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一個是意欲打造世代千秋偉業、霸氣逼人的秦始皇,一個是政治失意、意欲遁入空門以“行癡”自居的順治皇帝,兩個性格迥異、且在史上存在頗多爭議的人物,一正一反同時出現在一塊石頭 的兩個側面上,讓人不得不驚嘆天地造化之神奇。
“這塊石頭是五年前購入的,當時價格不過百元。”昨天上午,奇石 收藏愛好者王朝民向記者展示了他的奇石藏品。在他林林總總、堆積如山的石頭中,這塊被王朝民命名為“千古一帝”的黃蠟石奇石可謂奪人眼球———不僅石頭的圖案稱絕而且石質頗佳。
奇石浪里淘沙揀“真金”
面對博古架上那一塊塊讓人不僅心生憐愛之意的奇石,很難讓人想象它們此前“生之河床,棄之路旁”時的境地。時過境遷,如今它們中除了被陳設在古色古香的博古架之外,還有的位居配備著現代燈光設備、溫濕度控制的陳列柜中,甚至被置身于密不透風的保險柜內。
王朝民是東陽人,我市奇石收藏的前輩級人物,系金華賞石 協會副會長。在四年前,賞石協會成立之時,他已擁石“百萬”。石頭們境地和身價的變遷,在王朝民那里可窺一斑:在其位于東陽中山路的“以石會友”茶舍內陳設的是各種已經被主人遴選出的“好石頭”,它們造型迥異,或晶瑩通透或瘦骨嶙峋或五彩斑斕,似乎多深藏寓意,且大多有主人為其配置的高檔紅木“龍椅”、“臥榻”。茶舍一旁是一字排開的三間庫房,庫房里凌亂地堆放著還有待主人再次挑選的各類石頭,它們無“榻”無“幾”甚至有點蓬頭垢面,偶爾主人在遴選前的那一盆清水,對它們而言便如同“甘露”。庫房的門口堆放的是它們此前的“故友”,但不幸的是經過一輪“初賽”后被再次“棄之路旁”。
“園無石不秀,宅無石不雅。”王朝民早年從事建筑業,每天少不了和石頭打交道,而每當遇到好石頭,他總是愛不釋手。他收藏的石頭大部分是金華、蘭溪、武義等本地區的,也有麗水、衢州周邊地市的,還有江西、廣西等省份的。這些石頭外形奇異,有的如臥佛、如吼獅,有的像扇貝、像腳板,不一而足。
僅憑“肉質”令人刮目的“黃石頭 ”
“與國內各大知名石種相比,金華區域的石頭 并不居奇,尤其是俯拾皆是的黃蠟石,在五六年前,玩的人少之又少。”王朝民說。
五六年間,黃蠟石經歷了一個由“外”而“內”,從“形”到“質”的賞石 變遷過程,且在這過程中,價格日趨高漲,其漲勢之猛可以說到了咋舌的地步。說起石頭,王朝民已是行家:傳統的賞石文化,無論是“瘦、皺、鏤、透”,還是“形、色、質、紋、韻”,本質上都是從石頭的質地、形態、紋理、色澤與韻味等方面綜合評判。所以把玩黃蠟石,早先也基本以此評判優劣。金華區域多黃土丘陵、山澗小溪,在這樣的地質條件下,易形成形態花紋多樣的黃蠟石。雖然此前就有膠蠟、凍蠟之說,但純以“肉質”不看形態而評判黃蠟石優劣的比較少見。
在蘭溪,不少人把王朝民看做當地玩黃蠟石的“帶頭大哥”。因體塊、知名度等原因,當時看好或者認同把黃蠟石作為奇石 收藏的人不多。在當地從事建筑業的王朝民卻不以為然,大量購進,且挑選造型理想的本地黃蠟石到各地石展上推廣。
“有時一堆石頭就數百元錢。”王朝民說,因玩的人少,很多時候是石農賣不掉后,他出于友情將其買下的,為的是下次找到好石頭第一個通知他。據介紹,有些石頭甚至也可以談得上“三顧茅廬”,常歷時年余或數年。每次他去看“貨”,那一兩堆黃蠟石總依然如故躺在角落,無人問津。王朝民經不住石農懇求再三而買下。
“想不到黃蠟石做成的雕件會如此風靡,僅以‘肉質’不以形態也能賣個好價錢。”如今開始做飾品生意的王朝民說,數年來,很多黃蠟石因形態不佳,都被他再次“棄之路旁”。但目前他準備再整旗鼓,嘗試開發黃蠟石工藝品。
本土“奇石瑰寶”黃蠟石只居其一
在采訪之時,不時有義烏、永康等地的奇石愛好者慕名造訪王朝民的茶舍。記者發現,其中不少人都會到他的庫房內挑選一種名為水沖木化石的奇石,且被選走的多為晶瑩透亮、隱隱間透出棕褐色或藍紫色光澤的木化石。
“如果開發本土奇石制作的工藝品,原材料并不只有黃蠟石。”王朝民說,金華盆地盛產的石種還有螢石、瑪瑙、硅化木等等。硅化木也稱木化石,其中以瑪瑙質玉化的為佳。如今不少人對之看好,尤以義烏收藏愛好者居多。
“億萬年前,它是木,此后經歷了滄海桑田的變遷,成石變玉。”一位從義烏前來淘寶的黃先生向記者展示了他自己雕刻的一件瑪瑙質的木化石雕件,可謂精美無比。他告訴記者,自己是工藝美術師,辦廠之余,唯一愛好就是石頭,尤其喜歡這種類型的木化石———不但具備珠寶特質,而且“歲月”痕跡明顯。
記者發現,雖然很多像黃先生一樣的淘寶者是初次登門造訪,但王朝民依然會像老友一般地熱情招呼。對他們手中挑好的石頭也要價不高,十余元或幾十元,最多也不過數百元。
業內人士呼吁科學開發利用
“雖然奇石 把玩如今有了從‘形’到‘質’的變化,但認識或者得到認同還需一個過程。”王朝民說,黃蠟石收藏上的這個變化給他帶來啟發,那就是如何合理開發利用被傳統的賞石 文化摒棄的“廢料”奇石產品。從他多年收藏的經驗來看,金華有待開發的本土“奇石瑰寶”不在少數。
金華“婺州玉”文化研究所負責人朱國新對王朝民的說法極為認可。朱國新認為,“美石為玉”的說法古已有之。金華黃蠟石不同于其他產區的黃蠟石,黃、黑、灰、褐、紫、粉等色澤多樣,色系之豐不亞于和田玉,如果加之以當地瑪瑙質的木化石等奇石品種,內涵更為寬泛。在現代賞石文化的背景下,合理開發利用“婺州玉”對帶動相應的地方產業將起到積極作用。
有業內人士認為,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八婺文化源遠流長,歷史上不乏美術大家,民間工藝美術也代不乏人,如果能以之帶動當地石文化產業,也不失為一個不錯的承前啟后的新興文化產業。
今年我市又有20位工藝美術家新晉“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目前全市具有國家級、省級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的已逾60人。據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有關負責人介紹,很多“大師”也看好本土的這個朝陽產業,如果有關部門能出臺相關政策作為“動力”,引導該產業的科學發展,對于地方經濟文化的發展將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