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第58屆意大利維羅納石材展9月24~9月27日舉辦。前往看展覽的朋友發來一些意大利城市的照片,看到照片上用天然石材裝飾的建筑物筆者用“自然、質樸、滄桑、厚重”來概括這些建筑的內涵之美。
圖1~圖16是朋友圈里看到的朋友在維羅納石材展覽上拍攝的照片。
圖1是歷經2000多年的世界著名的建筑物—萬神殿。對歷史、建筑知識稍有點了解的人都知道該建筑物。這所建筑物的知名不僅歷史悠久,2000多年,它也是建筑史上的奇跡,高難度,藝術價值極高的建筑物。
萬神殿,也稱萬神廟,位于意大利首都羅馬圓形廣場的北部,是羅馬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也是古羅馬建筑的代表作,建于公元前27年,后遭毀,約公元118年在哈德良皇帝時期重建。由水泥澆鑄成圓形,上覆半球形穹隆頂,直徑43米。公元609年,教皇博理法喬四世將它改為“圣母與諸殉道者教堂”。到了近代,它又成為意大利名人靈堂,國家圣地。
萬神廟采用了穹頂覆蓋的集中式形制,重建后的萬神廟是單一空間、集中式構圖的建筑物的代表,它也是羅馬穹頂技術的最高代表。是古代建筑中最為宏大,保存近乎完美的,同時也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建筑之一。
圖2就是地球人大多知道的世界七大奇觀之一的古羅馬斗獸場。古羅馬斗獸場位于意大利首都羅馬市中心威尼斯廣場的東南面,是古羅馬帝國和羅馬城的象征,是羅馬古跡中最卓越、最著名的代表,是當今世界八大名勝之一,建立于公元80年。歷經近二千年歲月的古羅馬斗獸場雖已經斷壁殘垣了,但昔日的風采從斷壁殘垣中依舊可見,是羅馬城里重要的旅游景點。
圖3、圖4為建于1911年,位于羅馬市中心的維克多·埃曼紐爾二世紀念堂,以此紀念1870年意大利的統一。
每年的國慶閱兵式都在這里舉行。維克多·埃曼紐爾二世紀念堂純白色大理石打造。紀念堂上層的十六根石柱,形成了精美的弧形立面。建筑頂部和圓柱上方,還有長著翅膀的女神雕像。
維克多·埃曼紐爾二世紀念堂的石材經歷了100多年的歲月洗禮,雖然石材表面已經陳舊、甚至病變得面目全非,但這種表面更符合羅馬古城這種有悠久歷史的城市空間環境。
圖5街道上千瘡百孔的洞石路面,在陽光的照耀下泛出歲月留下的光芒。這種狀態更符合一個歷史城市的身份。
圖6如果單純從建筑的新與舊來評判它是否美麗,它肯定是丑陋的,需要鏟除的。但如果從歷史的價值來看,圖6的建筑卻展示著古老、滄桑之美,這是現代人用現代技術難以復制和重復的,因為它是由歲月磨礪和鑄就的!
圖7~圖16的石材產品無不包含著歷史滄桑歲月留下的抹不掉痕跡,它見證了一個國家、一個城市興衰發展的歷史,是最有歷史價值的東西。
我們國家也不乏這種包含滄桑感,歷史歲月的古城,只是我們在某個歷史階段犯了嚴重的錯誤毀掉了不少,建立了太多的新城。
北京故宮:北京故宮于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墻,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內的建筑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后三宮,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宮。
北京天壇:天壇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場所,位于正陽門外東側。壇域北呈圓形,南為方形,寓意“天圓地方”。壇內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齋宮、無梁殿、長廊、雙環萬壽亭等,還有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勝古跡。
天壇有壇墻兩重,形成內外壇。主要建筑在內壇,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祈谷壇”,用于春季祈禱豐年,中心建筑是祈年殿?!班髑饓?,專門用于“冬至”日祭天,中心建筑是一巨大的圓形石臺,名“圜丘“。兩壇之間以丹陛橋相連。
北京十三陵:建于1409~1644年,距今已有300~500多年歷史。陵區占地面積達40平方公里,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帝后陵寢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筑群。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大會堂: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人民大會堂位于中國北京市中心天安門廣場西側,西長安街南側。人民大會堂是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開會地,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辦公場所。是黨、國家和各人民團體舉行政治活動的重要場所,也是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和人民群眾舉行政治、外交、文化活動的場所。正門迎面有十二根淺灰色大理石門柱,正門柱直徑2米,高25米。四面門前有5米高的花崗巖臺階。人民大會堂建筑風格莊嚴雄偉,壯麗典雅,富有民族特色,以及四周層次分明的建筑,構成了一幅天安門廣場整體的莊嚴絢麗的圖畫。
筆者認為人民大會堂古樸、色差的外墻,入口的十二條艾葉青色差的圓柱設計和應用的最好。如果人民大會堂古樸、色差的外墻,入口的十二條艾葉青色差的圓柱設計和應用的最好。如果人民大會堂的外墻,十二條艾葉青的圓柱沒有色差,采用閃光熠熠的光面表面,這種設計和應用就很失敗了,與北京這個歷史古城的環境空間不相符,不協調了。
江蘇省美術館:灰色羅馬洞石裝飾的江蘇省美術館新館筆者認為設計和應用也很成功。新館主入口面朝城市廣場,兩座主要建筑被中山路和長江路包圍。輕質的玻璃屋頂覆蓋了兩座U型建筑。17米高的通道連接了兩座石墻(全部由意大利的羅馬洞石裝修),引導人們進入到美術館中。在北樓,各種面積的展室為藝術品的呈現提供了理想的條件。不規則的方形建筑,米黃色、灰色羅馬洞石的外墻,豎條窗戶,與周邊總統府、南圖新館等建筑和諧地對視著。拔地而起的江蘇省美術館新館,外觀給人的第一印象是莊重簡約。德國KSP建筑設計事務所設計師馬丁?史萊斯這樣對美術館建筑評價:一座優秀的建筑,既要與周邊建筑風格相協調,又要營造自身的獨特氛圍。他們設計的江蘇省美術館新館就是以此為設計理念,既兼顧到與南圖新館廣場、總統府廣場風格的統一,又考慮到它是一個藝術載體,其功能是展示、收藏藝術品的平臺,所以外觀要質樸,不要搶了里面藝術品的風頭。外墻裝飾全是羅馬洞石石材,這個裝飾理念源于南京是石頭城,但江蘇美術館這個石頭不簡單,是價值昂貴的、從羅馬進口的羅馬洞石。
從圖22、圖23看出用色差很大的灰色羅馬洞石裝飾的江蘇省美術館古樸、陳舊、土里土氣。但就是這裝飾效果才符合南京這個六朝古都的身份和環境空間!
中國建筑界有位叫王澍的狂人,迄今為止普利茲克建筑獎的中國唯一獲得者。他設計的許多建筑不是用新的材料來裝飾,大多用那些舊建筑上拆下來的磚、瓦、木裝飾。其代表性建筑溫州博物館、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從王澍設計的建筑看,筆者認為建筑之美不在其使用多么昂貴、閃亮、輝煌、豪華、奢侈的材料裝飾,而是從建筑所處的空間環境、歷史文化底蘊出發,即使最LOW的材料同樣可以創造出獨特、別具一格、自然古樸的裝飾效果,令人難以忘懷的建筑空間和環境!
圖24用舊磚瓦裝飾的溫州博物館;圖25用舊磚瓦裝飾的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的建筑。
深圳東部華僑城茵特拉根酒店是以瑞士文化為主題的超豪華五星級酒店。它坐落于深圳東部華僑城茵特拉根小鎮。為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使坐落于群山環抱中的茵特拉根酒店與自然環境協調,該酒店的外墻特意讓其接受大自然,歲月滄桑的洗禮,任其外墻石材發生病變,變成像古城堡式的建筑!圖26~圖29該酒店的外墻又臟又陳舊,真如歷經百年滄桑的古堡式的建筑!
美的東西不在“新”與“舊”。我們不能認為新的東西是美的,而認為舊的東西是不美的。新建筑與舊建筑之美均是相對的,舊建筑之美同樣可以超越新建筑。因此,石材裝飾的建筑我們不要過于追求其材料的完美性,無瑕疵性,對石材表面的各種缺陷求全責備,石材設計師、石材人須記?。菏膩碜宰匀唬挥谢貧w自然,融入到大自然的環境中才最美!
作者:晏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