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行業分析】石材行業的轉型升級及四個痛點
對于石材行業來說,“轉型升級”是這兩年提到最多的關鍵詞。然而轉型升級并不簡單,它可能需要比較大的金融支撐,可能需要大量的技術創新改造,可能會帶來新的生產方式變革等。
但是,改革可能會死,不改革只能等死。這正是市場規則的公平和無情。行業競爭加劇,需求萎縮,轉型升級已經迫在眉睫。只有向高附加值、多元化產品要利潤,才是企業的出路。如何從傳統中找到創新的思路,是擺在每個企業面前的一張考卷。交卷的時間已經開始倒計時。能否順利過關,將決定著整個石材行業的前途。下面我想用我這“半瓢水”分析一番石材行業升級轉型。
痛點一:整個經濟大環境生意畸形發展。
進入本世紀以來,中國有兩個行業播下種子就想收成,那就是股市和房地產。08年奧運會以后股市下去了,房地產一花獨放,有錢人又把錢從股市里抽出來放進了房市。恰在此時,美國發生了次貸危機,國家為了提升競爭力又投放4萬億,這個錢進入制造業有限,主要用做了公共設施的基本建設和房地產。這樣一來,鋼鐵要跟上,水泥要跟上,煤炭要跟上,石材建材要跟上,一時間相關產業如日中天。可是經濟是講究平衡的,決定一個人命運的是短板不是長版。比如人的四肢,三條一樣長一條特別長,走起路來方便嗎?所以一定要把特別長的那一肢給斷下來。這一斷不打緊,煤炭先垮,接著就是水泥鋼鐵鋁合金等。緊跟著房地產老板只好跑路跳樓了。石材建材等與房地產相關性非常大的行業也就跟著倒霉。
可是,我們的政府現在也很為難,出手相救吧?中國的房子已經不是房子了,成金屋了;不救吧?那么多人沒飯吃,經濟下滑嚴重;上升到政治層面,執政黨的合法性就是發展,不發展如何向老百姓交差?所以現在政府正嚴重躑躅中。
痛點二:中國和世界都飽和了。
記得有人曾這樣解釋過“美國的困局和中國的騰飛”,美國人富了上百年,家里啥都不缺,日常用品基本上不需要添置,反映在經濟增長率上當然就不高。而我們呢,從老毛時代過來,改革開放初期,我們家里里要啥沒啥,這也得添那也得添,需求量大呀,我們的增長率當然會很高了,這就是“中國的騰飛”。再等若干年你看看?啥都置辦齊了,再買就礙事,GDP必然要下來。再說形象一些吧,我年輕的時候沒啥吃的,人跟瘦猴一樣,后來讀大學了,國家管飯,那肉蹭蹭地長,體重很快上來了。如果按照這一階段的增長速度,我現在不止800斤!而我現在才140斤,相當于成了“美國的困局”。我這么一說就有好多60年代的人一定附和:是是,經濟學上有這么一個原理,云浮和水頭石材企業老板也肯定深有體會,中國經濟騰飛,改革開放的紅利,使得石材需求短時間大量爆發,做得早的石材老板們,不想發財都不行啊!35年了,石材生意的確是一個騰飛,好比一個瘦弱的人缺多了,需要大補的地方多;
但是現在,石材作為非日常必需品,在樓堂館所停建,五星級賓館控制的情況下,等于把石材需求的大部分源頭截止了,沒有源頭,哪來的活水?還指望有過去30年有滋有味的生意需求和那么好的光景,恐怕是幻想了!
石材生意由高增長轉變為低增長,是一個合理的回歸,用不著大驚小怪。我們逃不脫市場經濟規律這樣的輪回。
痛點三:低端產品的油水早就擠干了。
我們再看,35年的高增長從質量方面處在一個什么水平?低端水平。中國石材的“制造”可以說都是人家不干的。人家出圖紙,賣設備、賣原料、輔料給你,既輕巧又賺錢。我們只憑著勤勞和苦干,干點兒體力活,混個辛苦錢。然后經富人和政府再克扣克扣,居然就說“騰飛”了。你那“騰飛”甩起來的全是農民工的汗水呀!
好,就說騰飛了,低端產品誰不會造?世界窮地方多得是,人家跟你搶生意怎么辦?你也爭我也搶,低端產品還有多少油水可言?看看越南等東南亞不是跟我們搶生意來了嗎?內地的湖南、湖北、貴州等哥們搶得還要兇!所以石材生意下滑是客觀現象,除了怪幾十年教育失敗導致沒有人才和人才外流,然后導致科學技術落后,沒有軟實力,最后導致經濟缺乏競爭力外,不能簡單地怪罪這個那個。現在更嚴重的情況是,目前產能已經過剩了,但是新增產能還在繼續投入生產,所以產能過剩的矛盾不僅沒有減弱,而且還有加劇的趨勢。石材行業,中國都處于最低端。
就石材行業而言,上游礦山是意大利、西班牙、土耳其,中游高端是設計師、建筑裝修、大型房地產公司,我們處在最低端,負責低端石材的生產,稍微高端一點的都制造不了。
以石材板材為例,我們的產量早就位居全球第一,但是制造設備(采礦、大噸位的液壓橋切、數控切床、激光鉆機、水刀切割機、檢測設備等)全部依靠進口。我們絕大多數的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的生產能力、技術水平還停留在低檔產品上,而且基本沒有研發,企業之間互相競價。技術含量高一點的,復合制板等,我們都做不了。本質上,這和做襪子沒什么區別,都是買生產線直接生產。
痛點四:“深層次”,沒有重視“軟實力”
經濟發展是一個既循環又上升的過程。你看前幾千年,都在農業和狩獵層面上循環,最近200年是在機械化和電氣化上循環,現在了不得,智能化了,互聯網化了,3D打印消滅制造業了,并且一天一個樣兒,讓人眼花繚亂。
我們仔細分析,凡是循環階段,都沒有科學和技術的突破;凡是上升階段,都是在科技等軟實力的支撐下。因為沒有科技就沒有創新。
說經濟就要說賺錢。在循環階段,當時的技術被所有人所掌握,你做的事情大家都能做,你還賺誰的錢?反觀我們,我們目前的所謂騰飛,是人家意大利“循環”了200年的,落后得太遠了,我們還想賺誰的錢?
根據政治經濟學最新研究成果,在充分競爭的條件下,進行一般產品的生產毫無剩余價值可言。只有那些稀缺資源和壟斷產品才談得上剩余。之所以如此,自然資源是因為不可再生,又為極少數所獨占;高科技產品是鼓勵發明創造進行的知識產權保護。像各類明星,也屬于獨一無二的“產品”,他們當然能收獲剩余價值。總之,保護知識產權最多的,其對人類的影響最大的,最能賺錢。從這里看來,“云浮石材”“水頭石材”等公眾品牌倒是最值錢的!“好世界” “萬里石”“環球石材”“康利石材”這些品牌是值錢的!因為這些才能把經濟從簡單的循環拉向更高的循環。今天我們遇到的困境,與巴西、阿根廷這些國家30年前的經歷有著驚人的相似。拉美國家就是依靠擁有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和開放市場等比較優勢,大量引進外資,靠出口導向型工業帶動本國的經濟發展,實現了快速增長。但是,這樣的發展是要付出代價的。之后,快速發展過程中積聚的問題集中爆發,對社會來說,造成貧富分化加劇;對企業來說,造成產業升級艱難。
“產業升級”是政府2008年開始大力提倡的,但是這個概念本身值得商榷,因為產業很難升級,經濟增長靠的也不是這些直接可見的產業的升級,而是靠看不見的人才、科技和資本。我這句話不是亂說的,這個在經濟學里有個專門的學科叫發展經濟學。實際上,從美國麻省理工到歐洲日內瓦高等研究院,從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到世界銀行,大家都采用一致的研究方法,就是把視野擴展到全球,以國別的定量數據實證研究為基礎,結合案例調查。系統看看這方面專家的報告。這些報告不停地檢驗我們能想到的所有可能的因素,比如人口、自然資源、出生率等,最后發現僅這三個因素就能解釋絕大部分的經濟增長:人才/教育、科技、資本形成。
從政府領導到企業家,大部分人并不明白產業升級,因為其實大部分傳統產業是無法升級的。舉個例子,我們以前生產襪子、襯衫的設備用了10年,效率變差了,于是再去德國、日本買先進的機器,能代工更多的襪子、襯衫,做的質量更好,利潤率提高了三五個百分點。這就是產業升級嗎?或者,你這次不買礦山開采機械設備了,而是買了一條人造復合石材的生產線了,難道你就轉型成為高科技企業了嗎?不是的,再過個五六年這些設備又老了,你還得再買新的。本質上,這只能叫轉型不能叫升級。可是如果你連轉型都轉不了,那就只能被市場淘汰,把人才留給其他行業。
目前臺灣地區最有名的企業比如宏碁電腦、宏達電、臺積電、日月光半導體、聯發科等完全都是20世紀80年代以后才有的。之前在臺灣比較有名的雨傘、服裝、玩具等這類生產企業都搬到大陸來了。各位想想看,指望服裝廠、玩具廠、紡織廠,產業升級可能嗎?
不僅臺灣,香港也是如此。香港之前是做紡織和成衣的,可是你覺得紡織廠非得產業升級嗎?沒辦法升級的,只能轉移到內地。香港留下來的只有金融資本、人力資本還有管理經驗,這是最寶貴的財富。
云浮石材產業幫助云浮人賺到了第一桶金,作為勞動密集型的或者污染密集型的產業本身沒有太大價值,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和造就了云浮和水頭一大批企業家,積累了民間資本,又在開放的環境下培養了一批新人。
換句話說哪怕這個產業最后基本消失了,這個行業也培養了一批企業家,同時政府也從中收稅來支持教育科研。很多人以為以后就完了,那是因為你的目光集中在看得到的只是產業本身,只要我們的人才和科技等軟實力還在,就一定能重新獲得競爭優勢。
新型石材制造業的創新,是消滅產能過剩而不是制造產能過剩。必須顛覆本來的產業鏈,促進產業分工。
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