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 |
之前從古西安橋下打撈出的宋代石將軍
![]() |
人來車往的西安橋即將被新西安橋所取代。
![]() |
之前從古西安橋下打撈出的宋代石獅
文/圖 記者 黃文水
新聞搜客 耿瀚
日前,同安新西安橋施工中,打樁機作業時意外探到溪水中有巨石,有的一塊就重達數噸。文史工作者認為,西安橋有著近1000年歷史,這些長眠于水下的巨石,是西安古橋所遺留的石構件,其文物價值需要重新審視。
古橋石構件重達數噸
昨日,新西安橋施工方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新橋施工區域約500平方米,靠近舊西安橋施工時,“打樁機會碰到一些特別硬的石頭,多數為長條狀。”
據估計,石頭以花崗巖居多,顏色較深。同安東西溪管理所蔡所長認為,石頭深埋在泥沙中,易造成溪床不穩定,甚至會對下水游泳的人構成威脅,“我見過那邊的石頭特別大,有的甚至一噸重,方形和長條形都有,不過,我們并沒有特地留意上面是否有文字或特別的圖案。”
大石頭從何而來?同安文史工作者耿瀚說:“那些應該是西安古橋的大橋板,是古橋遺留下來的實物標本。”
同安相關部門研究閩南石雕的一位專家見證過古橋構件的打撈過程,他說,目前的這些大石有的重達數噸,受限于當年的條件,沒打撈起來一直是個遺憾。
西安橋時稱“洛陽橋之亞”
耿瀚說,建于公元1093年的西安橋氣勢恢宏,連接同安縣城與外界,在同安橋梁史上,舉足輕重,載入《泉州府志》,時稱“洛陽橋之亞”。據《同安縣志》記載,造橋人許西安捐資、始建于宋元佑年間的西安橋橫跨西溪,橋長一千余尺,十七墩,通水十八門,雄偉壯觀,是省內有名的大橋。
西安橋在同安經濟發展史上功不可沒。正是西安橋的建成,古同安對外交流日益頻繁,使縣城頗具規模,經濟和水運長足發展,橋兩側商賈云集,史稱“橋店”,后來形成古商業街,開辟了同安商業的“黃金寶地”。下游建有碼頭,舟楫穿梭,溝通同安與臺、澎、東南亞等的往來。
橋下曾多次挖掘出宋代文物
事實上,西安橋歷經千年風雨,歷代屢修屢毀達10余次。修橋建橋時,舊橋石構件大量沉入溪中。
據文獻記載,1988年重修竣工,西安橋下發掘出11尊形態各異的石獅、石將軍,4件護橋石將軍頭戴胄身披甲,造型拙樸,線條粗獷,是北宋閩南石雕的代表作。同一時期,4座立于橋頭的宋代婆羅門石塔,現存的3座石塔成為省保文物。2005年,西安橋再次翻建,拆除舊石墩,水中又發掘出兩尊石獅和古橋石欄桿。
耿瀚推斷,橋下至今遺留了為數不少的石構件,其文物價值不可低估。
同安相關部門研究閩南石雕的專家表示,這些古代石橋板,對于研究古代閩南造橋技術具有很大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