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石灰巖 是冶金、建材、化工、輕工、建筑、農業、塑料、橡膠、造紙、環保及其他特殊工業部門重要的工業原料。根據其化學成份、有害雜質的含量和礦石 物理性質的不同,在不同行業中廣泛應用。因具脫磷脫硫等化學作用,在鋼鐵及鋁工業中用作熔劑,在制糖業、石油工業用作凈化劑。
該市石灰巖儲量極為豐富,品種齊全且質地優良,可滿足于多種用途。石灰巖作為焦作市的優勢礦產,在社會國民經濟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石灰巖資源 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焦作市的石灰巖資源豐富,主要分布于北部太行山區的沁陽市、博愛縣、焦作市城區北部及修武縣境內。目前,累計探明石灰巖資源儲量13.73億噸。基本特點是:含礦層位多,礦層分布廣;儲量大,質量優;大多石灰巖礦體均露于地表,剝采比小,含夾層少且界限清楚,礦層厚度大且穩定,礦層傾角小,產狀變化小,礦區水文地質條件簡單,許多礦區有簡易公路或公路通過,交通比較便利,開采技術條件好,適宜大規模露天開采;礦石品種多,用途廣。
石灰石礦山 數量逐步減少,規模逐漸增大,礦業結構漸趨合理。焦作市石灰巖的開采歷史悠久,大規模的開采始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據該市國土資源局統計資料顯示,2007年全市共有各類石灰巖采礦企業124家,占全市礦產采選企業總數的72.09%,比2000年減少了85家。2001年—2007年石灰巖礦山數量從230家較少到124家,呈逐年下降趨勢,礦業結構漸趨合理。2007年采礦石總量達980.69萬噸,占全市各類礦山礦產總開采量的65.1%。2007年水泥用、建筑石料用、制灰用及熔劑用灰巖采掘業完成工業總產值,占全市礦業總產值的10%。從業人數總計3178人,占全市從事礦業活動總人數的10%。
礦山建設投資增長,設備更新換代加快。逐步淘汰了一部分規模小,技術含量低、設備落后、資源綜合利用率低、污染嚴重的小礦山。新建石灰巖礦山,基本投資在200萬元以上,逐步朝著大型化、機械化方向發展。
石灰石礦利用狀況。不同的行業、不同的用途,對石灰巖的化學成份有著不同的要求,該市石灰巖用量較大的水泥、熔劑、化工等行業,一般要求CaO含量較高(≥45%以上),雜質含量較低。2007年,該市共有各類水泥生產企業年產水泥384.03萬噸,石灰巖用礦量達460.836萬噸;熔劑用灰巖企業主要為中州鋁廠作煉鋁使用,用礦量達248.63萬噸;焦作堿業年產輕質碳酸鈣5萬余噸,年產活性碳酸鈣3000噸,需石灰巖礦10萬余噸,小型輕鈣廠年消費礦石2萬余噸;純堿產量30.7萬噸,需石灰巖46萬噸;作為建筑石料灰巖使用的大約在550萬噸左右。
環境地質現狀。長期以來,在石灰巖開采與利用粗放型增長方式下,形成了不盡合理的礦山企業布局,致使地質環境與資源開發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造成了對地貌、植被、土地、大氣等自然資源的破壞,許多地方存在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隱患。石灰巖礦山開采造成的礦山環境問題主要集中在北部山區及山前綠化帶,表現為露天開采造成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地表景觀、植被、土地資源破壞等礦山生態破壞以及礦山開采、水泥生產廢渣廢氣等造成的礦山環境污染。礦山地質災害治理。2000年以來,在該市國土局的組織下,對市區及旅游線路兩側可視范圍內的采礦點全部實施了關停轉遷,并投入780多萬元對離市區僅有1公里的北山采石場長1.4千米,高達上百米的斷壁危崖進行了地質環境綜合治理,2005年6月,占地600畝,綠化面積占公園總面積的70%以上的縫山公園開工建設。夕日亂石殘坑遍布,殘坡起伏的北山,如今變成了市民休閑游樂消遣的好去處,成為焦作北部的特色景觀。礦山環境污染控制。市國土資源局嚴格執行石灰巖礦山準入制度和環保措施,淘汰了六十多家生產規模小,污染嚴重的石灰巖礦山,一大批石灰巖礦山被遷入山區,基本關閉了焦作市北部山前的40余家小水泥廠,一批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相繼投產,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市區大氣污染。
二、存在的問題
1、部分企業無自備礦山 ,基本為民采民運,導致礦業秩序紊亂,礦業布局混亂、大礦小開、整礦零開,小礦亂采,一礦多開,以及無證開采現象,并且對礦山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不僅降低了資源的有效利用率,同時也造成了許多超越界開采,亂采濫挖,增加了事故隱患發生的可能性。
2、優礦劣用、浪費資源。主要表現為建筑石料用礦山(多為個體)開采已探明而符合質量要求的正規礦區的水泥用灰巖或熔劑用灰巖,這種現象普遍存在。
3、礦山建設規模沒有得到有效落實,無證開采仍然存在。
4、由于強力開采與利用粗放型增長方式,地質環境與資源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小而多的采礦企業,落后的采礦技術,以及石灰巖 加工領域落后的工藝,加劇了焦作市的大氣污染程度。
5、綜合利用及深加工技術較落后。建筑石料類企業中礦石 加工技術落后,設備陳舊,利用率低,開采技術處在初級加工的水平。礦石只做簡單的破磨處理。深加工產品和引深產品制品業剛剛起步。有限的幾家輕鈣生產企業,還沒有擺脫土法石灰窯的生產技術。
6、礦政管理法規建設尚不完善,執法力度有待加強。如礦山最低開采規模沒有徹底執行,礦政管理法規體系尚需完善,特別是礦產資源規劃調控體系,礦產資源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綜合利用、礦業權有償取得等技術經濟法規體系還不健全,個別地方存在無證采礦現象,以及優質劣用,一礦多用等浪費資源的現象。對礦山“三率”(開采回采率、礦石貧化率、選礦回收率)指標的考核與監督沒有到位或沒法開展。礦管執法人員執法難度加大,執法力度尚需加強。
三、對策與建議
1、加強綜合利用研究。隨著石灰巖 應用研究的深入,石灰巖的應用領域越來越廣:在冶金工業中,它是冶煉生鐵、鋼和有色金屬的熔劑;在化學工業中,它是制堿、電石、碳酸鈣、漆白粉、肥料、油漆等化工產品的重要原料;在農業中,它用于改良土壤和飼料添加劑;環境保護中,它是一種較好的吸附劑;在建筑業,石灰巖可用來生產各種水泥。一些質地優良,色澤鮮艷的石灰巖還可以加工成大理石裝飾材料和其它工藝品。
2、加強土地復墾與新型聯辦礦模式示范工程研究。聯辦礦堅持“邊采邊復、早患早治”的原則,實施“一體化”復墾,為露天礦開采開創一條生產與復墾并舉,工業與農業共同開發的新路子。聯辦礦采用的新的辦礦模式,礦山 不征地,不建固定設施,不辦社會,由國企提供技術、設備和資金,地方提供土地,采用“三位一體”(國企職工、退休職工、農民工)的用工形式。
露天開采使大量的土地資源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為了保護礦山環境,礦山要以建設生態型礦山為目標,在建礦之初,就要主動進行既能有效控制礦區占用耕地數量,又能恢復并長久保持土地生產力,還能創造新的生態景觀的“一體化”礦區復墾先進工藝的研究,把礦區土地復墾作為一個系統工程,將開采工藝、管理技術融為一體,合理規劃,統一設計,從而實現整體優化。
3、繼續深入宣傳法律法規,使礦法深入人心,增強自覺保護、節約資源意識。組織礦管人員學習礦法和專業技術知識,提高業務水平。加強與公安部門密切合作,對少數拒不執行礦法、擾亂礦山秩序的不法分子進行嚴厲打擊和教育,建立一個良好的礦業氛圍。
4、防治地質災害,保護礦山環境。對大小石灰巖開采礦山、采石廠開展地質災害情況調查,對有地質災害隱患的礦山進行專項調查,采取措施,及時排除。加強宣傳,增強人們對地質災害的認識,提高警覺性,增強防護意識。
5、納入科技發展規劃、科學制定環境治理措施,強化公眾生態意識。
6、建立礦業良性循環體系過程中應發揮政府在宏觀調控中的主導地位,實行政府主導型的市場配置模式,強化政府對資源投放總量一級市場的壟斷,激活礦業權二級市場,運用經濟、行政和法律手段控制礦產總量保持平衡,填補市場缺陷,確保礦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石灰巖資源 適宜露天開采,資金運轉周期短,回收快,礦業權風險性小,礦山的數目、性質、占有資源量和效益以及產權性質容易界定,便于礦業權市場的建立,目前,應進一步規范石灰巖礦業權一級市場招拍賣,引導搞活礦業權二級市場,加強石灰巖礦山的管理,把礦產規劃目標落實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