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被臺灣民眾譽為“神雕”的惠安石雕傳人——王經民
惠安石雕源遠流長,石雕工匠的心靈手巧聞名海內外。目前已擁有2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8位中國石、木雕藝術大師,以及17位省級工藝美術大師和48位省級工藝美術名人。
福建惠安的王經民,擅長雕龍,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惠安石雕”的傳承人。他的多件作品被收藏在臺南鄭成功博物館、臺北市宗教博物館,被臺灣民眾譽為“神雕”。
12日,近10件王經民石雕作品在泉州舉辦的“東亞文化之都”惠安文化周亮相。一個包含圓雕、浮雕、線雕、沉雕、影雕等多種工藝的《和平友善》石雕從中脫穎而出。王經民的兒子王少卿告訴記者,作品主圖案就是由荷花和扇面組成。“在傳統石雕藝術中,大都采用諧音來表達美好的愿望。”
王經民生在石雕世家,他父親王清標是開創惠安石雕歷史新紀元的著名“捏剔師”,曾代表惠安藝匠參加“毛主席紀念堂”建設。王清標是最先運用“針黑白”手法,在石頭上演繹攝影技法的影雕開拓者。
“我15歲開始學習石雕。”今年47歲的王經民承建了臺灣島內大量的寺廟建筑等大型雕刻安裝工程。此外,他的石雕作品《女媧補天》還成為“惠安石雕”的唯一代表作,送往北京參展。
“滿而不擁、繃而不斷,方中有圓的姿態有如"氣"在其中”。王經民的“龍”深受臺灣民眾喜愛。經他巧手雕刻的“龍”出現在臺灣島內的寺廟、宗祠、牌坊、古橋、民居和陵園等多種建筑上。
“我父親的作品在臺灣受到歡迎,也是海峽兩岸對同源文化的認同。”王少卿以《和平友善》這件作品為例解說道,作品采用高浮雕手法,對荷葉進行細膩刻畫,亭亭的荷葉、鏤空的莖枝表現得淋漓盡致,表達了對兩岸和平的愿景。
作為南派石雕藝術的代表,惠安石雕具有強烈的民族性和鮮明的時代性,較早地傳播到海外,在東南亞等地備受推崇。在國內,它與曲陽石雕齊名,“南有惠安,北有曲陽”之說在石雕界廣為流行。
王經民的石雕作品既有傳統的追述,也有時代的展現,其中包括商周的禽獸面紋,秦漢的功臣烈女、神仙百戲,隋唐的蓮紋卷草、佛道器物,宋元的農商世態、靈怪傳說,明清的龍鳳祥瑞、戲文博古,還有現實題材的中國魂、惠安女等。
作為惠安石雕年輕一代傳承人,王少卿說,新創作的作品多以創意為主,外形較之傳統石雕,更活潑灑脫、具有時代感,但是傳統的底蘊不可缺。他認為,“如今以走入家庭為目的的石雕,多注重文化創意,而同源同根的文化才是"骨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