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3月6日上午,第九屆全球建筑大師論壇于國際會議廳正式啟幕。本次論壇主題為《內境·外象》,由臺灣著名建筑師、大元建筑工場創始人姚仁喜擔任主講嘉賓,廈門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院長王紹森主持。
“建筑迷人的地方在于它能夠實現藝術性與技術性的微妙平衡。”姚仁喜說。他認為,建筑創作的過程與成果,實際上是對建筑師“內境”的一種表達。什么是“堂奧”?——“把門打開,剎那的東西是堂,門后看不到的東西是“奧”,“奧”在心里,是肉眼看不到的東西。”
現場,姚仁喜從建筑的角度闡述了他眼中的“堂奧”哲學。并從“環境與自然”、“藝術與情境”、“歷史與文化”、“心靈與人性”四個角度,系統分享了蘭陽博物館、函谷山莊、臺灣高速鐵路彰化站、蘇州誠品、法鼓文理學院、烏鎮劇院、湖畔大學、臺大次震宇宙館、水月道場等案例。
臺灣高速鐵路彰化站是臺灣花卉集散地之一,姚仁喜采用“暖房”的樣式將其呈現。“車站是個‘慌張’的地方,它需要用‘致寧性’來撫慰旅人和旅人孤寂的共同感。”姚仁喜說,建筑不是純粹的藝術,它需要對于行業本身的愛來引領感悟。
論壇上,廈門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院長王紹森和姚仁喜展開了一場有關對于建筑本身思考的對話:
王:就東西方的時間軸和空間軸而言,建筑師應有何作為?
姚:現代建筑不應只是一種形式。在全球化溝通日益緊密的當下,好的建筑應當融合傳統精神,將人生、藝術、修行等自然存在的東西表達出來,至于用什么材料進行表達則要歸因于因緣。建筑師要樹立自己的“態度”離不開對鄉土、習俗等方面的了解。如何把傳統的、特有的東西發揮到世界的舞臺上是當下每一個建筑師值得深思的問題。
王:從建筑設計的角度看,您認為應當如何處理“環境”、“建筑”、“景觀”三位一體的融合?
姚:就建筑本身來看,它里面需要有人,故事在建筑內發生。不論是“都市”抑或是“景觀”,都是場景的一部分。建筑師對于“光影”、“溫度”、“布景”等因素都要有很大的敏感度,建筑師不應當只看到建筑本身而忽略了這些,換句話說,更應該重視“建筑的過程”。
王:在采用清水混凝土的過程中有哪些深刻體會?您認為應當如何控制好材料的細節?
姚:處于偶然的機會得以嘗試這個材料。有時候使用材料就像“炒菜”一樣,往往在不經意中時或與他人交流中,能夠獲知一些簡單的解決問題的“土方法”。
現場自由提問環節:
1、中國有句古語:“忌白當黑。”您的很多作品簡約、樸素,這樣的風格在創作后期有無發生改變?
答:越難做的東西越簡單,現在很多東西從“形”上看有越來越簡單的趨勢,就像之前提到的,有時候“看不見”的就是最好的。
2、設計師在走進鄉村的過程中,如何避免過多的將原來的痕跡帶入?
答: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生活方式的轉變,這是一種傾向。但是很多建筑師花了太多的時間融入,反而忽視了場景的重要性,帶來了很多不幸的結果。蓋房子其實每個人都會,或許可以嘗試和當地的建筑師多進行交流,真正地走進鄉間,避免把城市里的東西照搬。
3、做設計項目的過程中,從計劃到落實有時候會發現“意外中的美好”,您會拒絕這種“美好”出現嗎?還是堅持把最開始的計劃落實到最后?同時,您認為建筑的“純粹性”和“最終呈現方式”哪個更重要?
答:先出來的不一定是最好的,計劃最初是個概念,它是支撐后續計劃繼續走下去的東西,是拿來用的,用到最后你可能會改。所以大膽去想,不要被最初的“計劃”這一所謂的概念束縛住;心境清明的時候你能直觀地看到心里的東西,但看得有多清楚與創作者當前的狀態以及修養有關,將“看見”變成計劃是一種挑戰。就像古話說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換句話說,能不能看得清,能不然有妙手,取決于創作者是否修心、練手。
來源:海絲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