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詳解上海自貿區及歷史內幕和重大意義
【行業動態】全方位了解上海自貿區
近段時間上海自貿區成為了熱門話題,石材行業貿易好像也可以跟其有相關聯的地方。以下就來了解一下上海自貿區的以及它的歷史內幕及重大意義。
全方位幫您了解:上海自貿區是什么!
國務院批準設立上海自貿區了。也有人不解,為什么各方媒體都這么重視上海自貿區?有什么特殊的么?
這么問的人,絕大多數,是因為以前聽說太多類似“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區”一類的字眼了。覺得聽起來都一樣,以前的這些區都是雷聲大雨點小。
抱有這種想法的人您可能就錯啦!
自由貿易區,不是指在國內某個城市劃出一塊土地,建立起的類似于出口加工區、保稅區的實行特殊經貿政策的園區,而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或地區通過簽署協定,在WTO最惠國待遇基礎上,相互進一步開放市場,實現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從而形成涵蓋所有成員全部關稅領土的“大區”。
中國此前已經建立了與自貿區類似的六類特殊經濟園區,包括保稅區、保稅物流區、保稅港區等,但上海自貿區才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自由貿易區。自貿區和保稅區的區別體現在功能上:保稅區只能對區內貨物進行倉儲、中轉、展示及做簡單處理比如包裝,但不包括加工制造,出口加工區才能從事加工制造,而自貿區涵蓋了幾乎所有的功能。
說明上海自貿區跟以前的什么保稅區、出口加工區相比不知高出了多少個級別。
從簡單的理解來說,這種自由貿易區,已經不是保稅區那種層級了,也不是簡單追求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簡單追求商品貿易為主的開放效果,而是要素市場的放開、政府邊界厘清和管制放開的試驗,是一種高層級的開放。
【有人看不懂了,什么是高層級?】
形象點說就很能理解!之前的上海一直存在一個特別大的問題,比如看起來很風風火火,上海通過提供優質的條件或者基礎設施,吸引了500家跨國公司總部落戶,可這落戶并不是真的落戶。絕大多數跨國公司的總部,也就是搞搞行政的,而關鍵的資金運作根本不會放到中國來,而最有實際價值的就是這個。幾乎所有上海的海外產業都是這個情況。
為什么?因為中國不允許資本自由流動。跨國公司的錢進來之后,要在短時間出去的話很難,需層層監管、層層審批。當然也有跨國外企走后門,但時間長了,數額大了也不是辦法。可見,上海真正需要的并不是一個名義上的自由貿易,而是與自由貿易相配套的金融體系。
當然,自由貿易相配套的絕不簡簡單單是這個。可不可以在自貿區內提供融資租賃、保理等服務呢?另外,外向型企業的利潤很容易在匯率波動中受損,可不可以在自貿區內的企業更方便地通過套期保值等手段來規避風險呢?可不可以構建個離岸金融中心,實現人民幣匯率的市場化呢?利率市場化?能否放開海外資金投資國內資本市場的額度限制?讓海外資金可以更大程度地投資中國債市、股市、期貨市場。
金融配套的要求會很多。上海的這種發展瓶頸就是中國的發展瓶頸,貿易自由度的提高會對金融自由度提出更高要求,而金融自由度的提高又會促進貿易發展。可見,貿易要上到高層級,那必須與金融掛鉤,必須與資本流通掛鉤。
這么看來,上海這次的自貿區,被表面上的名字給掩蓋了,實際上,它可以被看作是自由金融試驗區。
自由的金融?上海當然一百個樂意,自2008年以來,上海的經濟增長速度較平緩,一度將“上海到2020年建成全球金融中心”視為空話。現在需要借這個自貿區重新火一把。
【但阻撓的金融部委自然也多了去了】
曾有港媒說過,李克強總理之前計劃向外國投資者開放上海金融服務業,隨即招致中國銀監會和中國證監會的公開反對。第一個阻撓的,就是證監會。反對在自貿區內開放期貨實物交割,現在上海商品交易所的很多生意來自不能在海外做中國的實物交割。如果倫敦商品交易所能在自貿區交割實物,那還要上海交易所干啥?銀監會也有異議。
明文說風險把控困難。但實際上也跟證監會的理由同出一轍。很多內資銀行的競爭優勢就在于外資在中國的可支配資本有限,在各種衍生、理財、投融資產品領域里,又有準入限制,自貿區肯定會給內資機構加劇競爭壓力。發改委,財政部,地方政府也都有各自的抱怨。最大、最一致的就是其他地方咋辦?上海成了資本天堂,會從其它地方經濟體吸走多少商機?
不管消息真假,能感受的到,自貿區面臨的阻力曾經是空前的。就目前的中國的金融監管體系而言——結構復雜,山頭眾多,證監會、外管局、央行、銀監會、財政部以及各省金融辦,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而管轄的地盤又都有重疊。
但仔細想想,各方的意見和擔憂并不是無中生有。資本這東西不像制造業產業鏈,它的流通性非常高。如果允許,幾秒鐘就能讓千、萬億資本轉移國界。外資金融機構的準入、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的問題等,個個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一招不慎,都可能出大問題。那出了問題誰負擔?證監會?銀監會?人民銀行?上海政府?這些都需要謹慎為之。
這些矛盾都是改革必經之路,深圳特區也曾倍受詬病,但最后不也是推展開了么?現在上海自貿區也終于出臺了。這個出臺背后,體現的是最高領導的絕對魄力。
最近的一個頭條新聞:上海自貿區不要政策,要改革
剛開始,還不理解這句話的含義。但逐漸逐漸的明白,這句話看來含義還是很大的。要政策的做法,始于改革開放初期。那時候,對于一些試點地區,就通過給予一些特殊優惠政策進行支持。這種做法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取得過一些成績。
但是,副作用太大。將特殊政策給予某地,本質上是在犧牲其他地方公平競爭的機會;比如給予某地稅收方面的優惠,實質則是這部分負擔由他人來承擔了。更糟糕的是,一些地方幾乎養成了壞習慣,習慣于向中央政府或上級政府要政策,一旦沒有政策,就幾乎寸步難行。
自貿區為什么說是改革?自貿區放棄的是過去的一些老做法,過去各種各樣產業振興規劃,這些政策紅利來支持經濟,想法很好,但往往政府主導太多,造成過度貸款、過度投資,形成最多的就是產能過剩。自貿區對政府的一個要求是放松管制、用市場機制來改革,提供制度紅利就行了,用市場那種“看不見的手”的力量去替代“看得見的手”。
所以上海自貿區的意義堪比深圳特區。上海自貿區的建設,就是個涉及到全方面改革的一塊試驗田。如果它成功了,馬上緊跟而上的天津自貿區、等等,全國各地可能就弄起來了。
所以很多人說上海自由貿易區的就是克強經濟學的代表作。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應該都明白了!
【上海自貿區9大金融改革內容】
1.金融市場利率市場化
利率市場化,是社會各界對上海自貿區試點中最為期待的金融改革內容之一。在此次的方案中,明確表示在區域內實現金融市場利率市場化,金融機構資產方價格實行市場化定價。據了解,上海上報的方案里就有這些內容,而最終官方初步確定的版本里面也明確了這些內容。
2.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進行先行先試(風險可靠前提下)
在目前的方案中,沒有對人民幣資本項目開放做更為細化的表述,但明確表示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可在區域內對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進行先行先試;在人民幣跨境使用方面先行先試;探索面向國際的外匯管理改革試點,建立與自貿區相適應的外匯管理體制。據初步了解,未來企業法人可在自貿區內完成人民幣自由兌換,個人則暫不施行。據了解,上層要求國內企業走出去開展國際投資融資理財,國家將提供制度性便利。上層要求自貿區建成亞太運營中心,面向亞太中心,而國家亦將提供制度性條件。
3.允許設立外資銀行以及民資與外資合辦中外合資銀行
方案指出允許符合條件的外資金融機構設立外資銀行,以及民營資本與外資金融機構共同設立中外合資銀行。據了解,外資銀行可在保稅區開展試點的人民幣業務,但不享受國民待遇,可從事各類零售及批發銀行業務,包括接受存款、企業融資、貿易融資、財務活動、貴金屬買賣及證券交易等。
4.允許設立有限牌照銀行
在條件具備時,適時在試驗區內試點設立有限牌照銀行。目前初步估計是可能是持有特定人民幣業務牌照的銀行機構。
5.允許設立外商投資資信調查公司
允許外商投資支付機構參照《非金融機構支付管理辦法》,向人民銀行申請并取得《支付業務許可證》;允許設立外商投資資信調查公司。
6.允許部分中資銀行從事離岸業務
離岸金融業務是自由貿易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上海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同時也需構建離岸金融市場。試驗區對國內商業銀行離岸業務探索風險管理和制度完善也進行嘗試,建議允許區內符合條件的中資銀行從事離岸業務。據了解,上海方面前期調研中,離岸業務包含了研究中資銀行試點離岸金融業務的操作規范。這包括,銀行如何建立一套離岸金融業務合規操作準則,滿足國際市場反洗錢,國與國之間雙重稅收寬免協議、與銀行客戶稅務信息交換等相關規定。
7.鼓勵融資租賃業務,給予稅收支持
上海自貿區的金融的創新試點主要面向為貿易和投資服務。除上述舉措,在試點中,還將對區內注冊的各類融資租賃公司及項目子公司,實施融資租賃貨物出口退稅的試點政策。建議融資租賃公司在試驗區內設立的單機、單船子公司不設最低注冊資本限制,建議允許融資租賃公司兼營與主營業務有關的商業保理業務。
這其中,《財新新世紀》報道說,融資租賃業是否納入出口退稅試點,財政部和稅務總局也提出了不同的意見,建議延后考慮。但上海方面認為融資租賃業在上海有較好的發展基礎,各類融資租賃企業有較強的政策訴求,推出優惠政策,將推動該行業的發展。方案仍建議對區內注冊的各類融資租賃公司及項目子公司,實施融資租賃貨物出口退稅的試點政策,也建議融資租賃公司在試驗區內設立的單機、單船子公司不設最低注冊資本限制。
8.逐步允許境外企業參與商品期貨交易,建議允許融資租賃公司兼營與主營業務有關的商業保理業務
方案建議逐步允許境外企業參與商品期貨交易,在上海自貿區內將建議允許境外期貨交易所指定或設立商品期貨的交割倉庫。試驗區的交割倉庫若建成,將替代韓國釜山和新加坡LME倉庫的部分作用,降低國內企業的交易成本。持保留的聲音認為,以期貨交易市場的商品期貨交割倉庫為例,包括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在內的多家機構,一直致力于在中國內地設立交割倉庫。
不過,在上海自貿區是否可以設立境內首個交割倉庫的問題,在方案商榷階段有所反復,證監會認為目前還不具備境外期貨交易所在我國境內設立交割倉庫的條件,曾建議取消這項內容。但上海堅持認為試驗區建立交割倉庫將極大程度地替代韓國釜山和新加坡LME倉庫的作用,降低國內企業的交易成本。方案申請者認為,即便在試驗區內設立交割倉庫,但是實際交易發生在境外,并不會對國內期貨交易所的交易、交割、定價產生影響,也不會對國內金融市場穩定產生不利作用。
9.從事境外股權投資的項目公司,參照技術先進性服務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
注冊在試驗區內符合條件的專業從事境外股權投資的項目公司,參照技術先進性服務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區內符合條件的公司從事離岸業務收入,也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
===================================
上海設立自貿區的歷史內幕和重大意義
自由貿易助力新加坡成為世界第一大港
當時的世界第一大港新加坡的年吞吐量超過一千萬標準集裝箱。新加坡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第一大港是因為中國大陸、日本、韓國、朝鮮、臺灣、香港和澳門甚至俄羅斯的遠東地區從非洲和歐洲來的貨物都要經過馬六甲海峽。由于一方面大船的運費大大低于小船的運費,另一方面大船因為太大,船上貨物的目的地往往不單一,而且許多港口不能停靠大船(比如上海)。因此貨主往往選擇在新加坡轉船。就是先用大船將貨運到新加坡,然后在新加坡轉上小船再運到自己這里。這是因為新加坡距離中國大陸、日本、韓國、朝鮮、臺灣、香港、澳門、俄羅斯的遠東地區幾乎是等距離。而且又是大船的必經之地,再加之新加坡又是自由貿易港。所以,即使中國大陸的期貨交易雖然在上海,但是貨物的交割地點仍然在新加坡。幾乎上海期交所掛牌的所有大宗貨物的交貨地都是新加坡。新加坡僅僅每年的期貨交割的金額就超過2萬億美元。
眾所周知,物流的中心一定是資金流的中心,資金流的中心一定是金融的中心;金融中心一定會派生出商業中心、生活中心、服務中心……。為了處理自己的貨物,世界各國的銀行都需要在新加坡設立分行。一個人口不足500萬的國度,外資銀行就有幾千家,銀行需要員工就是幾十萬,為金融服務的行業則需要更多的人。這就是新加坡發達的根本原因。
上海為什么更需要“自貿區”?
其實,現在中國大陸發達的城市幾乎都是當年鴉片戰爭后被迫通商的口岸。上海解放前就是整個亞洲的金融中心和物流中心。后來船越造越大,上海的大陸架地形導致大船進不了港,再加之中國的計劃經濟導致上海失去了自由貿易港的身份,于是上海慢慢地失去了物流中心的地位,接著又失去了亞洲金融中心的地位。但是上海的地緣優勢是一直存在的:上海不僅距日本、韓國、朝鮮、臺灣、俄羅斯遠東和香港澳門地區是等距離,而且南距廣東,北至天津、大連、青島、煙臺、營口也幾乎是等距離。更重要地是有一條大河(長江)輻射到內地。上海也不會像新加坡那樣幾乎是純粹的中轉港,自身的建設也需要大量貨物。所以,如果把上海作為中轉港口,優勢要遠遠超過新加坡。這樣,上海就會多出幾千家外資銀行,上百萬工作機會,上海就會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可是這一切都有著受到二個因素的限制:一是上海沒有深水港,大船進不來;二是上海不是免稅港,不是自由貿易區,國外的貨物不能或者不便在上海中轉。上世紀末上海就開始籌劃在大小洋山島上建設深水港。在中央以沒有資金拒絕批準以后上海即完全自籌資金建設。其實,那時的資金被溫總理拿去4000個億建設自己的家鄉天津港了。這是很荒唐的。天津港因為不可能成為中轉港,船進天津再去日本、韓國、朝鮮、臺灣、俄羅斯遠東和香港澳門地區是繞道,會增加運費和時間,根本不可能會有貨主選擇這樣的路線。更主要地是,天津不是不凍港!
所以,上海洋山深水港的一期吞吐量就設計為2000萬標準集裝箱,是新加坡的二倍!加上上海當時的吞吐量已經接近1千萬標準集裝箱,因此這3千萬標準集裝箱的吞吐量一定有相當一部分是轉運出港甚至轉運出國的。所以,如果沒有免稅政策或者沒有自由貿易政策,洋山港的作用就無法發揮。這就是為什么上海特別需要的《自由貿易區》的根本原因。
在此之前,雖然國務院一直在卡《上海自貿區》,天津、深圳、廣州也都在爭取,但是最后花落上海是必然的。試著想想,如果上海沒有這樣的政策,天津、深圳、廣州有了這樣的政策又有何用?可能像上海這樣帶動全國的發展嗎?事實上,上海洋山深水港建成才幾年,世界所有貨運巨輪就都已經能靠上洋山港碼頭,吞吐量早已經取代新加坡成為世界第一大港。雖然因為沒有自由貿易區的政策和缺少內陸貨區和配套設施,不能順利轉運國外貨物,但是僅僅轉運國內的貨物就已經使吞吐量達到世界第一。如果上海洋山深水港再擁有自貿區的政策,吞吐量還將成倍的增長。這對拉動整個中國的經濟都會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如果吞吐量繼續增長,開挖“克拉運河”就不得不提上日程。因為正是泰國狹長的克拉地區隔開了印度洋和太平洋,導致所有從西部(歐洲和非洲)來的船不得不繞道經馬六甲抵達上海。如果在克拉地區開挖一條運河,投資還不會超過溫總理投資天津港的一半。最重要地是,新加坡是美國在海外的最大軍事基地,美國最先進的戰機F35和最先進的戰艦瀕海戰斗艦都部署在新加坡,主要就是為了對付中國大陸的。一旦發生戰事,美國就會封鎖馬六甲海峽,切斷中國的石油供應。而中國的石油戰略儲備僅幾星期而已。所以新加坡一直是中國與日本、臺灣開戰的絆腳石。如果開挖通克拉運河,所有西邊來的船就不必道馬六甲,不僅航程可以縮短3天,大大降低運費,最重要地就是廢了美國的新加坡軍事基地。
“上海自貿區”將徹底取代新加坡
新加坡先是千方百計地利用他們強大的公關力量對中國高層施加影響意圖阻止上海洋山深水港的開發,在上海宣布將完全依靠自己的資金建設洋山深水港后,新加坡開始把重點轉移到阻止上海獲得自由貿易區。因為他們認為沒有自由貿易區的政策,上海洋山深水港尚不足以取代新加坡的世界第一大港地位。
可是令人意外的是,洋山深水港僅僅一期部分建成,吞吐量就迅速超過了新加坡成為世界第一大港。本來,大小洋山島的缺點是面積太小,遠遠小于新加坡港口。因此島上幾乎沒有場地可供堆貨。吞吐量應該不可能爆發式的增長。可是上海人將此劣勢轉化為優勢,全球最大的港口機械生產商“上海振華港機”為洋山深水港配建了轉運專用碼頭的一切機械,就是一個碼頭能夠同時停靠幾艘大船,可以同時用一套機器裝船卸船。這樣,大船轉運小船就不需要先將貨物卸在岸上再轉到小船上而直接可以從大船轉卸到小船上,根本不必落地,不僅大大節約了貨主的時間更關鍵的是大大降低了倉儲的成本。
另一方面,上海又建造了無數的萬噸駁船,去內地的貨可以直接卸在萬噸駁船上通過長江去西部。最重要地是,東海公路大橋的建成,連通了上海發達的高速公路網,使得貨物可以迅速進入上海和周邊地區。根據規劃,上海洋山深水港還將配套建設鐵路專用橋(東海二橋),在奉賢的平安鎮建設世界最大的火車集裝箱編組站。這樣,發往內地的集裝箱也就不必堆放在洋山港,直接卸在火車車皮上再用火車頭拉到平安編組后即可發往全國各地。相信,隨著上海自貿區的獲批,東海二橋和平安火車編組站的項目將迅速啟動,洋山深水港的吞吐量最終很可能會迅速達到3千萬標準集裝箱!
現在上海自貿區的政策已經允許其它國家在上海進行貨物交割,這就是說,新加坡的上海期貨交割很快就會回到上海,僅此一項新加坡就將少收入幾千億!
上海還將參與泰國克拉運河的開挖。本來無論怎樣,即使不在新加坡轉運,中國大陸、日本、韓國、朝鮮、臺灣、香港和澳門甚至俄羅斯的遠東地區從歐洲、非洲來往的貨物還是得經過新加坡。因此新加坡對美國控制這些國家的航道還是有關鍵的意義。可是如果克拉運河一旦通航,因為航程差不多縮短3天,所有的船都不再會繞道馬六甲海峽和新加坡。美國在新加坡的軍事基地就將徹底失去了作用。這可是美國投入了上萬億的最大海外軍事基地啊!新加坡每年因此得到的好處至少十幾億。而且今天新加坡能夠如此強硬地對話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都仰仗的是老美的這個軍事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