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在全球金融危機深度影響的今年2月,本報率先報道泉州石材引領中國石材新方向,泛起“瓷磚化”的營銷新趨勢。一年快過去了,泉州石材界營銷模式在這次金融危機的浸禮中有什么新的動向?在第十屆中國(南安)水頭石材展覽會期間,鑒戒陶瓷營銷模式,石材業嘗試走專賣店路線再次成為業內熱點話題。
開專賣店
引領石材消費參謀化
主持人:石材界在營銷模式上嘗試建專賣店與傳統模式的不同在哪里?
楊加強:兩年前,在陶瓷交易重鎮——佛山推出的終端品牌模式備受關注。從提供石材材料到提供產品、商品,通過在展廳集中展示石材商品,可以將對空間的利用,在消費者眼前表現得淋漓盡致。此外,在將商品交給終端消費者的時候,還可以實現三種價值:自我產品價值、服務價值和藝術價值。也就是說,打造終端品牌,不僅僅是賣石材的使用價值,還有一條龍的服務,另外還將石材藝術化,挖掘石材本身固有的歷史價值,賦予其藝術內涵。
實在,專賣店模式在時尚消費品、陶瓷等其他行業已經相稱成熟,只是在石材行業,這樣操縱的企業還未幾。
李澤生:石材往往給人感覺是粗笨的商品,北京石材市場,最早在二環,現在搬到四環、五環。自然大理石這么漂亮的東西,在一定程度上離消費者越來越遠,為改變這種趨勢,不少企業已經啟動專賣店計劃。但是,樹立一個品牌不僅要廣告宣傳,還需要內控、給經銷商服務等。石材產品與普通工藝品不同,自然大理石因光彩不同,不同區域消費習慣也不同,因此要真正走向消費者,就要考慮參謀化。
白利江:傳統石材業只是簡樸的加工工藝,基本上是坐等上門,或者說是田雞捕食的營銷模式。真正走出去,開拓市場,加盟品牌化,實施尺度化企業很少。幾年前,也有少數企業嘗試專賣店營銷模式立異,但是后來走向另外一種模式——掛靠式,掛靠施工單位。這些年來,政府、行業協會積極引導企業打造品牌,實行規格尺度化出產,暢通營銷渠道,也評定了一些行業品牌,但是創終端品牌的空間還很大。
傍大賣場
降低營銷風險
主持人:建專賣店是否面對著高投入的風險?如何規避?
楊加強:品牌往往分行業品牌和終端品牌。開專賣店能否成功取決于終端品牌是否成功。而終端品牌能否打造成功,樞紐仍是看消費者,看他們是否認同你的品牌價值。開專賣店最大的本錢不是第一次的投入。專賣店開起來后,考驗的是一個企業是否有精力、有管控能力來讓專賣店運轉起來,考驗的是企業的治理模式,考驗的是一種長期投入。
李澤生:一個石材終端品牌不可能一夜成名,可考慮請名人代言,也可進入著名品牌建材大賣場。特別是大賣場,消費者只要進入就能時時感慨到,這種方式可以降低本錢。
白利江:一個品牌要在短短幾年時間內走向全國大中城市,確實需要借助一個高真個平臺。石材企業與品牌建材賣場合作,發展機會更大。固然對企業來說,存在品質治理、出產治理、經銷治理、物流治理等挫折,但從長遠來看,甚至兩三年后來看,這種合作的效益肯定大得多。
調模式
適應目標市場
主持人:從做出口到走海內專賣店模式,企業該如何調整應對?
李澤生:做出口時,國外客商要求規格化,包裝、尺寸、重量、甚至是施工仿單都需要配齊,考慮更加人道化,利便消費者使用,有點類似傻瓜型相機。以后做海內市場,也可以參照這種形式,實現規格化,甚至包括顏色都實行尺度化。
楊加強:企業要明確自己的定位,有的做資源,有的做加工,也有的做工程施工,根據定位來配備治理團隊,從這個角度來說,走海內專賣店路線與做出口是相同的。
白利江:在品牌展示方面,陶瓷業也有成功的地方,好比在衛浴展示方面,往往借助水龍頭、木地板等其他產品的高端品牌來陪襯陶瓷品牌。在推廣海內市場時,石材業也可以引入設計師、裝飾公司來進步自身的展示水準,鑒戒陶瓷業的營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