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有人說因為石質俊麗,也有說雕工精巧,也有說礦脈難尋……這些固然都是其中的理由,然而觸皮毛而未及精髓。為什么人們偏對壽山石 垂青呢!一塊小小的壽山石,價值高達數千上萬,還令那么多石迷追逐,它的身價究竟在哪里呢?而壽山石中的水晶凍、瑪瑙凍、牛角凍之類名品,其價值卻遠遠超過與其色象相似的真水晶、真瑪瑙、真牛角。若論雕藝,壽山石雕藝人因材施藝的技巧確實高超,但是竹、木、牙、骨種種傳統雕刻手工藝也各有其長,即便說“利用天然俏色”一技,也絕非壽山石雕所專有。我認為這個問題應該從文化的氛圍中去領悟才能找出正確的答案,文化積淀才是壽山石的真正身價。
壽山石自開發以來,歷經逾千年,以它獨特的意蘊,將自然物質同社會力量有機結合起來,構成豐富內涵和伸展外延的“壽山石文化 ”,它涉及到宗教、哲學、倫理、史學、美學、藝術、心理學乃至礦業、工業、商業等諸多領域。
壽山石文化與中國傳統的儒佛道三教文化有著非常密切的關聯。儒家提倡修身養性,入世致用,中庸清高,百折不撓。這些氣質在壽山石中有著不同程度的體現,自古到今,許多雅仕都將自己的情感寄托于壽山石。
佛教自傳入福建后,與壽山石結下了不解之緣。在唐朝,壽山石就是被當地寺僧開發并用作雕刻佛像、念珠而流傳四方的,可以說,僧侶是傳播壽山石文化的先行者。直至如今,佛教的蹤跡在壽山石文化中還處處可尋。比如石種中的寺坪石、和尚洞、尼姑樓、無頭佛坑等都與佛僧有關,佛教故事更是藝人們百刻不厭的題材。從壽山石雕刻的彌勒、羅漢、觀音那神態可親、完全世俗化的形象中,可以反映出中國佛教自六祖之后南方禪宗的開放思想。
道家主張順乎自然,天人合一。壽山石與其他寶玉石不同,它并不具很高的硬度,也沒有什么稀貴含量,而以溫柔易攻而取勝。它的美質全在于脂潤的肌里,瑰麗的色彩和變幻的斑紋。藝人雕刻時必將利用石材的特質放在首位,鑒藏家在品賞時,也同樣追求“天趣”。曾經有人問我:壽山石怎樣雕刻最美。我的回答是:不刻最美。因為一塊造型完美、質地純潔、色彩瑰麗的壽山石,藝人是不會輕施刀鑿去畫蛇添足的。這正是莊子所提倡:任靈性,欲塵累,超物象。
壽山石文化的風行與歷代文人們的評研推崇分不開。在他們筆下,壽山石始終與人世間最美好、最華貴、最溫情、最燦爛的物象相提并論。卞二濟《壽山石記》形容:“其峰岱波浪,彀紋膩理,隆隆隱隱,千態萬狀。可仿佛者:或雪疊嶂;或雨后遙崗;或月澹無聲,湘江一色;或風強助勢,揚子層濤;或葡萄初熟,顆顆霜前;或蕉葉方肥,幡幡日下;或吳羅?彩;或蜀錦纟言纟目文。又或如米芾之淡描,云煙一抹;又或如徐熙之墨筆,丹粉兼施。言夫奇幻,有不勝形,噫亦異矣!”難怪面對五彩繽紛、琳瑯滿目的壽山珍石,能使人發出“殉之性命,且如何”之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