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偃師南部山區盛產青黑色的青石巖,巖石質細密,極適合雕刻,許是因為這樣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催生出了偃師西口孜豐富多彩的石刻藝術。
在偃師市府店鎮西口孜村,薛家祠堂門前兩只歷經百年滄桑的大石獅,線條紋路依然非常精致清晰。
村干部王長軍介紹說,雖然已經無法追溯該村石刻的起源,但可以肯定的是,早在明清,該村石刻就已經非常出名。在明清時期,西口孜石匠制作的主要是石磨、石臼等生產生活用具和諸如石階、欄桿等建筑材料,品種單一,但西口孜石匠以精湛的技藝得到了許多人的認同。
離它們不遠,經過能工巧匠的細心雕琢,石觀音、石人像、石刻畫……各類新創作的精美石雕作品“爭奇斗艷”,似乎想與這對西口孜村石雕的“老祖宗”一比高下。
西口孜村石材資源豐富。很久以前,村民們每逢農閑,就從山中搬回上等的青石,用作雕刻工藝品。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雕刻僅是掙點“閑錢”,從未有人以此為生。
20世紀80年代,村里有人花大價錢買回來一臺鋸石機,大家都覺得稀奇:不用斧鑿,幾分鐘的時間,一塊大石頭就切得方方正正!
村里許多人“眼紅”了:有了這臺機器,一年收入要翻好幾番啊!
漸漸地,機器打磨石頭的聲音開始響遍西口孜村的各個角落。村黨支部書記薛建國說:“現在,村里光大中型規模的鋸石機企業就有53家,全村從事石雕石刻的人達600余名。”
從靠天吃飯的農業,到靠山吃飯的石雕,20多年間,改變的不僅是西口孜村的面貌,還有村民們的思路。
在市場需求旺盛的背景下,國內的石雕石刻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西口孜村石雕匠人除了埋頭干活,還要與福建、山東等其他盛產石雕地區的同行們“短兵相接”,爭奪市場這塊“大蛋糕”。
如何才能讓西口孜村“石雕藝術村”的牌子長盛不衰?讓大家手中的“錢袋子”拿得更穩?村民們在思索著。
去年,村干部王長軍帶著村里各石材企業負責人,遠赴福建“取經”。這次學習讓大家眼界大開:“人家石材沒有咱的好,但雕成的東西款式美!”王長軍舉了個例子:“我們做1立方米的板材,只能賣五六百元;人家的一幅石雕字畫,大小只有一尺見方,卻能賣好幾千元!”
回來后,村民薛兵如馬不停蹄地奔赴西安美術學院、天津美術學院,為自己的石材廠重金尋覓“美術設計總監”。
現在,薛兵如的石材廠完全是“現代化”操作。“雕什么樣,先讓美院的專家們根據客戶的需求在電腦上設計好,客戶滿意了,我們再依圖而雕。”薛兵如說:“客戶滿意度提高了,我們節約了石材,與傳統的制作流程完全不一樣。”
盡管制作流程不一樣,但西口孜村的石雕變得更多樣、更精致,更能跟緊市場了。
現在,西口孜村正在規劃建設一個占地200畝的石雕石刻產業園區,準備將所有石雕企業組織起來,成立石雕石刻行業協會,以規范市場經營秩序,進一步提高產業的精細化水平。
“去年全村的產值超過3000萬元,大家都在深加工、精細加工上下工夫。如今市場對路,產品廣銷,今年效益肯定要比上年還好!”村民們興奮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