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李漢權雕“福祿綿長”硯(叮咚井白端硯)
白端——端州的白色石頭。白端,顧名思義,是指產自端州(今廣東省肇慶市,古稱端州)的白色石材。用此種石材制作的硯,稱之為白端硯。白端石是肇慶七星巖獨有的特產,其中又以七巖排列榜首的玉屏巖所產稱冠,玉屏巖就是以巖中白石如玉故名。至今玉屏巖山上山下尚存古人采鑿白端的遺址,如山上玉皇殿北側的叮咚井和雙珠逕,山下登馬鞍亭石徑西側大如廳堂的巖洞等處。而又以叮咚井的白端最為上乘,馳名清代的端州干粉即以此白端所制,所琢白端硯臺也較同巖他處最顯白潤,更比景區內他巖遠勝一籌。只是叮咚井僅為寬約一米多,長數米,深約十米的狹坑,古人采石有限,所琢硯臺難得一見,當視為珍中之珍。
中國的制硯歷史可謂長久,明確記載白端硯使用的,是明代萬歷時期《考槃余事》,其著者屠隆在書中述道:“朱硯……或用白端亦可。”朱硯,是指專用于研磨朱砂等彩墨的硯,多以白色石材制作而成。此后,明末至清代,有關白端硯的記載漸多。成書于清乾隆時期的《端石擬》有載:“七星巖……產石名白端,色白如雪,作朱硯最佳。”至此,白端硯也就逐漸成為文人墨客為批點校注文章而研磨朱墨的所需文房必備品。
盛產白端石的肇慶七星巖,由于獨特的地質環境,使其形成了絕佳的自然景觀,使得諸多文人墨客紛至沓來,留有諸多摩崖題刻,使自然山水與人文景觀有機融為一體。現存摩崖題刻最早者當屬唐開元年間著名的書法家李邕所書的《端州石室記》了。筆者所藏有一紙清代道光咸豐年間所拓的《端州石室記》,校之今日所存原刻石,要多出百余字。這也是《端州石室記》有記載以來傳世較早的拓本,實是文化傳承的一種形式。此外,明朝萬歷年間總督兩廣軍門戴鳳岐所撰、副使李開芳書寫的“澤梁無禁, 巖石勿伐”八個大字,在今天來看,也不失其現實與環保意義。這或許也是傳世白端硯較少見的原因之一吧。
鑒評舊制文房用硯,稍加總結不外乎兩句話:材質純凈形亦佳,雕工講究不落俗。這話看似簡略,實則達此標準并不容易。當然,對白端硯品鑒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白端硯的賞玩,歷代品鑒文章也比其他種類的端硯少。據端硯雕刻家李漢權先生講:上等的白端石材,其硬度要高于紫色端硯石材一倍以上。優質白色端硯應具備“石堅色潤質如膏”細潤如玉、瑩白如雪,纖塵不染,絕無雜質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