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2017年,表面看似火紅的年份,但我國的眾多石材企業并不好過!勞動成本上升、融資難、人才緊缺、工程回款慢、庫存壓力大,增長瓶頸難突破……種種擺在石材人面前的殘酷現實,借用上個月在與英良老劉的采訪中他所提到的那一句“石材行業當前正處于最迷茫時期。”再貼切不過!而今年以來,中央環保督察幾乎席卷全國!石材行業掀起關停整治潮,此次環保風暴絕對算得上史上最嚴,力度空前,這讓眾多石企更是雪上加霜,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鐵棍。筆者這幾天走訪全國各地石材重鎮,所到之處哀鴻遍野,“山東萊州全面關停,平邑95%關停,榮成全面整治;湖北礦企全面整治;上海、重慶城區產業全面退出;天津無限期關停”,數十萬行業從業人員受直接影響,然而環保風暴沒有結束,石材行業將真正接受最嚴格的一輪洗禮,本文將深度解析環保風暴給石材企業帶來的影響。
上萬家石企關停,數十萬家庭面臨失業,超百萬人受影響
今年對石材行業的環保整治一浪高過一浪。 環保督促所到之處,無不讓石材產業聞風喪膽,斷電、查封、停廠、取締,讓整個產業耗費嚴重。失業潮全面來襲,石材正被逼上絕路。在筆者看來,這種不計后果的空前整治,似乎有點“用力過猛”。
這輪愈演愈烈的環保風暴時間長,強度大,影響地區廣。導致大量企業停廠停工、整改,數量之多,前所未有!有些地方直接中央督察組帶領,在全國各地縱橫馳騁,只要涉及石材都嚴歷查處。力度之嚴,用“斬立決”形容毫不為過!
從長遠來看,環保風暴必然對產業升級優化結構是一個催化劑,但短期看,大部分的石材企業,特別是生產型的石材很難在高壓的環保重負之下存活。重視環保,改善環境是對的,但不應是這種運動式的風暴,不管企業死活。所謂的一刀切,更是體現整治手法的盲目武斷。
一刀切,切掉的是數以萬計的工人面臨失業,切掉的是石材人合法創業幾十年辛苦打拼下來的事業。
未來無法預知!
時間倒退到2017年8月10日,走訪天津寶坻石材工業區,這里聚集著宏星、東升、棋盛、華潤等全國石材標桿型企業數十家。園區內大多是國內行業前50強的石企。吸納著上萬名就業人員,然而一家家整潔的工廠卻顯得異常“安靜”,一問才知道,停廠,全面停廠,無限期停廠!企業無論好壞,整個園區一刀切,工業用電直接停供!這讓大多園區企業摸不著頭腦,他們甚至不知道如何進一步規范,標準是什么?
一位從事20多年石材生意的企業主說道:他在北京西聯市場起步創立石材公司,但在前幾年響應政府對產業園區化的引導,投入全部身家在天津這個園區投資辦廠,企業今年才算是剛剛起步運營。但相關政府職能部門這次突然直接對廠區進行停電拉閘,并通知無限期停廠,現在幾百名員工面臨待業,進退兩難!他無奈地對筆者說道:“我算是見證并伴隨著我國石材產業的發展變遷,也算是一直走在產業轉型升級的前沿,廠里該配備的環保設備一樣不少,該繳納的稅收一分不少,但今年國家對石材行業空前的整治力度讓他感到茫然,近乎失去了再做下去的信心,但身后幾百號員工需要養家,員工的父母需要看病,需要交房貸,有的員工跟隨他10多年,不是說放就能輕易放得下的。現在唯一能盼的就是政府能正視企業停產后的困境和引發的一系列社會民生問題,希望能盡早給出明確的政策導向,給出達標復產的環保標準,而不是只堵不疏,不管死活。
并非所有的石企都是“散亂污”
石材作為天然建筑材料,在生產環節本身不涉及化學化工類高污染領域,石材生產主要以機械切削,并沒有窯爐煅燒等加工環節,石材業生產加工只是一個機械的物理加工過程,其能耗和污染遠低于其他工業制品行業,更不會制造和產生有害氣體。無非在加工切割環節所產生的噪音和粉塵排放對環保有一定要求,但石材是采取濕式作業,有效地降低了粉塵,生產中即使會產生廢水廢料等也是天然無毒。另外,在開采和加工中產生的石粉、石渣、廢料等廢棄物已經開始大量被用來做高強度磚、人造石填料、輕質石粉墻體材料、鋪路石、路沿石甚至工藝品等,基本做到了廢物循環利用,完全不會形成二次污染。相比造紙、鋼鐵、鑄造、化工、皮革、電鍍、印染、塑料等行業,石材只能算是“輕工業”。即便如此,隨著行業對環保意識的增強和行業內相關節能減排設備的普及,“靜壓排鋸設備、除塵設備、新能源補膠生產線、污水循環系統”等等在石企中已是被廣泛使用。
其次,石材業基本上采取了循環用水,不使用任何化學藥劑,僅靠普通清水用來冷卻開采和加工工具就可以了,既使排出廢水,也都是達標的。而目前大部分石材企業的生產用水都是采取循環回收使用的。因此只要稍加規范,完全可以成為一個無污染和環保型的產業。
人們針對天然石材產業有污染的非理性偏見,意大利有關部門對室外地面石材和其他地面材料對環境影響進行了調查對比,調查結果表明,天然石材對環境的影響在每一項污染指標上都大大低于其他地面材料,開采及加工業萬元增加值綜合能耗僅為0.3噸標準煤,大大低于水泥、玻璃、陶瓷、磚瓦、石灰等傳統大宗建材業,是建材工業中最節能的一個產業。
在全國走訪中發現,近年來隨著石材產業的升級加速,不少企業對環保的自我要求也在迅速提升,以前人們眼中那種粗放的作坊式工廠大部分早已主動退出歷史舞臺。現在有部分企業甚至在建廠初期就實行5S管理體系,不僅投重金建設花園式的工廠和堪比星級酒店式的高端體驗展廳,連加工車間也是整潔有序,一塵不染!
▲天津宏星石材廠區一角
自古以來,產業升級都是堵不如疏!
環保治理,是為人民造福,為子孫后代負責,環境改善人人有責,所有企業也更應當主動承擔,積極響應新形勢下國家對環境治理新的要求,在當前新形勢下,我國大部分產業面臨轉型升級的迫切需求,石材產業也不例外。石材人有責任將產業帶入一個新的高度,讓石材產業升級的更加環保。
但我們認為,政府也應該服務于企業,應該真抓實干的推動治理,解決企業真實存在的環保問題,幫助企業用規范化的標準引導環保達標,職能部門應該告訴企業如何去做到環保達標,而不是一味的停電,拉封條。殊不知,這一停,停掉了多少家庭,停掉了多少就業人員和留守兒童的正常生活!以及因為突然停產,所造成的企業工廠內原材料和半成品無法處理,已接的客戶訂單無法履行合同,工人工資、銀行貸款、土地租金等各方債務無法應對所直接帶來一系列的后續影響。
政府一刀切是可以面向臟亂差的“三無”非法作坊。這些企業在監管之外,不可能對環保負責。另一方面,規范經營的企業利益要保證。 他們不僅承擔就業的保障, 同時也為國家貢獻稅收。 而不論好壞,一律關停,統統干掉,這不是最佳的解決辦法,應該是在不傷害合規經營企業的前提之下治理才是上策。執法若只為了表面政績,完成指標,對企業盲目關停, 這違背了服務型政府的意義。一刀切只是為了地方官員能睡個安穩覺,可面對辛苦打拼,用身家性命投入辦實體企業的老板,以及關停所造成的損失和大批量員工失業,又由誰來過問解決?
部分地方官員面對可能追責的環境問題,擔心責任追究而走向極端塞責,往往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一刀切"了再說。如果因為擔心追責問責而脫離實際,不管不顧地拋棄發展思維,極端而生硬地部署和落實環境保護措施,那必將走向環境保護的對立面,如果一味提防著如何不因環保追責,而做一些看起來轟轟烈烈卻又稀里糊涂違背社會發展規律的舉措,環保問題就可能會"按住葫蘆浮起瓢"。
石材人需要藍天,需要環保治理,但更需要有規范,透明化的治理方案!
來源:石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