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人民英雄紀念碑威嚴矗立在天安門廣場,是中國自古以來最大的一座紀念碑,是一座代表著國家形象的標志性建筑,代表那個時代中國紀念性建筑和雕塑藝術地最高水平,同時也是凝聚著勞動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產物,其中碑體巨石的開采和運輸就耗費了無數人地辛苦和心血。
那么,這塊碑體巨石有何震撼之處呢?運輸途中又遭遇了怎樣的困難呢?
1952年8月1日,人民英雄紀念碑的修建工程正式啟動,而碑心石的選擇成為了擺在興建委員會前面的第一個難題。
這時候,施工組從民間請來了一位老人,這位老人叫做李開山,是一位經驗豐富的石工,一向有著“石神”的美譽,李開山來到開采現場了解了具體情況之后,經過反復斟酌,提出了用悶炮的辦法,將這塊巨大的石坯炸出來。
在工人數個月的辛勤勞作夠,這塊石材終于完好無缺地從山體中被開采了出來,施工人員將它表面磨平加工只夠,它的重量減到了280噸,在經過第二次加工之后,石材的體重得到銳減,變為了102噸,開采工作總算順利完成。
總而言之,建造這樣一座巨型的紀念碑,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亙古未有的盛事,因此,施工組面臨的所有困難都是前無古人的,只能靠他們自己一點點去摸索,思考著解決。在民間高手和施工人員的共同努力之下,擋在委員會前面的第一只攔路虎終于被解決了,但是,這還只是一個開始,后面還有更大的困難在等待著所有的施工人員。
運輸的第一段路程,是將石料從開采地點運送到附近的火車站,這段路一共有15公里的路程,是一段不斷的距離,這種情況下,運輸一線的工人們充分借鑒了古人的智慧,在巨石下面鋪上滾木輔助運輸,但就算是這樣,15公里的路程,運輸工人也整整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才完成任務,將石料運到孟莊路車站。
但是,運到車站之后,事情還遠沒有結束,根據鐵道部的相關規定,運輸石料地這輛火車不能運送超過100噸的東西,但是石料整整有102噸,如果加上運輸過程必要的枕木和其他工具,這個重量只會遠遠超過規定的標準。
無可奈何,施工人員只好給石料做了第三次瘦身,改變了石料的厚度,將石料的重量將至94噸,才總算合格,成功搭上了進京的火車,開始向共和國首都的方向緩緩行進。
在經歷第三次瘦身之后,石料終于被送上了火車,石料運輸進入了最后一段路程。
運送石材的火車是鐵道部特意從燃料工業部東北電業管理局借來的,因為鐵道部自身的火車最多只能承載60噸的重量,同時,鐵道部還組織人手對沿路地橋梁進行了加固。
除此之外,在從青島到北京的運輸途中倒是沒有出現其他波折,但是由于運送這十分沉重走非常重要的石料,火車不敢開得太快,只能以直線20公里每小時,彎道1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緩慢前進,最終,在10月13日抵達北京,圓滿完成運送任務。
這次石料的運輸工作受到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在運輸工作完成之后,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和其他黨和國家的重要領導人12名運輸工人,并對他們的工作做出了充分的肯定和贊揚。
紀念碑的作用便在于在人們集中居住的地方或者有重要意義的地點,為死者留出空間,讓后人能夠有地方去緬懷自己的祖先,緬懷民族的杰出人物,緬懷為祖國而戰斗并犧牲的所有英雄,并且通過思忖英雄的價值來度量自身生命存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