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水頭石博會已經走過18個年頭,正值“成人禮”之齡,中國(水頭)國際石材博覽會組委會攜手《海絲智造》雜志推出系列報道,帶您找尋石博會的老朋友,回憶石博會的點點滴滴。如果您與石博會也有著動人的故事,歡迎您聯系我們。
1999年5月18日,閩南建材第一市場落成
首屆南安(全國)建材經貿洽談會即第一屆水頭石博會
位于國道324線230KM處的“閩南建材第一市場”依然商鋪林立,客來商往,一派繁華熱鬧之景。穿過熙熙攘攘的人群,我們找到了“閩南建材第一市場”的老朋友——堅守了18年的曾彩鳳女士。
“這個市場已經開了18年了,我兒子跟它同歲,時間過得真快。”對著《海絲智造》的記者,東陽玉石工藝總經理曾彩鳳不由感嘆道。
18年后的閩南建材第一市場繁華依舊
駐守18年,看著閩南建材第一市場、水頭石博會一步步成長,曾彩鳳感嘆十分不易,她說:“要不是1998年由政府主導、東升牽頭成立這么一個專業建材市場,水頭石材產業不會發展那么快。”
的確,《海絲智造》記者從水頭鎮企業服務中心獲悉,水頭石材起步較早的是港澳同胞蔡秉移先生在蟠龍創辦的石材廠(后來該廠遷至江崎村,變更為華南石材廠),除此之外,1990年臺商肖隆富在大盈創辦了藝雕美工藝品有限公司,主要生產石材工藝品。1991年之后,水頭人紛紛抓住商機,興辦石材廠。
在1990年到1998年間,水頭石材企業數量不斷增多,但當時主要以家庭作坊式經營模式為主,生產相對粗放,市場繁華似錦,管理卻雜亂無章。由于沒有專業的展示平臺,許多石材老板更是直接在馬路兩旁擺上攤位,那時,在324國道兩側堆滿了石材,整個市場“散亂雜”。
“沒有市場帶動,石材產業難成氣候。”1998年,由政府主導、東升集團牽頭成立了閩南建材第一市場,從此水頭石材步入了一個專業的市場階段。
市場建起來之后,馬路邊的“游擊隊”紛紛選擇入駐閩南建材第一市場,變成了正規軍,其中不乏東升、華輝等規模企業,市場管理更加規范。除了本地企業之外,閩南建材第一市場招商部還遠赴石材資源豐富的省市宣傳,全國各地的企業紛紛入駐,閩南建材第一市場的名號也逐漸打響。
水頭石材產業帶動了物流、機械等行業的發展
據中國(水頭)國際石材博覽會組委會負責人潘鵬章介紹,市場建立以后,在短短半年內就打響了水頭在國內的知名度,而且快速推動了水頭石材行業的發展與繁榮,實現了市場與產業良性的一種互動。
“開業那天還舉行了第一屆展會,就是在市場正大門的這個位置舉辦的,當時政府很支持,鼓勵我們這些商戶積極參與。”曾彩鳳向《海絲智造》記者介紹道。
曾彩鳳口中的“展會”就是依托閩南建材第一市場舉辦的“首屆南安(全國)建材經貿洽談會”,當時萬商云集,熱鬧非凡,一個展會下來購銷項目達227個、總投資11.2億元。南安市政府更是出面力邀各界要人和巨商與會,并發表演講,對市場怎樣形成、市場走勢如何、國際石材需求等進行全方位分析。
結合國際展會的平臺作用,水頭的石材企業不僅進一步開拓了國內外市場,也獲得了跟國外先進地區交流的機會。從2000年左右,許多著名石材企業——環球、康利、高時等紛紛入駐水頭這塊“風水寶地”,水頭也開始涌現出諸如東升、溪石、華輝等一批本地知名企業。水頭鎮逐漸成為石材產業聚集,產業巨頭群英薈萃的地方。
隨后,南安市水頭鎮各級黨委和政府乘勝追擊,將筑巢引鳳作為招商引資、發展工業的機制,抓住機遇開發建設一大批工業園區:2000年在五里橋南側利用沿海灘涂創建五里橋工業區;2002年創辦復線科技工業走廊;2003年在江崎和下店村創辦濱海工業區;2004年在西錦、康店、肖厝等村創辦了福山工業區;2005年在江崎、下店村創辦了海聯創業園。工業園區的建設為工業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通過工業園區建設引入外資企業100多家,成為外向型經濟發展重點區域。
水頭涌現了一大批專業的石材市場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隨著“閩南建材第一市場”模式的成功打造,水頭涌現了許多專業的石材市場——東升大板市場、五號倉庫、高時物流、中閩石材商城、華輝大板市場、新澳盛大板市場、立信大板市場、鵬翔國際石材城、海西石材城……形成了你追我趕、競相繁榮的態勢。
因市場而生輝,因參與石博而精彩。像曾彩鳳這樣的石企老板憑著努力、拼搏,成就了自己的石材夢,“買石頭,到水頭”的口號也才能如此擲地有聲。
(來源:海西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