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盡管五月的進出口數據超乎預期的樂觀,但是中國的外貿企業面臨高企的成本依然充滿擔憂。
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人民幣實際匯率上升、大宗商品價格上漲,這些都使企業利潤率承受壓力。與此同時,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也面臨被動調整的推力。專家表示,要變被動調整為主動調整,在漸進的過程中實現外貿“去廉價化”與結構升級。
近期,工資上漲“大幕”在很多省市拉開。今年4月1日,上海市每月最低工資標準率先從960元調整為1120元。此后,江蘇、浙江、廣東、福建、天津、山西、山東等14個省市陸續調整最低工資標準,調整幅度都在10%以上,甚至有省份超過了20%。
“勞工成本的上升對于中國經濟的發展來說是必然的。”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王晉斌告訴記者,中國經濟中的社會保障體制改革滯后了,而中國經濟中的收入分配制度存在明顯不足,要素收入在初次分配的比例在過去的十幾年中都是下降的。此外,外資企業對弱勢勞工群體勞動力付出存在長期的補償不足。因此,勞工工資的快速上升可以看作是對上述三個因素存在明顯不足的市場自我糾偏。
“加薪對于中國經濟來說是件好事,可以達到人人分享經濟增長成果的最終目標;但另一方面,在目前的經濟形勢下,無疑增加了外貿企業的成本,短期對于出口和增長產生了沖擊。”王晉斌說。
除了勞動力成本之外,土地、水等資源能源方面的投入成本也在增加。“國際市場原油、鐵礦砂等大宗產品進入價格恢復通道,截至今年3月,我國初級產品進口價格水平已連續4個月呈現兩位數上漲,且漲幅逐月升高。”對外經貿大學教授白樹強表示。
此外,中國目前還面臨人民幣升值壓力。中國國際貨幣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對外經貿大學教授孫華妤在接受《經濟參考報》采訪時表示,根據國際清算銀行6月15日公布的真實有效匯率,從2010年1月到5月,歐元區整體貶值7.84%,美元升值2.62%,人民幣升值5.49%。這意味著,雖然人民幣對美元雙邊名義匯率保持不變,人民幣相對歐元區實際有效升值接近13.33%,相當對美元實際有效升值接近2.87%。人民幣對歐元的實際大幅度升值,會減慢中國對歐洲市場出口的恢復性增長,促進進口增加,同時也加劇中國產品在非歐元區市場上與歐元區產品的競爭壓力。
專家分析,高企的成本將使外貿企業利潤率承壓。這是因為中國出口商品價格由國際市場決定,制造商很難將增加的成本轉嫁出去,中國外貿或將告別“廉價時代”。在此過程中,實力不濟的企業可能將遭淘汰,外貿結構面臨被動調整的推力,長期以來中國制造業依靠低工資、高消耗、高排放推動增長的模式將難以為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