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湖北麻城市躋身全國五大花崗石之鄉行列。中國石材工業協會授予麻城市“中國花崗石之鄉”稱號。
中國石材工業協會組織的專家勘察后認為,麻城花崗石整體性好、出材率高、易開采,開發前景廣闊。湖北省建材行業投資促進中心主任王化平介紹,經過近年來的快速發展,湖北省石材銷量從全國第8上升到第5,麻城花崗石的發掘和深加工,將對我省石材產業發展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但近年來,該市利用資源優勢大力招商,發展石材業,推動了GDP增長。與此同時,石材開發使得明山秀水遭到破壞,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許多熱愛家鄉的麻城人,紛紛以“悲情白鴨山”“救救麻溪河”為題,在網上發帖呼吁關注。近日,本報記者前往麻城白鴨山下,調查當地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情況。本報記者 杜小甫
核心提示
現狀80%的環境問題跟石材廠有關
對麻城市白果鎮麻溪河村方家河的村民方運陽來說,喝上一碗清甜的山泉水,已成為遙遠的回憶。
他在院子里打了井,用四個塑料桶盛水,蓋上蓋子澄兩天,才用。“地下水已經被石材廠的廢水污染了。”方運陽說。他倒掉一桶水,伸手在桶底抹了一把,一層細灰。
同村的方標健笑他:“沒用,這些石粉太細,根本澄不下去。”方標健認為,最大的危害不在石粉,在于石材加工廠排放廢水中大量的切割用冷卻劑。“那都是化學物質,搞得井水聞起來有股異味。”
麻溪河從大坳水庫順山勢而下,流過這個村子,村莊由此得名。隨著水庫邊白鴨山上石材的火熱開發,福建的石材老板紛紛前來投資,9家石材加工廠沿河建起。
從麻溪河下游沿河而上,只見河水呈現乳白色渾濁,河邊植物莖部明顯染上一層白灰。水中漂浮著垃圾袋、包裝盒、方便碗筷等生活垃圾,一片狼藉。在華磊石材廠外,記者看到一個排污口正將乳白色廢水排入麻溪河中。
在麻城市環保局的一份上訪登記表上,2010年近80%的環境問題跟石材廠有關。
方標健回憶,2003年村里建起第一家石材廠,7年間,工廠把含有大量石粉和冷卻劑的廢水隨意排放,村東麻溪河、村西灌渠都被污染;路上積起厚厚一層石粉,一下雨都沖入田里。
污水漫過田地,造成作物減產。方標健說,村里種的水稻,從畝產1000斤降到500斤。“種花生吧,殼是純白的。人家一看就知道是石材廠污染過的,沒人買。”
石材加工造成的水污染不僅在麻溪河。記者在大坳水庫庫尾沿河上溯發現,不足3公里長的河道,兩岸聳立著7家石材加工廠。未經處理的廢水或外排,或滲漏,經小河流入水庫。
麻城市政協網上一份完成于2009年7月的調研報告(下稱《調研報告》)援引麻城市環保局水質監測結果稱:大坳水庫庫尾水樣中的COD(化學需氧量)和高錳酸鹽超過水環境質量Ⅲ類標準。
大坳水庫承包人梁善智反映,2009年6月,暴雨中,水庫水位上漲,將庫尾兩家石材廠的污水處理池全部淹沒,含有大量石粉和切割用冷卻劑的污水沖入水庫,死魚4萬多斤。
隱憂“這座大山肯定要挖光”
白鴨山上大大小小的礦面,據當地人說有上百個。在這些礦面周圍,廢棄的荒料隨意傾倒,無數大石沿山坡滾下。被石頭砸斷的樹木,隨處可見。
《調研報告》稱,白鴨山幾十個開采點由于缺乏統一管理,給礦區地表植被造成嚴重破壞。剝離物隨意堆放,破壞植被同時造成水土流失,形成泥石流隱患。
一年半過去了,情況并無明顯改善。一輛輛的載重車拖著廢棄荒料往山下傾倒。一位福建籍采石工人林閩之(化名)說,拉一天廢料的工價是400元。
麻城市國土局地礦科科長袁植林坦承:廢料下山,運費較高,每立方米要收100多元。“所以他們就先找個地方堆著。”
這么多廢棄的大石,造成嚴重的壓礦,會不會造成資源浪費?袁植林認為,“等他們想往下挖的時候自己就會清理。”袁植林說,該局已經在考慮設立廢料集中堆放區域,此外,“我們還收了幾十萬元的礦山恢復保證金。”
對于泥石流隱患和廢渣壓礦,麻城市環保局局長劉義才認為“要防范”“要清理”。但隨即又說,“恢復植被?那沒必要,這座大山肯定要挖光。”
據麻城市工業經濟聯合會分管石材的屈國柱科長介紹,白鴨山礦區面積達60平方公里,花崗石已探明儲量達50億立方米,“按現有規模還可開采50年。”
記者在胡家洞看到,山上一處堂口傾倒的廢料就懸在這11戶人家的頭頂,一些大石已經滾落到村民田地中。
治理麻城市環保局:做到這樣已經很努力了
石材開發引起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引起當地人強烈反應。
麻城市環保局局長劉義才說,環保局一直在做工作。2009年9月,該局聯合武漢的高校和湖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對每一個加工區進行了環境影響評價,然后“告訴每一個廠家該怎么做”:沉淀池要按規格建造,噪音要做好隔音……
為減輕粉塵擾民,該局還打算給每個石材工業區配一臺灑水車。
此外,環保局于2009年引進了一家做環保磚的“惠森建材”公司,以消化一部分尾砂。不過,劉義才也坦言:“至今仍有一些廠家沒按規定建沉淀池,偷排現象也屢禁不止。”
據說,該局監察人員每逢下雨都要進山“抓現行”,工作到半夜一兩點鐘。對趁雨夜挖開污水池偷排的石材企業進行罰款,單次罰金可達5萬。
“2009年罰了二三十萬。”劉義才說。他認為屢禁不止的原因在于“罰的力度不夠,違法成本不足以讓他們傷筋動骨”。
廣東工業大學輕工化工學院潘湛昌教授指出:由于技術限制和投入資金不足,石材加工廠的污水處理池往往沉淀不到位,循環利用的廢水會加劇切割機磨損,“這可能是廠家偷排廢水的主要原因。”
“環保局做到這樣已經很努力了。我們只有這么點權力:提要求,罰款,最多是請求市政府給廠家停電。”劉義才說,這些措施,沒什么效果。
村民方運陽也深感無奈。他說,兩三年來,他只要向環保部門反映,執法人員就來罰款,罰完走人,廠家繼續偷排。
說法“水污染其實沒那么嚴重”?
雖然村民普遍擔心大坳水庫和麻溪河水質惡化會影響健康,但是有關部門對這兩個單位的水質監測工作一直缺失。
麻城市環保局提供了2009年7月大坳水庫水樣監測報告,記者請求提供2008年和2010年數據進行對比,卻被告知沒有監測數據。
該局總工程師張向陽說,對麻溪河的水質,從未有過監測。“因為不是飲用水源。”張向陽認為,水污染其實沒那么嚴重。“只是讓老百姓感官上不舒服而已。廢水中的石粉是物理性污染,沉淀下來就沒問題。”
對此,潘湛昌教授指出:廢水中的石粉顆粒很細,已經成為膠體,不會自動沉淀。
至于廢水中的冷卻劑,張向陽表示不清楚其成分,“應該是中性的。而且用量不多,排入水中對人體也沒有危害。”
但是該局提供的一份杰誠石業大切車間排放口水樣檢測報告顯示:PH值達9.23,明顯呈堿性;COD(化學需氧量)高達1600mg/L,高出國家排放標準15倍。
洪森石業總經理吳明川說,僅該廠一家,每年就要用掉冷卻劑40噸。
潘湛昌教授認為,廢水廢渣中石粉和冷卻劑對環境的污染是客觀存在的。石粉流入江河,會造成魚類死亡;各地石材企業用的冷卻劑大多含有機油、柴油等潤滑劑,滲入地下,會污染地下水;石粉流過田地,時間長了會導致土壤板結,失去耕作價值。
算賬
石材開發得不償失
麻城市環保局局長劉義才數次強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并舉一向是難題。“需要有一個長期的、逐步規范的過程。”
就過去7年來看,石材開發給當地帶來了什么呢?
1月14日,麻城市工業經濟聯合會屈國柱科長告訴記者,2010年,麻城市規模以上石材企業43家,預計銷售額超過30億元。
不過,為了吸引石材企業前來投資,政府在稅收政策上比較寬松。
《調研報告》認為石材業“對我市經濟增長貢獻不大”,舉2008年為例,當年全市石材行業總稅收527萬元,其中地稅304萬元,還沒有超過該市宋埠鎮力美制動元件有限公司一家企業2007年度的納稅額(596.9萬元)。
而政府的投入還在不斷增大。麻城市環保局透露,2011年擬在白鴨山上建一道攔水壩,控制采石廢水排放,預計花費800萬元。由于石材企業分布相對較分散,至今未建集中的污水處理廠。據了解,一座2萬噸級的污水處理廠,投資就在3000萬元以上。
大坳水庫承包人梁善智如此總結石材開發的好與壞:“田不能耕,地不能作,水不能喝。唯一的好處是提供就業,有事做。”
《調研報告》指出,由于麻城市石材行業的快速發展,部分農民工能夠在家門口找到工作,人均月工資1200元左右。
2010年,方運陽在杰誠石材廠打工,抬石板,打包,兩個人抬,一包10塊錢。“就是賣苦力,一個月最多掙2000元,跟在外面工地上差不多。”
掙錢的是技術活:“大切”,或者買車上山拖石頭。每月能掙上萬元。但正如林閩之所說:“石材切割只有我們福建人會做。你們搞不來的。”
“剛來征地那會兒,承諾教我們‘土地工’學技術,賺大錢。廠子一建成,就不算數了。”方標健對石材廠的做法很失望。方運陽想過買車跑運輸,但是好幾家老板都答復“以后再說”。“就算讓我跑,那山路也太危險。每年都要出事死三四個人,殘廢的更多。”方運陽說。
麻城問題,也代表了目前國內石材遇到的發展與污染的問題,相關部門如何在兩點上最好平衡,將關乎石材業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