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在中國談石材產業,很難不涉及到福建人。很長一段時間,福建省都是中國第一大的石材生產省份,擁有近萬家石材企業、5000多家石材進出口貿易企業和多個石材產業集群。水頭,一個本身沒有石材資源的普通南方小鎮,一路披荊斬棘,成功做到“世界石材之都”……可以說,中國石材業的發展史,大半部是福建石材業的興衰史。
(福建省位于東南沿海,與臺灣隔海相望)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這個南方石材強省吧。
01. 地形概述
福建省位于中國東南沿海,東北與浙江省毗鄰,西北與江西省接界,西南與廣東省相連,東南隔臺灣海峽與臺灣省相望,陸地總面積12.14萬平方千米。由于位于東海與南海的交通要沖,福建歷史上曾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的起點,歷來是中國最重要的海上商貿集散地之一。
(福建省多山地地形)
從地貌上看,福建境內峰嶺聳峙,丘陵連綿,河谷、盆地穿插其間,山地、丘陵占全省總面積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地勢總體上西北高東南低,橫斷面略呈馬鞍形。因受新華夏構造體系的控制,在西部和中部形成北(北)東向斜貫全省的閩西大山帶和閩中大山帶。兩大山帶之間為互不貫通的河谷、盆地,東部沿海為丘陵、臺地和濱海平原。
由于位于環太平洋成礦帶上,福建省礦產資源比較豐富。迄今為止,福建省已經發現礦種逾120種,主要礦產有鐵、錳、銅、鉛鋅、鎢、鉬、鈮鉭、金、銀、無煙煤、石灰巖、螢石、葉蠟石、石英砂、高嶺土、飾面用花崗巖等。
02. 資源狀況
福建地處亞歐大陸板塊東南緣,瀕臨太平洋。自晚太古代以來,在漫長的地質歷程中,頻繁的地殼運動(尤其是燕山期巖漿運動)使得此處產出的巖漿巖分布廣、數量多、巖體面積達,是環太平洋巖漿帶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下,福建各地區不僅都大面積發育有燕山期花崗閃長巖、二長花崗巖、黑云母花崗巖外,還出現獨具特色的晶洞鉀長花崗巖,花崗巖地質景觀數不勝數,是我國花崗石景區(包括國家公園、世界地質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及旅游區)最多的省份之一,武夷山、建寧金鐃山、福鼎太姥山、福州鼓山、永泰青云山、連江青芝山、仙游麥斜巖、仙游九鯉湖、泉州清源山、廈門鼓浪嶼、廈門萬石山、漳浦嶗岈山、龍海云洞巖、龍巖梅花山等不僅山勢雄偉、氣宇磅礴,許多景點神形兼備,讓人流連忘返。
(福鼎太姥山)
福建省的花崗石品種非常多,其中不乏許多曾經在國內外石材市場出盡風頭的品種。大致上,我們可以把好這些石材品種分為紅、白、黑、綠、灰、花六大系列。
紅色系花崗石主要有蝦紅、羅源紅、安溪紅、桃花紅、永定紅等。
(安溪紅)
(霞紅)
(羅源紅)
黃色系花崗石主要有銹石、黃金麻等。
(石井銹石)
(黃金麻)
黑色系花崗石主要有福鼎黑、福建黑、芝麻黑等。
(福鼎黑)
(福建黑)
(芝麻黑)
灰色系花崗石主要有:芝麻灰、喬治亞灰、古典灰麻
(古典灰麻)
(喬治亞灰)
白色系花崗石主要有G603、G614、G655等。
(G603)
(G614)
其他還有藍寶石、福建青等。
(藍寶石光面)
(福建青)
03. 產業狀況
早在唐宋時期,福建人便已經開始用大錘、火藥、鑿刀等工具開采石材。后來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又陸續開發出了鑿子、鐵錘、鋼釬等便捷的手作工具,以及火藥爆炸采石法、人工鑿巖爆破、吹柴火切割法等開采方法,開采效率有了一定的提高。
但由于開采技術的不成熟,此時石材成材率仍較為低下。直到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大改造運動才為福建石材業的發展帶來了生機。南安豐州鎮率先成立了石業生產合作社,拉開了福建人大批量開采生產優質花崗石的序幕。
在隨后數十年時間里,鑿巖機、火焰切割機、吊車、起重機等開采加工設備大量進入工廠,取代了傳統的生產方法,大大提高了石材加工生產效率。但到這時候,福建石材業還沒有呈現出遍地開花的景象。
(位于水頭鎮和安海鎮交界的安平橋是世界現存中古時代最長的梁式石橋,可以窺探當時石材業主要以生產條石為主)
改革開放后,福建省充分發揮石材資源豐富、開發歷史悠久、產業基礎較好以及地理位置優越、華僑多的優勢,引進外資僑資和國外先進技術設備,大辦石材工業,建成了改革開放后最早一批具有先進技術裝備和管理水平的大型、中型石材企業,同時充分發揮地方及民營經濟的積極性,不斷掀起開發、加工石材熱,使得全省各地大、中、小各種石材企業蓬勃發展,促進了福建石材工業進一步繁榮。
尤其九十年代后期,各地市政府均十分重視石材業的發展,強化市場建設,規范市場管理,建設了不少大型專業化市場,如南安閩南建材第一市場、福州石材批發市場、晉江石材陶瓷市場、惠安石雕工藝品批發市場、華安玉奇石專業市場等全省性、全國性大型石材市場,與此同時,許多石材企業紛紛在國內各大中城市大型建材、石材專業市場設立固定營銷攤點,僅泉州市在外的石材營銷人員就超過兩萬人,更有一些企業開始走出去,或組團考察、參加國外大型石材博覽會、展銷會,洽談貿易合作,或設立長期營銷網點或分公司。
這些舉動,都大大提高了福建石材企業和石材產品的知名度。根據統計資料,1999年福建全省花崗石荒料產量達到174萬立方米,其中年產1萬立方米以上的大型礦山就有10座,全省石材加工企業達到4000多家,從業人員達到20多萬,年產花崗石板材逾4000萬平方米,年產墓碑石和石雕工藝品數十萬套(件)。
總產值、出口量、創匯連續多年居全國首位,還形成了以廈門為出口龍頭、泉州為生產基地的發展格局。
(福建水頭的閩南建材第一市場老照片)
雖然福建省石材資源豐富,品種也較多,但隨著石材產業的不斷發展,人們逐漸意識到福建省石材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石材品種檔次不夠高,高檔名貴石材資源短缺,一些地方"小、土、散"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扭轉,破壞資源和污染生態環境的問題相當嚴重,同時礦山建設嚴重滯后,一些老品種礦山開采難度越來越大,安全隱患越來越多,而新開發的品種尚未形成較大的開采規模。
另外,從東北、華北、西北、西南及國外開發、購買的荒料和半成品由于運距遠、費用高、地方保護主義政策等原因,成本非常高——這些問題的存在,大大影響了福建石材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發展后勁,不少企業利潤明顯下滑,一些中小型企業在市場競爭中逐漸被淘汰。
為此,各地區政府、協會通力合作,堅持龍頭企業帶動戰略,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和管理理念,增強企業品牌意識,加快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加快產業集群,鼓勵企業走聯合、集團化道路,同時,大力扶持礦山建設,對石材進行統一規劃,逐步建立規范的開采基地,嚴格管理石材開采的審批手續和開采技術條件,統一建立大型廢渣堆放場,鼓勵企業加大對廢料進行綜合利用,確保礦區開采有序高效。
另外,加強行業自律,加強國內外環境預測跟蹤,開辟新興市場。得益于此,石材產業成功發展成為本土最有活力的特色支柱產業,不再完全停留于本地區的石材資源開發,而是通過進口海外各種荒石料,深加工成優質成品后再銷往全國各地,集合石材制造、石材循環經濟、石材建筑裝飾、石材機械、石材化工、石材物流、石材金融、石材文創、石材商務等的多元產業集群已經形成。
(疫情肆虐的2020年,第二十一屆中國(南安)水頭國際石博會暨石設計周依然在年底如約而至,給世界石材業帶來了很大的驚喜)
(鵬翔再生石生活館大堂)
如今,福建石材業目前已基本完成在上、中、下游的產業全面布局,構建了一個石材業的全產業鏈,同時,福建省還在石材智能制造、石材設計、循環經濟、石材展會、平臺經濟、互聯網銷售等領域同時發力,成為全世界石材業發展的領跑者。
據統計,2018年,僅福建南安一地,各類建筑飾面石材企業便達到1300多家,各類石材從業人員近10萬人,規模以上企業285加。2017年,福建全年石材累計完成規模產值425.84億元,工業總產值超過500億元,貿易對象遍及世界13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全球最大的石材生產交易中心。
(福建實際上成為了中國石材機器設備裝備新潮流的引領者)
相信,未來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動下,在“宜業尚品、造福人類”的建材行業發展新目標的指引下,在一批領軍企業的帶領下,福建石材行業一定能迎來更加光明的未來,長久屹立于世界之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