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4臺大切鋸同時運轉,偌大的廠房卻沒有揚塵;排放的石粉污水集中處理、回收,廢渣則用來生產人造石雕胚體以及建材。
在福建省惠安縣,由奇達利集團實施的“石材加工污水綜合處理技術與設備開發研究”,實現了污水零排放和循環利用,每年可節約水資源30萬噸、費用45萬元(按1.5元/噸計)。
似乎生來就有雙“藝術之手”:黃斗笠、銀腰帶、藍上衣、黑寬褲,是惠安女巧手打扮的一道道亮麗風景線;而男子則用心血、智慧,賦予石頭新的生命,為惠安贏得“石雕之都”美譽。
延續1600多年的慣性太大了。一度,人們滿足于傳統工藝,限于家用小件石雕,致使傳統產業進退維谷。而環境污染問題也日益突顯:加工產生的石粉塵四處擴散,廢料廢渣堆積如山,污水和石泥未經處理直接排放,致使河流變“色”,部分地下水無法飲用。
幾經反思,惠安走出了一條“保存傳統特色、吸納現代技藝、依靠科技進步、帶動產業升級、促進總量增長”的道路。2005年,該縣啟動市級重大專項“惠安石雕石材技術開發及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污水綜合處理技術”正是子項目之一。
“目前,國內大部分石材企業對污水與石泥處理,僅通過幾個水池進行沉淀,處理時間長、效果差,而且強度大、效率低。”奇達利集團副董事長張其聰算一筆賬:該項目對全省近4000家石材企業來說,意味著每年可節約1.2億噸水和1億多元費用。
在重大專項的帶動下,一系列共性、關鍵行業技術相繼取得突破。另一子項目成果“石材超薄金剛石帶式切割機”,解決了割切超大規格荒料石,切削面高低不平、誤差率高難題,還可替代進口的大型圓盤鋸石機。
“是科技‘點石成金’,讓石頭開出了‘創新之花’,使傳統產業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依托科技支撐,惠安還制作出具有歐美風格的城市石制品、仿古建筑雕刻品等,以創意文化拓展產業市場,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核心競爭力。”密切關注“惠安現象”的福建省科技廳副廳長李堂杰說。
如今,該縣共有1300多家石雕石材企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1/4。磊藝、豪翔等一大批龍頭企業相繼崛起,形成了包括采礦、石材機械制造、交通運輸等在內的產業集群,建成全國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加工能力最強的工藝生產出口基地。
惠安縣副縣長黃懷忠表示,找準“科技”和“品牌”這兩柄利器,惠安的“創新之路”越走越清晰:先后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五連冠、“全國科技進步示范縣”等稱號,擁有中國石材磨料磨具研究開發中心等國家級行業技術開發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各1個,省級行業技術開發中心1個、企業技術中心2個。
今年9月,在通過福建省可持續發展實驗區驗收后,惠安開始把目光瞄準“國家級”。惠安縣科技局局長江奕春告訴記者,惠安申報國家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是全面對接海西經濟區戰略、構筑新增長極,努力使惠安可持續發展實驗區成為具有兩岸合作特色的特殊實驗區、對臺先行先試平臺。
關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打造品牌經濟強縣的決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總體規劃等文件相繼頒布。在多元化科技投入機制的牽引下,企業技術創新和創品牌步伐越邁越大,石雕石材、食品飲料、鞋服包袋等傳統產業得到改造提升,石油化工、生物制藥、環保節能等新興產業開始發力。
在福建省閩臺科技合作基地——綠谷臺商高科技產業基地,通過園區和產業基地配套,“以臺引臺、以商引商”,長照研發、智尊研發、恩帝科技等臺灣光電信息、精密機械高科技企業相繼入駐,臺商在惠安的聚集效應初步顯現。
“承擔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主要起草單位的,分別一次性獎勵3萬元、2萬元。”拿起關于技術創新的獎勵文件,綠谷臺商高科技產業基地招商副總經理劉世昌說,“我們期待更多科技政策出臺,讓‘創新之花’在惠安處處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