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水頭——全球化的石材小鎮
光陰流轉,轉眼又是一年,泉州人的小城鎮大計正一步步地由理想邁向現實。
近年來,在小城鎮建設的撬動下,產業與城市、生態與經濟、民生與創業均得到協調聯動發展。水頭鎮變身“小城市”的路徑也日漸清晰。
水頭“鎮改市”這一年
夕陽西下,漫步在水頭五里橋文化公園。這個以城市歷史文化遺產與生態濕地為主要特征的風景名勝公園,占地1050畝,總投資約2.5億元,再現了五里橋“長虹臥波”之壯觀,成為今日水頭的城市新景。
2014年,水頭在推進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建設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組織實施小城鎮改革發展建設項目61個,其中計劃新建項目15個,續建項目29個,儲備項目17個,年度計劃投資35.6億元,完成投資額44.91億元,占年度計劃投資額126%。
在這期間,水頭的基礎設施共享、知識溢出、勞動力市場、產業鏈上下游配套等都有了進步,同時改善了企業和機構的效率。
“城鎮化促進了消費升級,近幾年水頭鎮的服務業有了一定的發展。”采訪中不少企業家表示,近幾年水頭對服務業的需求不斷增加,特別是對教育、醫療、衛生、金融等服務行業的需求,促使服務業水平、門類不斷提升、優化。
但另一方面,作為龍頭產業,水頭的石材業也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去年是南安石材貿易自2012年以來的連續第三年下滑,且下跌幅度也在擴大。“2014年,企業生存狀況不容樂觀,轉型升級成為企業眼下亟待解決的問題。”溪石集團發展有限公司營銷總監周旺茂坦言,在最近短短五年時間,全國各地與水頭同等規模的大型市場遍地開花,天津、鄭州、南通、成都、重慶等現代化規劃的建材市場,從用工待遇到工作環境等都更勝水頭一籌。
造成眼下行業困境的根本原因并非只是大環境,一些石材商直言“供過于求”才是行業低迷內因。“企業得益于2000年至2010年這十年的發展,但是在2010年之后至今,水頭石材產業同質化競爭的后遺癥慢慢顯現,產品缺少個性和定位。”
作為一名石材行業的資深人士,英良石材總裁齊飛表示,如今要想提升水頭,比以前有更大難度,以前可能靠蓋房子、修路等基本建設就會推動城市變化和發展,今天則需要真正提高智能、提高創新、提高科技含量才能實現。
小鎮里的大包容
水頭正處于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期,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尊重人才、渴求人才、需要人才。這是期許,更是要求。水頭拿什么搶占人才制高點?或許,包容的城市個性,將是一個頗具說服力的元素。
“1999年,我來水頭開始創業,作為外來企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這個城市的包容性,水頭是一個創業樂土,不僅政府支持外來企業,兄弟同行也歡迎外來的鮮活力量注入本土市場,百家爭鳴。”談及過往,齊飛感悟頗多。
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往往不是她的經濟如何發達、科技如何進步,而在于她的胸襟與氣度包容,不是居高臨下的故作姿態,不是偶一為之的應景作秀。
“過去水頭的企業高管很多都往廈門跑,但現在這種情況改善了不少。”作為在水頭擔任企業高管的長汀人,周旺茂對于水頭有著深厚的情感。“水頭是座包容性很強的城鎮,這與'兩頭在外’的發展之路密不可分,水頭的企業家經常往外跑,造就了寬闊的視野,因此善于接納四面八方的信息。”
包容已經融入水頭的血脈中,成為無形財富和城市基因,為這座城鎮增添著無窮的活力。
在小城鎮建設中,水頭積極探索創新農村人口轉移涉及的戶籍管理、社保等問題,率先推行新農保與被征地農保“兩保合一”新型保障機制,對失地農民進城購買城鎮商品房、子女就學、經商務工等給予優先支持;同時加大新型農村勞動者技術培訓力度,組織實施城鎮廉租房工程,引導農民向城鎮集中居住。
小鎮里的大視野
“與廈門接壤,水頭是泉州離廈門最近的地方。地處閩南'金三角’中心區域,擁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和人文優勢。”采訪中不少業內人士表示,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不少總部在外的石材公司選擇把分廠選在水頭。“除此之外,水頭成熟的石材市場和上、中、下游產業鏈,以及全國的影響力也是一大優勢。”
多年來,水頭經濟主要依靠石材與全球發生聯系。就像皮翠拉·瑞沃莉的著作《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所描述的那樣,在水頭,一件石材產品的“全球之旅”每天都要經過這里。
一座城市的競爭力,并不在于擁有多少資源,而在于利用成為資源自由交流的中樞,匯聚全球性的資源。水頭并不是原材料產地,這里除了提供土地和勞動力,市場和原料都在“外頭”,其印跡除了遍布國內,還延伸到土耳其、俄羅斯、迪拜、印度、西班牙、歐美等國。
在水頭,圍繞著石材產業,形成了上千家上中下游配套企業,細微到一個小配件,都有廠家進行生產。強大的產業集群,專業化的分工讓水頭石材得以用最短的時間來完成產品。
發揮著企業之間的學習、交流、資源共享的作用,一些創新型產業園在水頭愈演愈烈。
在水頭,永泉山生態科技園區內市政工程全力推進,2014年已有38家企業簽署供地協議書,主要涉及石材加工、機械制造、科技環保、金屬加工等產業。海聯創業園至今已投入約17億元進行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園區目前有入駐企業59家,項目投資總額約70億元,其中工業企業35家,營運中心(總部用地)22家。濱海新城海聯片區連片開發示范效應日益凸顯。
從原來低矮的村級工業小廠房到時尚國際的現代建筑,不僅改變了水頭這座沿海小鎮的風貌,更改變了本土企業的國際化模式。
“去年,我們大力開拓內裝市場,特別請了不少精英人才來助陣。”周旺茂表示,從過去的外墻、幕墻使用為主,到開始走向內裝、精裝修。
來源:泉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