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世代更迭,歲月悠悠,千古興亡多少事,墓碑成為了橫亙在生與死之間唯一的存在。死亡逐漸演化成了不滅的精神象征和莊嚴的祭奠,如同一種凝固的記憶永恒地鑲嵌在墓碑上。那些佇立在風雨中的墓碑,有血有肉,或是彰顯著家族昔日的榮耀,或是鐫刻頌揚著先祖生平的功德業績,維系著家族的興衰榮辱,死生禍福。
“年老色衰”的中國墓碑市場
怪象
然而在穿越千年歲月流轉后,時至今日,墓碑在中國卻尷尬地找不到安眠之處。據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大中型碑石生產加工企業共生產碑石約460萬噸,而銷往國內市場的碑石為37萬噸,僅占總產量的8%。而回顧其他年份的數據—— 2009年,碑石內銷占比7.6%;2010年,碑石內銷占比8.1%;2011年,碑石內銷占比7.7%;2012年,碑石內銷占比8.3%。從數據可以發現,碑石內銷比例基本淤滯不前。
中國,這個擁有14億人口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國,2012年公布人口死亡率為7.15‰,死亡人口逾1000萬人。而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加速,專家估計,2025-2045年,年死亡人口將突破2000萬人。于情于理,中國本該是“墓”后生意的樂園,卻為何連年不遂,不見回暖?
殯葬改革
“其實,墓碑在國內的市場并沒有那么大。” 中國殯葬協會會長陳群林說道:“自從1997年國務院出臺殯葬管理條例以來,節約殯葬用地、革除喪葬陋俗、改革土葬、實行火葬等觀念逐漸為人們所接受。而墓碑作為土葬制度的衍生物,在這大背景下,便不可避免地遭受到極大的沖擊。”陳群林估計,推行火葬后,國內的墓碑市場至少萎縮了70%。
然而,盡管經歷了殯葬制度改革,受儒家思想影響深遠的中國人,一向認為“孝莫重于喪”,奉行傳統的“事亡如事生”、“慎終追遠”的儒家喪葬觀。在“入土為安”的喪葬觀驅使下,依然催生了一批現代城市公墓,如北京的八寶山革命公墓、武漢石門峰都市陵園、廣州銀河園等。即使是全國率先實行火葬且火化率高居全國第一的上海,仍舊有44家經營性公墓,總占地面積達5000多畝;再比如寸土寸金的北京,也擁有33家經營性公墓,總占地面積達11379畝。
墓園壟斷
縱觀全國范圍,數以百萬畝的墓園依舊是不容小覷的市場,墓碑為何在此打不開市場?“根據《公墓管理暫行辦法》中關于‘經營性公墓’的政策規定,允許公墓采取市場化經營的模式,這就導致私人企業用公有土地投資開發墓地的經營,墓園經營實質上就是個壟斷行業。”陳群林介紹,一般墓地經營方墓碑的建設均都采用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樣式的方針,自然而然就形成供貨一條龍服務,壟斷了價格市場。
壟斷經營帶來的弊端,走訪幾處墓園,便可見一斑。由于中國老齡化人口劇增、城鎮土地資源緊張以及開發商逐利等諸多原因,導致現代公墓均面臨著密度過大的問題。伴隨著墓價的水漲船高,墓園中墓碑的價格,相對于市場的正常價格往往要高出4到5倍,但其質量、樣式甚至不如市場上的墓碑。壟斷體制下,墓園經營方對于墓碑生產商只有一個要求,價低。而為了取得訂單,生產商所提供給墓園的碑石,大多由機器批量加工生產而成,形制統一、甚至粗制濫造。并且對于生產商而言,這種訂單往往無利可圖。
至于墓園建設尚未完善的農村,高檔次的墓碑在農村銷路并不高,微薄的利潤,同樣讓墓碑石生產廠商提不起“興趣”。
掣肘
“國內對于墓碑的要求不高,無論是碑石的品質、樣式、規格等方面都不大講究,對生產加工墓碑的技術要求很低,墓碑生產商不僅要面臨較大的競爭壓力,而且生產出來的墓碑利潤也不高。”廈門希達吉建材有限責任公司以加工生產墓碑為主,但經營市場并不在國內,其總經理鄭志郎對《海西石材》記者說道,“在國內銷售碑石,要受到多方面原因的掣肘,最關鍵的一點是資金鏈問題。福建省墓碑石生產和經營企業有相當一部分是中小企業,資金本身不算雄厚;而在中國銷售碑石,常常面臨賬款拖欠問題,資金難以及時回籠,對這些企業來說便很難再繼續投入生產。”
此外,隨著傳統喪葬觀念的開放,海葬、塔葬等新型殯葬方式也逐漸為國內部分人群所接受。公墓為了滿足普通老百姓的經濟要求,布置了室內葬區,并細分成一個個小型的裝骨灰的小櫥,打開后是縮小版的祭祀臺,上面有墓主的姓名。既保存了親人的骨灰,也節省了空間。墓碑標識與頌德功能的淡化,進一步沖擊了國內的墓碑市場。層層緣由羈絆下,中國墓碑在中國,漸漸成了“無主孤魂”。
下一站,日美歐韓
轉戰外銷
既然這幾百萬噸的墓碑石在中國入地無門,那么它們究竟到了何處?
據中國石材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花崗巖碑石制品累計出口462萬噸,日、韓、歐、美為花崗巖墓碑主要出口目的地,占總出口量的75%,其中,日本為墓碑主要消費大國,占比約為26%。
日本對于墓碑石的巨大需求,與其國情休戚相關。以神道教為主要教義的日本人認為人死后肉體歸土,靈魂就能得以永生,因此大多施行土葬;而且日本是世界上老齡化程度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每年有大量的人口衰亡,因此墓碑在日本常年走俏。
作為資源小國,日本每年石材開采量僅為200萬噸,其中只有一小部分用于制作墓碑石,遠遠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因而每年都亟需進口大量墓碑;此外,得益于日本高昂的墓地價格,墓碑的行情在日本也是水漲船高。
中國制造
市場需求大、利潤高,雙重利益驅使下,中國石材企業紛紛搶攻日本市場,做起了花崗巖墓碑加工出口。中國石材工業協會副會長許榮旗對本刊記者介紹道:“近年來,歐美地區對石材消費需求的快速增長,且受到石材資源減少、自然環境保護、人力成本等因素的制約,這些發達國家將目光轉向了資源豐富、開采加工成本相對低廉的中國。隨著世界石材生產格局由歐洲逐步向亞洲東移之勢,石材市場貿易額年均增長率16%,墓碑更是主要的出口石材之一。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墓碑石蘊涵著文化、宗教等色彩,有較大的加工難度,但也有較高的附加值。”
統計數據顯示,我國進口花崗巖荒料平均價格基本維持在165美元/噸,而我國花崗巖墓碑出口均價達到了564美元/噸。而出口的花崗巖材中,經過深加工的花崗巖石刻、石碑等產品恰好又是我國海關政策規定的享受較高出口退稅的產品。
“國外客戶在加工質量上的要求十分嚴格,特別是日本的民間風俗對墓碑質量款式要求十分講究,必須用絕對沒有缺陷、沒有色差的花崗巖并在墓石上雕刻各種圖形、花紋和文字。就算是較為普通的墓碑也要包括主碑、上臺、下臺、香爐、花立、水缽、拜臺等幾個部位。”鄭志郎說道,日本的墓碑加工繁瑣,但是利潤往往也非常豐厚,檔次越高利潤也越高,其工廠所生產的墓碑主要也是銷往日本市場。
而美國作為基督教國家,火葬與基督教精神相抵觸,兼之地廣人稀,所以大多實現土葬。但是受到人力成本與環境保護等因素制約,在本土加工生產墓碑并不合算,于是作為石材出口大國的中國,逐漸成為了美國的造墓人。據了解,美國進口墓碑以西洋式墓碑為主,主碑雕刻花邊或人物雕像,手雕工藝非常精致;制作墓碑的石種往往為高檔的紅、白顏色的花崗巖。從數據上來看,美國每年要吞進18%中國墓碑,約83萬噸。
墓碑的憂傷
外銷萎縮
種種數據支持下,是否可以斷定——中國墓碑將在外國高枕安眠了?其實不然。
2010年,中國出口墓碑583萬噸;2011年,中國出口墓碑542萬噸;2012年中國出口墓碑517萬噸;2013年,中國出口墓碑462萬噸。從數據上來看,中國的墓碑外銷市場正逐漸萎縮。
國外市場大、利潤高,為何中國的墓碑卻陷入了連年走低的窘境?福建作為日式、歐式墓碑及外柵產量居全國第一的省份,我們或許可以從中一探究竟。
據福建省石材行業協會調查統計,2010年,福建省全省墓碑石生產和經營企業為780多家;2013年,全省墓碑石生產和經營企業僅剩610家,其中惠安310家、南安80家、福州20家、廈門和漳州200家。3年時間里,墓碑石相關企業銳減170多家。
墓碑石作為福建省傳統石材產業,并在惠安、水頭等地形成了頗具規模額產業集群。以日、韓、歐、美為主要市場的福建墓碑石企,從國內外采購荒料,加工成墓碑石,再出口到國外,形成“兩頭在外”的市場格局。
然而,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特別是2010年以來,墓碑石出口遭遇重創,訂單量逐年下滑。相關數據顯示,2013年,福建省碑石企業承接出口訂單數量同比下降12%左右,減少最為明顯的是歐洲的訂單,其次為日本訂單。
金融風暴
經營墓碑生產加工的萬泰石業總經理蘇先生說道:“受全球經濟衰退影響,國外墓碑訂單一直在減少。尤其是和式墓碑與外柵訂單量大幅減少,取而代之的是簡單型外柵和小套型個性化的洋氏墓碑,利潤已經大不如前;再加上如今歐美等國對于墓碑的要求開始向日、韓看齊,加工墓碑需要比以往更多的時間與人手,但是如今工人緊缺、工資成本的大幅度上升,進一步削薄了墓碑石企業的利潤。”
據福建省石材行業協會調查,2013年福建省大部分工廠滿員率不足80%,即使近五年來墓碑石工人工資漲幅已達200%,仍常鬧“員工荒”。
“外部環境不好,荒料成本和人工成本又逐年上漲,企業利潤被擠壓得所剩無幾。”南安市某石企業主無奈地說,如今他正在觀望,如果今年市場沒有回暖,可能會放棄部分墓碑石業務。
“今年全球的經濟依然形勢不容樂觀。以日本為例,日元大幅度貶值,2014年日本的消費稅從5%提高到8%,這意味著,當消費者購買1萬日元商品時,要額外支付800日元的消費稅,如此一來,將大大地抑制消費需求。”蘇經理表示。
望“洋”興嘆
外部環境持續惡化的同時,國內礦山關停的政策更是給資源型的墓碑石業“當頭一棒”。
自2012年中國出臺關停礦山政策以來,荒料與輔料價格瘋狂躥長。以福建本地碑石原料G614、AG98為例, G614從1800元/m³漲到3750元/m³,AG98從3500元/m³上漲到5200元/m³,漲幅都超過了6成。
“國內礦山關停后,國內較有實力的的碑石企業便從土耳其、西班牙、意大利、印度等國家進口花崗巖荒料。”中國石材協會會長鄒傳勝介紹道,“短時間內大量企業涌入,引發了市場秩序的紊亂與資源的搶奪,花崗巖荒料價格跟著水漲船高。”
而在這些大企業為資源爭得頭破血流的背后,諸多的中小企業因為資金問題只能對著昂貴的花崗巖荒料望洋興嘆,無可奈何。
矛盾中的遠航
抱團提價
國外市場萎靡不振,中國墓碑石企該如何應對?反觀國內市場一片空白,中國是否有可能取代日、韓、歐、美,成為墓碑安樂園?
面對行業的慘淡經營,福建省石材行業協會碑石專業委員會擬對外統一提價,對外承接訂單的生產加工費每才(石材計量單位1平方米約等于10.89才)提高5美元。
“如果不統一提價,抱團應對壓力,那許多企業只能等著關門了。”身兼福建省石材行業協會碑石專業委員會主任的許榮旗表示,協會正籌備將從事碑石荒料采購經營和加工的企業聯合起來,成立全球碑石原料采購聯盟,以穩定荒料采購價格,恢復正常的市場秩序。
但是,對外統一提價在國外市場持續低迷的背景下,能起多大作用?會不會適得其反,讓國外客戶望而卻步?眾多碑石業主心里并沒有譜。轉變出口日、韓、歐、美等國的傳統經營模式,深入開放空白的國內市場,或許才是長久之策。
深挖墓碑文化
在這方面,上海的福壽園的成功可以帶給我們一些啟示。根據其發布的年度業績報告:2013年全年實現營收6.1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7.5%;其中墓碑石營收3.7億。
國內碑石加工粗糙、利潤低,這是大部分墓碑石業者的傳統印象。為何偏偏在這里能賣出如此高價?
這得益于墓園的管理理念。上海福壽園以公園為主體的環境建設和現代企業經營模式,被世界殯葬協會列入世界十大公墓,并冠以“東方最美的墓園”之名。優美的自然景色、獨特的人文景觀以及風格迥異的藝術雕塑,使整個園區氣勢恢宏而典雅,其藝術墓區就是由一座座藝術墓碑組成,墓形豐富多變,墓位隨意、活潑,尊尊墓碑如同高品位的藝術品,給后人以舒心的視覺享受。
有些墓碑按墓主的宗教信義而采用相應的宗教風格形式,像佛教的葬塔式墓碑,基督教的十字架墓碑等。這種紀念方式和景觀設計的藝術融合自然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和青睞,國內墓碑生產廠商也抓住藝術墓碑的商機,相繼開發出很多形制獨特的藝術墓碑,如幾何組合、傳統墓碑組合、書頁便筆形、房子亭臺形等等,往往能賣出高于其他內銷國內的碑石好幾倍的價格。
中國殯葬協會會長陳群林認為,目前中國的陵園建設還處在起步階段,但隨著國內殯葬制度改革對陵園建設的推動,必將給墓碑石企業帶來巨大的市場空間,與優秀的墓園合作并深度挖掘墓碑蘊含的文化內涵將是未來的潮流。在他看來,國內墓碑石市場份額保守估計也有100億元。
矛盾
但是,對于內銷碑石,許多業主仍抱持著觀望態度。“一是本地礦山關停后,本土企業在生產墓碑石上沒有成本優勢;二是墓碑石企業長期出口國外,如今就算想要轉攻國內市場,但是如果沒有人脈,便很難拿到訂單。”某業主不無憂心地表示。
迎戰國外市場?沖擊國內市場?如何突破層層桎梏?墓碑何時安眠?這些懸而未決的問題,仍等待著人們去探索。
來源:《海西石材》雜志 記者| 甘振仁 蔡勇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