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出生于石材世家,就讀于同濟大學,創業于上海,服務于家族企業。曾育治33年的人生軌跡,展示的似乎是石二代人生發展脈絡的普遍性。但在普遍性之外,曾育治的特殊在于她從建筑師到石材設計師的身份跨界。
采訪時,曾育治給記者講了一個故事:從前有位老師在一個杯子里放了一塊石頭,問學生:“這個杯子裝滿了嗎?”學生說:“滿了”。老師接著抓起一把沙子放進杯子里晃了晃,問:“這個杯子裝滿了嗎?”學生說:“滿了”。老師又往杯子里倒入了水,問:“這個杯子裝滿了嗎?”此時,學生們的回答已不是那么肯定了。這時,老師對同學們說:“我們的人生就像這個空杯子一樣,如果先放了沙子進去,那這塊大石頭就永遠裝不進去了。如果你不在適當的時刻做出重要的決定,人生的發揮空間將長久的被這些細碎的沙子占滿,而生命也將持續浪費在一些瑣碎的事情上。”
這個故事給年輕的曾育治很大的啟發,她在腦海中糾結了很久:什么是自己生命中最大的那顆石頭?自己該將有限的時間和精力用到什么地方?自己的人生價值該怎么去實現?思慮了許久,身為建筑師的曾育治于終于決定跨出這一步,投身到石材行業中來。
“當初學習建筑設計的時候只是單純地喜歡設計,后來涉獵到石材這一塊,才發現自己的才能能在這個領域得到充分的發揮。石材行業本身需要我,而我又能做,那我何樂而不為呢?”出生在石材世家的曾育治也沒想到自己成年后會從事石材設計。童年家鄉粉塵飛揚的天空與工業污染的環境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但不可否認的是,石材經濟的發展給故鄉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在這個令人又愛又恨的環境中,曾育治不斷思索著如何尋找自我,突破自我。從同濟大學建筑學研究生到兩年的建筑實踐經歷再到專業石材設計師,曾育治一直在努力著。有人說她是建筑和石材設計跨界的先行者,但在曾育治本人看來,其實不然。
“我做到石材這個行業,我們建筑同行認為你是轉行了,或者所謂的跨界了,但其實在國外來講的話,他是不分家的。”中西雙方的設計尺度劃分不一是長久以來存在的現象,這個“尺度”是關于設計師工作范圍的切線,是不同國家工作節奏快慢產生的差異化。對于曾育治而言,身份跨界與否并不是工作中的聚焦點,設計生涯真正的課題應該是如何沉淀下來去把設計做好做精。
石材作品的文化跨界
盡管如今“情懷”這個詞已經泛濫,但筆者還是想將它用在曾育治身上。我們暫且稱她為——一位有石材情懷的設計師。
“石材不單單只是一個材質,它同時是文化的載體。”曾育治認為,現代石材產品存在著中西方文化的跨界。所謂的跨界其實是指文化的跨界。對于西方而言,歐洲建筑的發展史即石頭的史詩,石材是他們已經使用了上千年的一種材質,石材的設計以及技術已經非常成熟。
但對于中國來說,中國傳統建筑是木構建筑,并沒有大量使用石材,石材的能量沒有得到充分認識,很多工藝對中國而言是全新的。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高速發展,中國人的生活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內大規模的城市建設以及代加工造就幾十年的石材膨脹式發展,速度與量齊增。時間短任務重,淪陷在發展狂潮中的人們往往來不及對專業領域進行吸收和思考。
“目前國內存在的現狀就是,大部分石材企業還沒有精力和能力去做設計這一塊,而更多的是訂單式生產,原創性相對較弱,沒有脫離一個模仿、抄襲階段。”談到中國石材行業現狀時,曾育治表達了自己深深的擔憂。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各行各業都被帶動著加速前進,對于設計工作而言,這明顯弊大于利。過大的工作量導致設計師沒辦法沉淀下來用心思考,從業者只能快速地消化,快速地設計。當設計師對材料本身的性能、屬性并不了解的時候,那么他設計出來的作品是缺乏人文關懷的,是沒有溫度的。
在曾育治看來,文化跨界應該是中國傳統文化、西方古典文化和現代工業文明相遇、碰撞的結果。盡管從當前來看,整個國家石材行業加工量、出口量名列世界前茅,但還處于勞動密集型的企業發展階段,與過低的產品附加值成反比的是一線工人勞力成本的付出。與西方國家對比,粗放型的加工生產模式可謂是相當落后,因此石材企業尋求轉型迫在眉睫。如何在石材的文化跨界中找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是整個行業亟需思考的問題。
3月7日下午與曾育治同臺演講的還有來自意大利Grassi Pietre大理石設計工作室的設計師Grassi Francesco,談及石材設計的創新理念時,Francesco這樣說道:“創新要了解兩個方面,一是過去的歷史文化,二是當代人的生活方式及其趨勢。在未來,希望有更多石材的應用方式,這是所有設計師共同的希冀。”這樣的想法,與曾育治不謀而合。
石材產品的材質跨界
現在石材的功能不僅局限于建筑的飾面,此外還發展成為現代家具、燈具甚至獨立的裝飾品。石材也往往和木頭、金屬、寶石、貝殼等其他材料共同組合形成新的產品。
曾育治是一個敢于嘗試的人,這一點從她在廈門國際石材展覽會上展出的“青花瓷”、“搖錢樹”、“福”系列中國風作品中就可以看出。考慮光線介入與整體對紋效果的青花瓷采用多種青綠色系的石材組合拼接而成,立于墻面加上光的折射,整體晶瑩剔透,宛若珍品;搖錢樹則采用了金屬銅片與石材的結合,兩種材質的交融盡顯金光熠熠;福字的呈現則是拼花加雕刻雙重工藝的呈現。三幅作品的驚艷亮相引得現場觀展者紛紛駐足留念,而對曾育治來說,這樣的多種材質跨界嘗試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青花瓷
搖錢樹
福
“一年前就有做青花瓷設計的想法,只是沒有具體落實下來,適逢廈門國際石材展覽會這個契機,我們就真正地把這個產品做出來呈現給大家看,展示我們的想法、風格和工藝。”石材設計不能單單停留在圖紙上,實實在在地生產與應用才是硬道理。曾育治的設計理念以泉州拓美石石業為生產依托,共同為多種材質、多重工藝的創新呈現努力著。設計師的想法有時過于前衛,實現有一定難度時,則需要雙方的溝通和磨合。復合問題、雕刻問題、跨材質拼接問題,加工方案不斷地推毀重來。
一副成品可能需要經過多次打樣,但跨界的嘗試,卻從未停止過。石材新的應用方式,也在這里源源不斷地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