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石雕文化】巴中非遺“通江石雕”
傳統技藝“通江石雕”是指分布于通江縣境內民勝鎮一帶的民間美術工藝。通江縣境內石雕鼎盛于唐,今位于通江縣城西門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千佛崖摩崖造像,被譽為“國之瑰寶”。
通江石雕采用花崗巖、大理石、漢白玉等石料雕刻出圓雕、浮雕、透雕。通江石雕的題材內容通常有三大類,一是吉祥圖案石雕,二是戲劇人物、古代英雄、神話傳說和日常生活題材的石雕,三是辟邪納福的吉祥物與祥瑞動物。
通江石雕屬于四川廣元白花石雕的分支,從選料、開山、取石到雕刻、著色、成像,通江石雕的每一個步驟都有既定的歌謠和儀式,特別是對佛像、神像的雕刻、著色、開光、點像、迎神、安位等更有秘而不宣的獨特的歌謠和儀式。
通江石雕的傳承主要依靠師傅的口傳心授,沒有圖紙藍本,這樣能夠突破形體外在輪廓的限制和二維空間的限制,形成多視點、多層次的表現手法。取料后在石料上畫出大致輪廓,然后按心中的形象進行雕刻,成像后依據物象的特點著色。
雕塑者都是來自民間,以口傳心授的方式代代傳承和發展。通江石雕具有代表性的傳承人曾玉平師承莊園匠屈文禮,由此能上溯到清末的趙廉金。曾玉平作品眾多,包括眉山三蘇祠的“三蘇像”,北京頤和園的拱形圓門圖案、小橋流水圖案、皇家院落和莊園圖案的浮雕,臺灣的石硯,德陽東佛山公園的“滾龍抱柱”、“日出東山漢白玉環藝雕塑”,蒼溪嘉陵江橋頭的橋欄浮雕,松潘、平武的紅軍長征雕塑,什邡市的羅漢堂雕像等。
通江石雕集民間繪畫、雕塑、建筑、宗教、民俗等多種元素于一體,體現祖先崇拜、圖騰崇拜、鬼神崇拜等主題。其風格真誠、敦厚、淳樸;色彩對比強烈,造型大膽、夸張、變形且飽滿、勻稱;形式與內容結合緊密,形成形似和神似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