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劍川石鐘山石雕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當地石雕重新煥發光彩
20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全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國內石雕建筑業遇到了重新發展的大好機遇。劍川以羊岑、新松、興文、金坪、甸南桃源、金華梅園、沙溪沙坪、甸頭等村為主的部分石雕藝人重新帶起徒弟,拿上鑿鉆走出家門。這些石雕工匠們帶起新手,與劍川古建筑工程隊的工人們一道走向了昆明、迪慶、怒江、大理等地,在古建工程中,在園林建筑工程中,一邊發揮劍川過去傳統的雕刻技藝,一邊摸索外地傳統雕刻藝術技巧方法,逐步地回復起已經生疏的石雕工藝,培養和發展起自己的石雕藝術隊伍,使這項即將失傳的雕刻藝術重新獲得了生命。
最近,為了發展劍川石雕,縣鐘山石雕農民專業合作社正式成立。 該合作社位于214國道東側梅園建材工業園區內。從古至今,劍川縣金華鎮梅園村90%以上男勞動力都從事石雕產業。堪與敦煌、云崗、龍門、大足石刻媲美的劍川石鐘山石窟,雕鑿于南詔、大理國時期,這些石窟部分是梅園石雕藝匠雕就。明代故宮、清代圓明園及東南亞各國許多佛寺的石雕藝術設計、石雕造像,不少出自梅園雕匠之手。2005年,梅園村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村。新成立的劍川縣鐘山石雕農民專業合作社,繼承了石雕藝術傳統,集中了石雕藝匠的骨干力量,在前人的基礎上增加了花色品種,設計并雕刻出了適銷對路的獅子系列產品;燈塔、人物、香爐系列產品;欄板系列產品;雕花板系列產品。產品體現濃郁的鄉土文化和民間藝術特色,形成產、供、銷、展、設計、安裝一體化的發展格局。
自劍川縣鐘山石雕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以來,各種團體、各界友人紛紛前來洽談、選購、定購、交流,產品源源不斷暢銷中外各地。
清代至民國劍川各類石雕的雕刻手段進一步穩定發展,形成相對定型的雕刻趨勢。出現了宗教雕刻中固定的廟宇雕刻圖案模式和雕刻布局方法,出現了民用建筑中墓葬雕刻、橋梁建筑雕刻、民居建筑雕刻等方面的相對穩定的布局和圖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