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石匠之鄉”話石匠——章丘石匠的智慧和汗水
趙世讓雕刻圖案
朱家峪趙世讓雕刻圖案
舊時石匠“開山”時的情景。
據清光緒《章丘鄉土志》記載:“邑(指章丘)多山,而取材甚富者莫石工。若觀各處坊表、橋池,以及官廟、寺觀之基礎,往往精致工巧,不為怪也。”章丘不僅鐵匠多,而且石匠也多,歷來有“石匠亦會鐵匠活,伴著鐵匠走天下”之說。由于章丘石材豐富,石匠眾多,雕刻技藝遠近聞名,是有名的“石匠之鄉”。遠的不說,就說近現代,北京的十大工程、中蘇友好大廈、毛主席紀念堂、濟南的天橋、英雄山紀念碑等等,都凝聚著章丘石匠的智慧和汗水。
秀美山川造就優質石材
章丘地處泰沂山脈北側,東北為巍峨延綿的長白山脈,大自然造化出美麗神奇的山川名勝。境內多山,山石質地好,性能穩定,質量優良,品種多樣,為先人開采、利用石材資源奠定了物質基礎。章丘石材分為石灰巖和花崗巖兩大類。石灰巖,俗名“青石”,是比較理想的雕刻石材。這種石材較堅硬,但雕刻品耐久、美觀,因而很受歡迎。
花崗巖,經風吹雨淋,多千瘡百孔,但花紋較好,表面多色彩艷麗。每一類又有成百上千的花色品種,它們色彩豐富,質地各異,構成五彩繽紛的優質石材。經過拋磨加工的石材,表面光潔如鏡,色澤鮮艷,有許多大理石的紋理清晰如畫。人們為了贊美石材色彩紋理所表現的美,賦予它們許多美麗動人的名稱,如“紫玫瑰”“章丘青”等。這些美名道出了章丘石材內在的品質美。特別是境內長白山脈由噴出巖火山凝灰巖、輝綠山巖及侵入巖、輝長巖、閃長巖組成。噴出巖覆蓋于侏羅系之上,侵入巖穿插或分布在各時代巖系中,在普集鎮的玉泉山和刁鎮玉皇山輝長巖較多,為典型的磨光建筑材料,俗稱“濟南青”。
歷史悠久巧匠多
章丘石匠傳統工藝和生產技術有著悠久的歷史,精美的漢代畫像石、南北朝時的佛教石刻造像、開鑿于唐宋的趙八洞石窟造像等等,無不彰顯著章丘傳統石刻、石雕工藝厚重的文化底蘊和非凡的藝術魅力。石材不僅是優良的建筑和裝飾材料,還廣泛地應用于生產生活中,如石磨、石碾等,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此外,在章丘歷代相傳一句迷信話:“吃在杭州,住在蘇州,死在章丘”。說杭州魚米好,蘇州園林好,章丘風脈好。正因如此,自古迷信風水學的人對擇地和墓葬都很重視。歷代章丘的豪門望族、達官貴人、名流逸士,營造了無數豪華墓葬。甚至一些貧窮之人,為了寄希望于風脈,轉家運于后人,也不惜賣掉宅田來延師擇地,隆重修墓,這些形形色色的墓主為了使自己(或親人)的墓葬能夠永存,都選擇堅硬的巖石來修墓。古時有“地下一間墓,地上三間屋”之說,就是指這墓葬工程之浩費。隨之大量的石刻石雕也隨之出現,石匠們更是不遺余力、精雕細琢。如唐代的房彥謙墓碑、元代的高世德碑、明朝正德三年萊蕪呂家樓村佛像(章丘石工馬得玉刻)等等都刻有章丘石匠的名字。
無情的頑石,在章丘石匠的手中,變為充滿生機和巧奪天工的藝術精品。舊時長白山下相公鎮竇新、梭莊等村幾乎家家以打石為主業。進入村中,隨時可聽見叮叮當當的打石聲,隨處可見石屋、石樓、石道、石橋、石廟,這些都樸質美觀,極具特色。章丘出名師巧匠,石匠遍及章丘全境,尤以相公、官莊等鎮為最。至目前,章丘在境內外從事打石、建筑業的,仍人數眾多。
技藝精湛美名揚
章丘石匠技藝精湛,他們能鑿石成門、窗、柱,能鋪設公路、橋梁,能雕刻千姿百態的人物、山水、草木花鳥、飛禽走獸。如朱家峪人趙世讓就以雕刻山水花草、飛禽走獸遠近聞名。趙世讓生于清朝同治五年,兄弟三人皆為名石匠。光緒十九年趙世讓27歲學藝出徒,此后為師近五十年。清代后期,章丘富家凡是建房、修墳,多聘其主持。其徒弟遍及章丘全境,工藝水平高超,聞名鄉里。據史料記載,澗溪大橋(東澗溪村東)和韓家莊大橋,均為他們師徒所創建,這兩座橋雖歷經風雨侵蝕,依然堅固,堪稱古建筑之典范。
趙世讓不但雕刻技藝有名,而且繪制雕刻圖案更是獨具匠心。現古村朱家峪“山陰小學”內的石質雕刻,就是最好的史證。他一生教出的徒弟甚多,在朱家峪周邊諸村,最有名的當數“亮甲坡”杜清憲,其六世堂孫杜傳舉,已成為當地石匠藝人中的后起之秀。
石匠分為兩種:一種叫粗石匠,一種叫細石匠。粗石匠重在“開山”,開山亦叫“打崖頭”,即在石窩子里打基石,俗語叫打“坡石”,或打“坯子”。細石匠打料石,石匠技藝多指這些細石匠、巧石匠的雕刻技藝。石匠在雕刻之前先要對“石坯子”量尺寸,看是否和需要的料石相付。在雕刻時,石匠們一般都有畫譜,根據工程的需要和主家(亦稱東家)的要求作畫譜。過去雕刻多是用在陰宅的壽墳內,其次是建筑用的門樓、城門樓、橋梁、石碑,還有寺廟的雕像等。
懷揣技藝走四方
舊時,章丘石匠挾技謀生,下關東、走西口,不少城鎮、鄉村都有他們的足跡,許多精美的石雕和雄偉的建筑都凝結著他們的聰明才智和辛勤汗水。據史料記載,解放后,北京的十大工程、中蘇友好大廈、毛主席紀念堂,濟南的天橋、英雄山紀念碑、黑虎泉的虎頭石刻等,都有章丘石匠的身影,都凝聚著章丘石匠的智慧。筆者曾采訪過不少石匠,如相公鎮竇新村的王克美、竇喜、胡延海,還有竇新村的竇照東,他們對石匠技藝如數家珍,他們至今依然保留著當年參加北京十大工程、毛主席紀念堂時的畫冊、紀念像章和照片。雖然現在石刻石雕制作已走上了流水線,但對胡延海、竇照東等石匠來說,他們依然堅守著傳統手工雕刻技藝,石匠生涯已成為他們心中永恒的美好記憶。
石匠雕刻工藝和技術通過師徒相傳、父子相繼形式歷代傳承,使得章丘歷史悠久的石雕、石刻技藝得以保留,這是章丘的先輩們創造與積累的寶貴文化財富,是章丘所特有的優勢。臺灣古建專家李乾朗在《傳統營造匠師派別之調查研究》一書中說:“匠師的技藝傳承是中國古建筑背后最大的功臣,由于古時重道輕器思想之影響,匠師的工作總是默默耕耘;沒有人仔細地記錄他們的技藝與生活。”這可能是歷史的一大缺憾。今天,章丘石匠傳統工藝已與建筑業、旅游業密切結合,正推動著旅游產品和項目的開發,我們希望在拉動地方經濟增長的同時,愿章丘石匠傳統技藝不斷傳承,發揚光大。
(作者系章丘市政協文史委主任、市文聯副主席)(來源: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