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藝人徐佩根在整理他多年來創作的石雕作品
它山之石發展澄泥石雕
澄泥石真名叫蠖村石。1700年前藏書一帶就發現了澄泥頁巖,以其制作的硯臺等藏書澄泥石雕作品備受推崇。但是近年澄泥石材用一塊少一塊,資源越來越少。這讓不少雕刻藝術家另尋他山之石。
今年36歲的徐佩根,從15歲起就拜師學習澄泥石雕。由于近年澄泥石材越來越少,徐佩根在做精品的路上也越走越遠。他創作的精品《雨巷》、《牡丹亭》等先后在全國獲獎,并參加了上海世博會的蘇州館活動。然而澄泥石材用一塊少一塊,讓徐佩根感到了“無米下鍋”的困惑。開在鬧市的工作室,也不得不引進橄欖核雕等維持生計。傳承千年的姑蘇澄泥石雕技藝是否走到了盡頭?對這一窘境,引起廣泛關注。在與全國60多位硯雕大師的切磋過程中,讓徐佩根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用“他山之石”,攻姑蘇澄泥石雕技藝之“玉”。他的石雕創作材料擴展到寧夏賀蘭石、福建壽山石、漢代瓦當等,去年10月,他創作的賀蘭石《云紋祥龍戲珠硯》,獲得賀蘭硯創作大賽金獎,并被寧夏賀蘭硯博物館收藏。
“姑蘇澄泥石雕技藝有奔頭了”,“借米下鍋”讓徐佩根看到了新天地。據他介紹,澄泥石雕大有市場,10年前他剛開“四海藝家”時,大路貨澄泥石雕的價位只有二三百元,而現在的澄泥石雕精品價位超過萬元,并進入高端收藏領域,他創作的一幅石雕《新生》 也將在今年3月首次進入拍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