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在人們心中,與泥巴、石頭打交道的雕塑世界是男人的天地,可是在成都卻活躍著一群打石頭、敲鍛鐵的女雕塑家。她們用女性獨特的視角表達自己的藝術語言,其中沈允慶和趙莉這兩位成都女雕塑家很有代表性。
關于材料
女性也可以雕塑剛強
在成都的雕塑圈子里,沈允慶和趙莉兩位女性雕塑家很特別,她們用鍛鐵、石頭這些很硬的材料作為自己的創作基礎,無限發揮自己的藝術才情。“在刊物上發表的大多是我的鍛鐵作品,不認識我的人都會認為是出自男性藝術家之手,其實女性也可以雕塑剛強。”以鍛鐵系列被人們熟悉的沈允慶開門見山地表達了自己選擇鍛鐵為材料的初衷。她說,一次偶然機會,她與鐵匠鋪的師傅合作創作藝術作品,這一合作就是9年。沈允慶喜歡并享受著在鐵匠鋪里的即興創作。“我覺得差不多了就讓他停下來。打出來的東西往往與我最初的草稿截然不同,我喜歡隨意的組合,拼湊成什么就是什么。那種創作帶來的喜悅和滿足無與倫比!”而這些即興作品也讓沈允慶成為獨具個性的知名雕塑家。
而著名雕塑家趙樹同的女兒趙莉則以“打石頭”聞名,在其丈夫雕塑家錢斯華的眼中,她就是一個石匠。趙莉告訴記者,在作品中,她一方面保持石頭粗狂、原始的自然形態;另一方面會打磨拋光石頭,呈現石頭光滑的一面,她希望通過同一作品中對立的兩面,傳遞出自己對理性與感性、自然與非自然的探索。有人評論,趙莉直率、自然,在她身上看不到矯揉造作之感。趙莉選擇了花崗石,這在石料上是最堅硬的石材,這樣的選擇太符合她的性格:堅定與果敢。
關于區別
女性藝術家也需要張揚個性
評論家張穎川評價道,上世紀90年代以來,女性藝術家的作品彰顯出一種不同于男性藝術家的獨特視角。她們不再像是以往那樣一味地纖細含蓄、清麗婉約的單一風格,而是帶有張揚個性特質的,獨力思考能力的,具有擴張感的,風格類型知性女性作品風格。“女性藝術”是一個有別于男性藝術的獨立存在載體,她們有自己的視角,有自己的經驗領域和判斷標準,有自己特別關注和感興趣的事物,對于這個世界的感知方式、經驗方式與思維方式也與男人有別。
趙莉笑言,“我的丈夫錢斯華打石頭每次都會在草稿或泥塑小稿上反復推敲,很嚴謹,滴水不漏,是一種深層次的實驗思索,很理性。他說‘打動我的是細節’。 我很感性。我說,石頭是有生命的,我能感到它強烈的血液涌動,隨意雕琢就是美。
關于家庭
作品就是自己的孩子
作為女性,話題不可避免地會談及家庭。沈允慶直言,回家的感覺真好,一個人在外面做藝術活動,或在工作室結束了一天的勞作,回到屬于自己的私密空間,有溫馨的感覺。“我沒有選擇婚姻,更不可能做母親,生活到現在還是自由自在。經常聽到有人說沒有做過母親的女人不是一個完整的女人,我的人生也許就是這樣殘缺著,這就是殘缺美吧。我喜歡。”
而對于趙莉夫妻而言,雕塑作品就是最好的孩子。“我選擇將我的石頭、木頭作為孩兒不斷地落地生根在世界各地。”
關于創新
新嘗試 用紙做雕塑材料
作為雕塑家當然會不斷進行新嘗試。沈允慶告訴記者,最近她在進行一些材料轉化實驗,用紙做雕塑。“以模型的形式用無數層紙來復制人像,給人更加渾然一體的感覺,再用紅黑簽字筆來繪出它的明暗關系。”此外,她還用暖色的透明水晶樹脂來翻制自己的女人體作品,在燈光下或在陽光下突顯作品中女人細膩的肌膚感,達到了她想要的感覺。“這樣的方式一般男性藝術家不會去選擇。”她笑著說道。
本組稿件由本報記者 王嘉 報道
相關閱讀
成都雕塑藝術新力量
從抗戰題材雕塑到《收租院》,再到散落于城市間的各類城市雕塑……在每個時期,成都都能涌現大量優秀的、具有代表性的雕塑家和雕塑作品。繼葉毓山、朱成、譚云、鄧樂等全國知名的雕塑家之后,成都本土又涌現出錢斯華、劉春堯、舒興川、李樹、李先海等一批中青年雕塑家。與傳統雕塑相比,他們呈現出兼收并蓄的風格,為本土雕塑帶來新風。
評論家張穎川告訴記者,在成都參與各種省內外、國內外各種當代藝術展覽和當代雕塑創作營活動的雕塑藝術家越來越多,當代實驗藝術精神漸漸進入成都雕塑界主流,“新雕塑創作”十分活躍。如:錢斯華根植民族傳統文化,在系列寫實模型中雕塑本體,表現語言與觀念思考的整合;劉春堯營造出批判現實主義精神空間的現場場景;譚正、何磊、陳碩、林海、何力平、袁成龍在當代觀念圖像及符號的三維塑造方式探索讓人耳目一新;而李先海的民間木刻人物,吳天的建筑文化形式也值得稱道。
值得一提的是,雕塑家師進滇選擇頗具挑戰性的鋼絲完成的系列作品,近幾年連續參加在海內外的國際藝術大展,贏得業界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