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今年上海將啟動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工作,期限可確定為2040年,將指導未來二十年的城市發展、建設和管理。編制工作將分為前期準備、戰略研究、成果制定、規劃報批四個階段,計劃在2015年年底完成各項審批程序。
世界級城市群核心都市中長期緊湊組團化延展的八個方向:
一:西虹橋商務區趙巷-重固組團(市域西部新城鏈聚合型公共活動中心)
二:青浦北部青龍-白鶴-華新門戶城市綜合增長區
三:奉賢西渡-金匯及南橋新城南部、泰日-青村城市綜合增長區
四:浦東西南部林海公路兩側及航三公路兩側城市綜合增長區
五:上海國際旅游度假區城市綜合增長區
六:嘉定外岡城市綜合增長區
七:金山北部楓涇-興塔-朱涇及亭林城市綜合增長區
八:滬浙西南邊界地域大型航空設施預留用地選址紫線范圍(第三機場?)
存量用地轉型發展的九個著力區域:
一:松江東北部地區(九亭、新橋、泗涇、洞涇)
二:嘉定東南部地區(南翔、江橋、黃渡)
三:桃浦-南大地區
四:復興島-軍工路地區
五:東溝-高化地區
六:楊浦大橋地區
七:吳淞工業區
八:大場機場地區
九:吳涇奧運會預可選址紫線范圍區及浦江鎮濱江地區(看到了嗎?未來奧運會選址)
上海市道路網絡深化概要(高快速道路部分):
一,延伸崧澤高架路,西出市界與吳江東西快速干線順接,指向濱湖新城;
二,嘉松公路快速化,北接滬宜公路,南連花辰公路;
三,林海-楊高干線快速化;
四,潘涇路快速化;
五,陳海公路快速化;
六,南楓公路快速化;
七,青趙公路--青浦大道--朱平公路快速化,北連昆山東外環,南翼作為第三機場主進場路;
八,花辰--買新--銀都--蘆恒干線快速化;
九,下鹽--閔瑞--劍川(虹梅南路以東)快速化;
十,嘉閔高架路南延伸至平莊西路;
十一,葉新--大葉--東大干線快速化:
十二,朱呂公路快速化,作為第三機場東進場聯絡線;
十三,杭州灣第二跨海大橋順接嘉金高速;
十四,南六公路快速化,及唐黃路快速化服務于迪斯尼次方向客流疏解;
十五,松衛公路快速化;
十六,滬松、滬南、滬太公路入城段快速化。
上海市軌道交通網絡深化新增8條干線(初步設想):
A線:起自月浦附近,走江楊路、廣粵路、公平路、浦東南路、浦三路、新匯路,訖于召稼樓附近,并研究向泰日、青村方向進一步延伸的可能。
B線:起自太倉客運中心,走太倉科教新城、嘉北郊野公園、國際賽車場、黃渡大居、華新、方家窯、泗涇、松江新城北部商務區、華陽橋大居、松衛南路,訖于金山新城;保留向第三機場出岔的可能。
C線:起于青浦新城附近拓展地域,走崧澤大道和北青公路,在虹橋機場北側進入臨空園區北部,走曹家渡、新閘路、北京東路、昌邑路、楊浦濱江、慶寧寺、高化地區、吳淞口,保留向崇明新河方向遠期進一步延伸的可能。
D線:起于昆山花橋、石浦地區(Y型),走白鶴與重固附近,經佘山、大學城中央公園、新橋、顓橋、吳涇特定預定區(車溝橋)、陳行、周浦、航城路、六灶,折向宣橋、大團,止于洋山保稅港區。
E線:起于南橋大居,走金匯、閘港、吳涇特定區、龍吳路、龍華濱江,止于日暉港、打浦橋。
F線:起自昆山前進東路,走外岡、安亭北、寶安公路、吳淞、高化、高行、曹路、川沙、大川公路,止于滬南公路黃路附近。
G線:起自安亭,經青龍郊野公園、重固、佘山大居、九亭北、吳中路、建國路、老西門、董家渡、峨山路,止于花木龍匯路,鉚接龍陽路樞紐。
其余既定二十三條線路,也將進一步調整。
聯系蘇州站、金雞湖、甪直、白鶴,指向虹橋樞紐、南站、世博園、龍陽路、迪斯尼樂園、浦東機場,形成一條線,取代磁懸浮。
浦東機場南向至惠南、臨港、第三機場、海寧、下沙、江東、蕭山機場及杭州東站;
虹橋樞紐南向過青浦、朱涇、第三機場,于平湖并軌,繼續去向杭州。
同時考慮青浦西向去盛澤、南潯和湖州方向的聯系,以取代原方案。
(根據網絡公開資料整理)
關于編制上海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的指導意見
各區、縣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
現將《關于編制上海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的指導意見》印發給你們,請認真按照執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
2014年2月13日
2001年國務院批準的《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1999-2020)》,明確了上海建設“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總體目標,發揮了引領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當前,上海正處于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啟動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對于促進上海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和科學發展先行者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為此,現就編制上海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提出如下指導意見:
一、明確未來上海發展目標定位
在2020年基本建成“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基礎上,努力建設成為具有全球資源配置能力、較強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全球城市,為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應有貢獻。具體來說,要全面提高人民安全感、幸福感和滿意度,促進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建設生態良好、社會和諧、智慧低碳、安全便捷的宜居城市;要全面確立并提升“四個中心”功能,打造高端化、集約化、服務化的新型產業體系和良好創新體系,建設適合各類人才成長創業的宜業城市;要傳承和弘揚上海城市精神,努力提升文化原創力和影響力,建設充滿魅力、令人向往的國際文化大都市;要充分發揮服務全國、聯系亞太、面向世界的作用,促進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推動長江流域經濟帶提升能級,打造世界級城市群的核心城市。
二、樹立科學的發展導向
以提升國際競爭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城市魅力為重點,把改善民生作為城市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科學發展道路。
(一)突出以人為本的發展內涵。市民幸福是上海城市發展的根本追求。要尊重人民群眾在城市發展中的主體地位,轉變社會治理理念,創新城市管理模式。圍繞人的需求和全面發展,著力提高城市公共服務能力和均等化水平。加強社區建設,強化市民的社區歸屬感,積極提升市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
(二)突出區域一體化的發展格局。區域一體化是全球城市的重要特征。要強化市域城鄉統籌發展,推進新型城鎮化。共同構建長江三角洲空間網絡體系,建設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積極推動長江流域一體化發展和長江流域經濟帶轉型升級。大力促進區域產業合理分工布局,基礎設施高效銜接,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三)突出生態優先的發展底線。生態環境是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要素。要限定城市邊界,堅決遏制城市無序蔓延,嚴格控制城市發展規模。嚴守生態底線,推進基本生態網絡和體系建設,加強重要生態空間保護和修復,保障城市生態安全。推動城市生態保育和休憩功能融合發展,不斷改善和優化城鄉人居環境。
(四)突出功能提升的發展方向。城市功能是建設全球城市的基本支撐。要增強城市集聚輻射功能,努力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推進產業高端化、集約化、服務化發展,構建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體、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領、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新型產業體系,打造“上海服務”和“上海智造”。
(五)突出睿智增長的發展路徑。創新驅動是城市科學發展的根本路徑。要堅持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著力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堅持相對集中、空間緊湊、適度混合,轉變土地利用模式,大力推動城市更新,促進產城融合發展。堅持公交優先,倡導綠色出行。營造良好創新環境,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城市。努力推進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建設。
(六)突出開放包容的發展精神。開放包容是上海的城市品格。要不斷擴大對外對內開放,以更加寬廣的視野,學習借鑒世界先進城市經驗,積極主動參與國際競爭和合作。不斷增強城市包容能力,推動各種資源匯聚和多元文化交流,促進社會廣泛融合。保護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傳承創新地域特色,增強城市魅力和軟實力,提升城市文化國際影響力。
三、嚴格控制城市發展規模
以建設全球城市為導向,以調整產業結構為抓手,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底線,以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保障水平為支撐,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完善公共政策、加強社會管理,綜合調控城市發展規模。
(一)嚴格控制人口規模。通過調整和完善產業政策、住房政策和公共服務政策等綜合手段,實現人口規模適度可控,人口布局和結構不斷優化。中心城堅持人口疏解,控制住宅用地規模和開發強度。新城和新市鎮加快人口集聚,創造更加良好的居住、交通、生態環境和就業機會,加大公共服務供給傾斜力度。全市通過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帶動人口結構逐步優化,通過提供更優質的生活環境、公共服務和就業機會,不斷吸引高端人才集聚,逐步提高人口整體素質。
(二)嚴格控制用地規模。嚴守建設用地總量的“天花板”,實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集約用地制度,依靠存量優化、流量增效和質量提高滿足城市發展的用地需求,實現全市規劃建設用地總量“零增長”。優化建設用地結構,降低工業用地比重,提高公共綠地、公共服務設施用地和基礎設施用地比重。鼓勵土地合理混合使用和地下空間綜合開發利用。
四、優化市域空間格局
堅持有機疏散基本理念,強化城鄉空間統籌和海洋陸域資源統籌,形成以基本生態空間為底線,以市域“多心、開敞”空間結構為導向,以全覆蓋空間政策體系為保障的集約型、緊湊型、網絡化的城市空間格局。
(一)嚴控生態空間底線。加大基本生態網絡規劃控制和實施力度,鎖定城市增長邊界,促進空間布局優化。通過郊野公園、城市綠道等推進載體,營造具有生態保育和休憩功能的城市生態空間。以長江口三島地區、環太湖水鄉地區為重點,融入長江三角洲區域生態空間格局,保障區域生態安全。
(二)優化城鄉空間結構。強化市域城鎮發展軸線,形成中心城、新城和新市鎮融入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的空間格局,突出重點,實施差異化的空間發展策略。中心城是全球城市的核心功能區,堅持和深化“雙增雙減”策略,聚焦城市更新和功能轉型,注重城市綠地和開放空間布局,形成“疏密有致”的空間格局。新城是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重要節點和綜合性功能城市,圍繞功能完善、產城融合、用地集約、生態良好的目標要求,大力提升城市品質,加快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區域交通服務和輻射功能。新市鎮是統籌城鄉發展,承擔行政管理、公共配套、社會服務等各項功能的基本載體,加快建設成為人口集聚、配套齊全、相對獨立、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鎮。鄉村地區是上海市域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和深化“三個集中”策略,穩步推進村莊合理布局、完善功能、優化環境、提高水平,建設美麗鄉村。
(三)構筑覆蓋全域的空間政策體系。統籌考慮市域及與近滬地區的空間協調發展,突破行政界限,綜合謀劃人口、產業、生態和城鄉空間格局。強化分類控制的空間發展政策,形成市域范圍內功能結構完備、要素配置合理、通勤就業均衡、生態環境良好的空間發展層級。優化生態保育區、城市更新區、發展機遇區等功能片區,明確政策導向,完善功能,提升能級,分類推進。
(四)籌劃戰略機遇空間規劃。充分發揮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引領帶動作用,推進浦東濱江沿海地區能級提升。優化和完善杭州灣北岸功能,使其成為生產、生活、生態相融合的綜合發展地區,體現上海濱海城市特色。積極推進長江口崇明三島地區生態文明和新型城鎮化示范建設。大力實施海洋發展戰略,綜合統籌海洋功能區劃和陸域空間規劃,提高藍色國土綜合開發利用和保護水平。
五、優化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
以構建與全球城市相匹配的產業體系為目標,強化現代服務業引領,不斷提升產業能級,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結合市域空間優化,以有效盤活存量土地和提高土地綜合利用效益為路徑,注重產城融合,形成分工明確、功能互補、布局合理的區域一體化產業空間格局。
(一)合理布局產業空間。中心城集中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少量精品型都市工業,提升商務樓宇的綜合功能。新城和新市鎮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推進重大產業基地、戰略性新興產業示范區和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建設,積極發展總部經濟,推動二、三產業合理布局和融合發展。鄉村地區大力發展科技化、集約化和規模化現代農業,不斷增強農業的經濟功能、生態功能和服務功能。
(二)大力推進產業集聚和產城融合。推進低效工業用地的減量化和轉型利用,積極發揮產業集聚效應,提高產業能級和土地利用水平。統一規劃產業園區和城鎮建設發展,完善設施,優化環境,提高服務水平,注重功能混合和土地綜合利用。完善新城新市鎮的教育、醫療、交通等服務功能,創造更多層次的就業機會,增強人口集聚效應。
六、維護良好生態環境
有序推進生態空間體系建設,優化生態空間布局和功能,維護城市生態安全。推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城市建設,著力改善生態環境。積極推進區域一體化生態建設及環境保護,提升區域生態環境發展水平。
(一)加強生態體系建設。推動區域生態合作,擴大區域生態空間,增強生態服務功能,推進重要區域生態節點及周邊地區的保護與修復。積極推進基本農田集中連片建設,充分發揮耕地、林園地、綠地和濕地的綜合生態功能。鎖定市域生態空間基底,建立市域生態空間強管制機制。
(二)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實施綠色發展策略,建設緊湊、高效、低碳城市。積極發展住宅產業化和綠色建筑。加強交通能耗控制,落實公交優先,倡導低碳出行。持續淘汰落后產能,降低產業能耗。擴大可再生能源開發使用,多元化發展替代能源。推動循環式發展,提高城市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
(三)加強環境綜合治理。實施水源地保護、水污染治理、大氣污染防治和固體廢物環境管理,提升流域、區域環境合作和污染聯防聯控水平。實施大氣綜合治理,推進城市土壤污染修復和污染控制,強化海洋生態修復和綜合治理。全面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綜合整治,顯著改善和優化鄉村環境。
七、提升城市品質和文化內涵
把提升城市品質和文化內涵的理念貫穿于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的全過程,推進城市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努力建設具有世界影響的“海派”文化魅力和城市品質的國際文化大都市。
(一)強化公共服務功能。整合空間資源,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提升科、教、文、衛、體和養老等公共服務整體供給能力和水平。著力提高社區品質,豐富服務內容,營造舒適方便、富于親和力和歸屬感的社會空間和社區環境。加快公共資源和社會服務向新城、新市鎮和鄉村地區的轉移,實現城鄉居民共享城市基本公共服務。
(二)優化高端公共設施布局。合理布局文化創意、藝術博覽、休閑旅游、健康服務、國際教育等高端服務功能區和文化產業集聚區。建設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文化設施,注重規模集約,提升功能輻射,打造具有國際影響的文化地標,不斷增強上海城市魅力。
(三)加強城市歷史文化保護。更加重視城鄉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全面推動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科學編制、嚴格執行歷史文化保護規劃,進一步拓展保護對象和范圍,重點覆蓋工業遺產、里弄住宅、水鄉村落等上海城市特色元素,更加強化歷史地區整體環境和空間格局保護,留住上海城市的記憶。增加政府投入,創新保護機制,鼓勵社會多方參與,推動城市有機更新。
(四)注重城市空間品質的塑造和完善。利用各類自然景觀和人文資源,營造人性化空間尺度,包容多元文化,培育城市雕塑等公共藝術,構建多層次、網絡化、高品質的城市公共空間和休閑景觀體系。中心城注重城市空間品質的延續和提升。新城、新市鎮注重風貌塑造,形成各自特色。鄉村保持郊野特色和文化傳承,防止大拆大建,保護好鄉土文化和自然景觀。
八、構建高效便捷的綜合交通體系
強化綜合交通對全球城市建設的基礎性支撐作用,加強交通與城市功能的良性互動、與城鄉空間的統籌發展,形成具有較強對外服務和輻射能力、多種交通方式高效統合、交通設施安全完善的世界一流水平的綜合交通體系。
(一)強化對外交通體系的樞紐功能。進一步提升國際航運中心的樞紐功能,強化與國際航運中心相匹配的全球航運資源組織、國際國內市場轉換銜接和航運綜合服務能力。以構建高效、安全、便捷的區域交通和基礎設施網絡為目標,共同推進區域性重要通道、綜合樞紐等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形成空港、海港、鐵路、公路、內河等多式聯運的復合型集疏運體系。
(二)強化綜合交通對城市發展的支撐作用。構建與全球城市功能相匹配、與特大型城市空間格局相協調、與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相適應的交通發展體系。強化交通需求管理,通過優化用地結構和產業布局,促進交通需求與交通設施供給動態平衡。建立公共交通導向的城市交通發展策略,統籌城鄉空間布局、功能分區、用地配置和交通發展。充分協調貨運交通和城市物流功能、產業布局,合理布局多層次的綜合貨運樞紐,構建便捷、高效的貨運交通體系。
(三)按照空間發展推進差別化交通策略。中心城通過挖掘交通設施潛能,優化交通組織,適度提高交通網絡容量。加強重點地區的交通設施規劃、建設,提升交通服務水平。新城建立相對獨立的對外交通系統,提升和長江三角洲區域的便捷互通。構建大容量交通走廊,加強新城與中心城、新城與新城之間的交通聯系。因地制宜發展中運量公共交通,完善內部公共交通體系。
(四)提供多模式、高品質的交通服務。以公共交通優先為基本導向,整合市郊鐵路、高速公路、軌道交通、地面公交和慢行交通資源,實現交通出行便捷、高效的目標。重點強化軌道交通的骨干作用,積極提升常規公交的服務水平,大力推進城市客運樞紐建設。倡導綠色出行,顯著改善步行、自行車等慢行交通環境。合理調控需求,強化小汽車擁有和使用的差別化管理。加強靜態交通管理,停車設施供給根據區位、用地性質等實施差別化政策。
九、強化城市運行的基礎保障
加強基礎性、功能性、網絡化的城市基礎設施體系建設,提升設施建設、管理、運營的標準和水平,形成保障有力、運行可靠、與全球城市發展相適應的城市基礎設施系統,確保城市運行安全。
(一)強化城市資源能源供應保障。通過推進多渠道、多路徑、多模式的資源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資源供應的穩定性、可靠性和優質性。加強戰略儲備,強化穩定可靠的區域資源供給。提高長江流域和太湖流域原水供應保障能力,加快市外來電的電力通道建設,形成多氣源的天然氣供應格局。優化能源供應結構,積極發展高效清潔能源,提高天然氣、可再生能源等清潔能源比重。加強多通道環通輸送的資源供應設施建設,形成結構合理、調度靈活、安全穩定的現代化城市供水、供電、供氣網絡布局。
(二)提升城市綜合防災能力。建立健全城市綜合防災體系,增強預防與應對極端性災害的能力。完善防汛防臺、氣象災害、地質災害、海洋災害、重特大火災等城市多災種的監測預警機制,增強應急救援保障能力。提升防災設施建設標準。加強防汛除澇、抗震消防、應急避難、地下空間等領域的安全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市安全防范水平。
(三)提高城市運行的智能化水平。大力實施信息化領先發展和帶動戰略,建設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建設國際水平的信息基礎設施體系,創造暢通、高效、智能的城市綜合信息網絡環境,推動信息技術與城市發展全面深入融合。積極運用先進傳感、網絡傳輸和信息處理技術,推進城市智能化管理,提升城市運行效率。
十、完善與全球城市建設相適應的規劃實施保障機制
加強政策創新,充分發揮城鄉規劃的先導引領作用和土地政策的調控保障作用。完善運作機制,加強區域協作,強化部門協同,實施綜合性政策措施。推進法制建設,完善城市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
(一)創新規劃土地管理政策。建立同創新驅動發展相適應的規劃和土地管理制度。完善空間規劃和管理體系,形成全過程的公眾參與制度,提高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意識。按照“總量鎖定、增量遞減、存量優化、流量增效、質量提高”的總體要求,推動土地管理制度的創新。嚴格實施用途變更管制,創新土地收儲利益分配和供應機制,穩步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改革。將規劃和土地管理的綜合性約束指標納入各級政府績效評價體系。
(二)優化政策運行機制。建立與市域空間統籌發展策略相適應的綜合政策體系。強化各類規劃綜合統籌,建立以城鄉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為空間載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主體功能區規劃及各專項規劃協調一致的“多規”銜接平臺。強化市規劃委員會定位和作用,完善咨詢、審查和決策制度,承擔“多規”統籌職責,行使綜合決策職能。建立部門協同機制,落實行動計劃,強化各項政策在空間上的綜合性和協同性。健全和完善規劃實施和土地績效的動態評估工作。積極推進在統一城市空間地理信息平臺上共享數據資源,建設城市戰略發展數據平臺。
(三)完善政府管理體制。建立與全球城市總體戰略和區域空間發展格局相適應的差別化管理模式。合理劃分市、區(縣)權限,下放服務管理資源,著力加強分類指導,提高全市綜合統籌能力和管理水平。完善和強化中心城網格化管理,圍繞建設全球城市核心功能區,不斷推動城市管理精細化。按照綜合性城市標準,進一步賦予并完善新城綜合管理事權和職能。進一步將新市鎮管理重點轉向公共服務、社會管理和城鄉統籌發展。
(四)深化區域合作機制。建立同世界級城市群發展相適應的區域一體化發展聯動協調平臺。繼續深化完善長江三角洲地區和長江流域區域合作協調機制,積極推進重大規劃共商、重大事項共議。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聯動、生態保育等重點領域的區域協調統籌,共同研究制定區域性專項戰略和行動規劃。
(五)加強法制建設。建立健全與全球城市建設相適應的法規標準體系。探索新城建設、城市更新、生態實施等重要規劃事項和特定地區發展的立法工作。按照法定程序,健全和完善城鄉規劃和土地管理方面的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依法制定規劃、執行規劃,嚴格實施土地管理。打破部門界限,體現國際視野,不斷追蹤前沿,積極修訂完善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的相關技術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