親。父親去世后,他又毅然留下來照顧母親。離鄉多年,一朝歸來,他為故鄉創作的心愿也終于實現。回包后,他為包頭水廠、迎賓花園、包頭服務管理職業學校等單位創作了主題作品,獻上了他的一片愛心。
2014年,為了找到一個創作基地,他和幾個朋友跑遍全城,最終選定了大青山腳下的東達溝村。“東達山藝術區不僅是包頭唯一,也是內蒙古唯一,希望越來越多的藝術門類能夠融入期間,共同打造一個獨具特色的藝術家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