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又回到了這個沉重的話題。
近年來,國內環保立法逐漸規范和完善,2017年也成為了環保政策的爆發年。在“十三五”規劃、環保稅、藍天保衛戰、生態保護紅線等政策的不斷推進中,仰賴自然資源而發展的石材行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肅殺氛圍,限期整治、清退、搬遷逐漸成為關鍵詞。
石材人哀鴻遍野,卻又無計可施;曾經重資投入,又將面臨血本無歸。一時間,行業上下彌漫著一股悲戚氛圍。
四面楚歌的境遇在更是在2018年第一季度愈演愈烈。
3月11日,惠安縣召開石雕轉型升級會,研究“關閉取締”企業的退出補助方案;
3月19日-24日,繼封礦5年后,南安市石井鎮再次開展嚴厲打擊非法違法采礦專項行動;
3月19日,隨州市吳山鎮全面禁止礦山開采,期限未知;
3月22日,長沙市馬嶺坡街道全面關停10家零散石材加工作坊;
4月1日起,汶上縣行政區域內所有石材加工企業實行斷電停產。
……
▲惠安縣石雕企業關閉退出的補助方案
▲新縣關于花崗巖礦產資源采礦權出讓解決方案的批復
▼汶上縣石材加工行業環境保護三年攻堅轉型升級實現綠色生產的實施意見
更多基于環保政策的整治行動,仍在刷屏當中。本該開展全年生產布局的陽春3月被迫演變成“火力”集中的石材環保戰,而每位石材人都是身無寸鐵的士兵,既無招架之力又不知該何去何從,慘淡局面逐漸與當初行業觀察家的預言相吻合:“5年內,將有大批中小企業死亡。”
2000多年前,《禮記》記載“苛政猛于虎也”,2000多年后,對于石材行業而言,可謂是“環保猛于虎也”。
以中小型石材加工廠為例,廠房投入、設備投入、人力資本投入,至少需要上百萬的啟動資金,更遑論重資本投入更多的礦山企業。而這筆資金多半由創始人通過親戚朋友的東拼西湊、銀行信貸,甚至民間貸款征集而來,一旦企業面臨突發式的停工停產,是否會造成生產訂單的違約金賠償?是否會造成企業資金鏈的斷裂?是否會造成大批員工的失業?面對這些難題,隔靴搔癢式的補助方案又能幫助石材人挽回多少損失?
甚至有人付出了血的代價。
2016年11月27日,面對工廠的無限期停產,面對工人、供貨商、借款人蜂擁而至的局面,絕望的新縣樸店石材廠法定代表人王新言在自家工廠門口引燃爆炸藥自殺身亡,引起社會及行業震驚的同時,更讓人對雷厲風行的石材環保政策感到痛心。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石材行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多,從多到精,逐漸在世界舞臺上占據更大的影響力,也慢慢從粗放型走向了集約型發展之路,石材的文化藝術創作亦在討論當中,產業鏈延伸的背后,代表著數十萬的相關從業者,及數十萬個仰賴石材為生的家庭。民生,從來不容輕視。
轉型升級作為傳統行業近年來的發展主旋律,既是政府指引的方向所在,亦是石材企業長期奮斗的目標。在改革的過程中,陣痛是必須的,但“一刀切”式的環保管控措施究竟是清潔生產的助推器還是讓石材企業壯士斷腕?
生態保護紅線的出臺固然是可持續發展的大勢所趨,但石材人的“生命紅線”又有誰來兼顧?
來源:石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