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石雕:點石成金的精湛手藝
導語:惠安,位于福建省東南沿海中部湄洲灣和泉州灣之間,依山臨海,與寶島臺灣隔海相望,是福建省著名僑鄉(xiāng)和臺灣漢族同胞祖籍地。雕藝產業(yè)是惠安的傳統(tǒng)產業(yè),也是惠安的支柱產業(yè),同時又是惠安文化產業(yè)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惠安雕藝源遠流長。千百年來,惠安先民融中原文化、閩越文化、海洋文化為一體,秉承晉唐之遺風、宋元之神韻、明清之風范,使源于黃河流域的北派雕刻藝術,逐漸融會為細膩精致、纖巧靈動的南派藝術風格,并伴隨著建筑藝術的發(fā)展日見繁榮,成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朵奇葩。撰文、攝影:王錦強
聽蕭對月圖
追溯歷史,惠安雕藝來源于“青山王”張悃(五代閩將),率兵駐扎青山(惠安縣城東三十華里),鎮(zhèn)守邊陲,其部下(大多數從中原帶來),把中原的先進生產技術包括石雕帶來并不斷發(fā)展壯大。史料記載,張悃部下先是在青山一帶傳授石雕特藝,后來向崇武惠安全境不斷擴大傳授的范圍。
惠安石雕的技藝一傳入就有相當高的水平。現存惠安境內最早的
石雕作品是唐末威武節(jié)度使王潮墓的文官、武士、虎、馬、羊等園雕和蓮花浮雕,宋代雕就,距今已有1100多年,其工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宋代的洛陽橋遺存的石將軍、橋墩石塔的佛像雕刻、中亭的題詞沉雕,無論采石、石雕都說明其時的技術水平很高,而洛陽橋修建的領導者蔡襄其母親為惠安人盧氏。洛陽橋是距青山十五華里的一座由石條疊成橋墩用海礪作固定物長達3華里的跨海大橋,橋面有條有些長達3丈重達10噸。在當時沒有大型機械設備的情況下,充分利用海水的潮汐,石條放在船上,漲潮時使得橋墩固定,待退潮時;船體下降,石條放置于二橋墩中,作為橋面。而石料也是在惠安境內開采的。如此巨大的工程,必需依靠惠安工匠參加。就是泉州東西塔的石料經考證也是惠安境內開采運去的,其眾多圓雕和浮雕神佛像離不開惠安工匠的雕刻。
自在如意
明朝時,惠安考上進士在朝廷為官的人較多,各種牌坊、墓區(qū)的石雕產品更多。興建于明初的崇武古城是用石頭砌就的石城,這類遺物有張岳墓的將軍、馬、虎、羊,崇武城隍廟的石獅等等,這些都標志了當時較高的石雕工藝水平。但明代的崇武古城一度被毀,現有的石城是清時重修的。
清代是惠安石雕大發(fā)展的時期,藝術風格趨向精雕細琢,注重線條結構和形態(tài)神韻之美,形成了惠安石雕的南派風格。這一時期,是惠安石雕發(fā)展史上的承上啟下的時期,也是石雕工人開始走出惠安向外發(fā)展的時期。除本省各地外,還通過華僑和商人向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發(fā)展。從甲午戰(zhàn)爭后,臺灣島內大興建筑之風。吸收了不少惠安工匠到臺灣參加石雕加工生產,并有不少人在臺安居。張悃部下,帶來的石雕技藝,成為閩臺關系的重要媒介。
吉祥如意
新中國成立后,惠安石雕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發(fā)展時期,惠安工匠在國家建設中大顯身手。上世紀50年代興建的愛國華僑陳嘉庚集美鰲園,是惠安現代石雕工藝水平的集中體現,園內的650件青石雕,內容集古代歷史題材、中國革命史與新中國建設史于一身,是中國工藝美術史上的奇跡,被視為中國石雕藝術的大觀園。此外,惠安雕刻藝人在國內外不少名勝古跡和旅游風景區(qū)參建、興建了一大批富有歷史紀念意義的代表作和標志性工程。如北京人民大會堂的柱礎、人民英雄紀念碑雕刻、毛主席紀念堂石雕、中國海關總署石雕、中國人民銀行總行石雕、亞運村五洲大酒店石雕、中華世紀壇石雕,江西省瑞金“共和國從這里走來”雕塑群像、江蘇無錫靈山梵宮雕像、廣東省惠州市葉挺將軍雕像、河南新鄭“黃帝故里”雕像、湖南長沙橘子洲頭青年毛澤東塑像、云南大理崇圣寺“九龍浴佛”雕像、陜西富平習仲勛陵園塑像、中華武夷茶博園雕刻、湖北隨州炎帝雕像、臺灣日月潭文武廟塑像、加拿大多倫多彌勒陀像、馬來西亞檳城極樂寺塑像等等。
精衛(wèi)填海
惠安雕刻藝術有石雕、木雕、磚雕、泥塑、瓷雕等種類,其中尤以石雕、木雕品種繁多。
石材有花崗巖、大理石、砂巖、玉石等,木材有紅木、樟木、杉木、櫸木、檜木、椴木、龍眼木、黃揚木、紅豆杉、黑檀、紫檀、綠檀、檀香、沉香等等;惠安傳統(tǒng)雕刻從工藝上主要可分為沉雕、浮雕、圓雕、影雕、線雕五大類,有成千上萬個品種。雕刻藝術產品按其用途可分為碑石、城市園林雕刻、建材建筑構件、宗教雕刻、石木家私器具,工藝品等幾大類。石雕工藝品是充分運用材料的形制進行工藝美術設計和雕刻的工藝制品,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雕鏤精細,藝術價值最高,是惠安石木雕之精華。
惠安傳統(tǒng)石雕工藝,俗稱“打巧”。其工藝流程主要包括捏、鏤、摘、雕、四道工序。
(一)“捏”就是打坯樣。先在石塊上畫出線條,而后進行初步的雕鑿。對于有限定內容的新雕作,有的在打坯之前先畫張平面草圖作依據;有的還先捏個泥坯或石膏模型;有的則以購賣者提供的設計圖紙為藍圖。打坯樣是一個重新創(chuàng)作的過程。
(二)“鏤”就是坯樣捏成后,根據需要把內部無用的石料挖掉。鏤空石料的技術是石雕工匠的重要基本功,如一只還沒有幼兒拳頭大的小石獅,要在嘴里保留掉不出來的小圓球,鏤掉四周的石料的難度是可想而知的。
(三) “摘”就是按圖形剔去雕件的外部多余的石料。這種剔除是對坯樣的細加工,操作者同樣應領會創(chuàng)作者的意圖,才能使剔除的面積和深淺適度。
(四) “雕”就是進行最后的琢剁加工使雕件定型。完成這一程序不但要有較高水平的雕刻技藝,更要具有鑒別能力。
此外,還有“修細”和“配置座墊”等特殊工序。
佛在心中
“修細”,就是修出光彩,有的作品最后還要用砂紙磨光,并用石蠟上蠟,這樣就能達到色彩鮮艷,光彩奪目的效果。
“配置座墊”,主要是使產品穩(wěn)固,起到襯托和補充的作用,使主體突出、豐滿、醒目和完整。座墊樣式多樣,主要有自然石座、蓮花座、云紋座、水紋座、圖案座和鰲魚座、花蹲座、魚水座等特殊座墊。
女媧補天
采石使用大錘,重量分12鎊與14鎊,錘把不象別地用木棍而以三片青竹合成,更加靈活有效。小錘,木把,鋼釬,長度各異,根據所打炮眼的深度選用。撬棍,粗細各異,根據所撬石料的大小和分離易難選用。鏨仔,又稱“晶子”,用于打“斧眼”,尖端有尖和鈍兩種,尖的用于引眼,鈍的用于楔開斧眼。鏨平,方型,用于給分離塊整形。鋼釬、鏨仔、鏨平均以六角鋼煅造而成。
望月抒懷
石雕粗加工使用的工具有:小錘,作敲打用;鏨纏,方嘴,用于剔除較大面積的邊角斜料;鏨仔,尖嘴,用于雕晟構件的表面。手電鉆。打琢(尖扁嘴)和斜琢(斜扁嘴),都是剔除石料用的,類似鏨仔,但體質較細小,根據雕件的不同分有多種型號;剁斧,平扁嘴似斧狀,用于剁光石料表面;梅花錘,方形嘴表面有梅花點,用于剁平較大面積的石料表面,比剁斧效率高;鋼條仔,細長尖嘴,用于鏤出石料,根據雕作的不同要求也有多種型號。
2003年以來,惠安縣先后獲文化部授予的“中國民間藝術(雕刻)之鄉(xiāng)”、中國工藝美術協(xié)會授予的“中國石雕之都”稱號;在惠安,有三千多種石材、幾十種木材原料來自全國各地和世界各國,產品暢銷日本、歐美、東南亞等幾十個國家及港澳臺等地區(qū)。其產值總量、規(guī)模和出口量均名列全國同行業(yè)前茅,并以此奠定了惠安縣雕刻產業(yè)的技藝水平和產業(yè)規(guī)模在全國居于一流的地位。
和平友善(正面)
和平友善(反面)
目前,惠安有石、木、玉雕企業(yè)843家,從業(yè)人數10萬人。2012年雕藝行業(yè)實現增加值49.24億元,占GDP的12.7%;雕藝產品遠銷日本、韓國、東南亞、中東、歐美等100個國家和地區(qū),實現外貿出口交貨值近70億元,占全國同類產品的44.2%。惠安全縣擁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2人,中國石雕藝術大師6人,中國木雕藝術大師2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17人,省工藝美術名人48人;中、高級工藝美術師600多人;初級職稱及技師2100名,涌現出了23個“雕刻世家”,4個雕刻“傳習所”。彰顯傳承人中,許多是石雕世家,如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惠安石雕”唯一代表性傳承人、中國石雕藝術大師、國家一級/高級技師、惠安石雕年度十大藝術家王經民。13歲師從乃父學習雕龍琢鳳,18歲成師,以擅長雕龍名揚鄉(xiāng)里,成為惠安石雕界的佼佼者,28歲創(chuàng)辦海峽石木雕工藝廠,后又創(chuàng)辦園林古建筑公司,其產品主要出口臺灣及東南亞一帶,承建了臺灣島內大量的寺廟建筑等大型雕刻安裝工程,在臺灣有相當高的知名度,被臺灣宗教界譽為“神雕”。他不但精于雕藝,而且善于管理,首創(chuàng)了石雕生產按每個技工特長分工序流水線作業(yè)的新的科學管理流程,使工效提高了兩倍多,大大增加了企業(yè)利潤。其弟王俊民、王惠民均師從其學習雕刻。
英雄奪錦
自2000年以來,惠安縣共承辦了6屆中國雕刻藝術節(jié)暨雕刻大賽,舉辦了5屆中國惠安傳統(tǒng)雕刻大賽和1屆中國國際(惠安)雕刻藝術品博覽會。這些節(jié)會活動增加了惠安與各地的交流,切磋了技藝,擴大了惠安雕刻藝術的知名度。2006年,惠安石雕已被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同時也進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惠安縣雕刻藝術家的作品,多次在全國及福建省內展賽中獲獎,受到業(yè)界的高度評價。
2013年4月,惠安縣文化改革發(fā)展工作領導小組命名17家雕刻企業(yè)為大師文化企業(yè),旨在通過發(fā)揮大師在惠安文化產業(yè)中的品牌、旗幟以及行業(yè)內的引領作用,打造大師文化企業(yè)品牌,推動惠安文化產業(yè)快速形成。
少司命
在惠安縣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惠安石雕產業(yè)布局及發(fā)展思路越來越清晰。根據規(guī)劃,預計到2020年,惠安石雕藝術將躍上新的臺階:如創(chuàng)建高效學術實踐基地,建設國際大師創(chuàng)作基地,壯大石雕藝術文化創(chuàng)意空間與能級;完善惠安開成職業(yè)中專學校雕藝專業(yè),創(chuàng)建中國雕刻藝術技能培訓基地,建立20個國家、省、市、縣一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雕刻傳習所或傳習中心;培養(yǎng)一批工藝美術大師,促進工藝美術人才的培養(yǎng)和產業(yè)升級;培育雕刻創(chuàng)意產業(yè),鼓勵雕刻企業(yè)與藝術院校、藝術家交流與合作,建立100個雕刻藝術研發(fā)中心、創(chuàng)作室、工作室、創(chuàng)意中心等;集中惠安雕刻企業(yè)優(yōu)勢,建設中國(國際)雕藝博覽中心、石雕批發(fā)專業(yè)市場、“石雕超市”、石雕物流中心和進出口基地。
大鬧天宮
惠安縣在申請建立中國雕刻藝術傳承基地的同時,制訂了規(guī)范的章程,章程中明確了以搜集整理和研究中華雕刻文化,科學傳承傳統(tǒng)優(yōu)秀雕刻文化,推進發(fā)展雕刻文化產業(yè)為主要任務;并致力于將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文化有機結合,努力促進現代文明進步,促進文化產業(yè)的多樣化繁榮,并積極推動以雕刻為特色的雕刻創(chuàng)意產業(yè)和文化消費業(yè)提升發(fā)展。
為傳承、保護、弘揚傳統(tǒng)民間文化,增進對外交流,促進千年產業(yè)的轉型提升,打造雕藝品牌,挖掘提升企業(yè)文化藝術內涵,引導雕藝產業(yè)與文化、藝術、科技相結合,推動雕藝產業(yè)由低端粗放型向高端創(chuàng)意設計型方向發(fā)展,廣泛應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將文化創(chuàng)意與設計研發(fā)相結合,拓展國內外市場,推動雕藝產業(yè)創(chuàng)新轉型,惠安縣將轄區(qū)內的17家大師文化企業(yè)確定為惠安雕刻藝術傳承示范點。
來源:國家地理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