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由中國文聯、中國民協主辦,福建省文聯、福建省民協承辦的第十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暨民間工藝美術作品獎(石雕類)評選活動,及中國四大名石雕刻展于12月8日在福州隆重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石雕藝術家與收藏愛好者歡聚一堂,共襄盛舉。而與此同時,國內藝術品秋季拍賣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當中,中國藝術品市場在一路驚嘆和惶恐之中,毫不遲疑的跨入“億元時代”,以壽山石為代表的石雕類藏品也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中水漲船高,頗受矚目。
然而市場雖然異常火熱,卻也暴露出諸多問題,鑒于此,12月8日下午2點30分,主辦方組織召開了“中國當代雕刻藝術研討會”,特邀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和評委20余人共同探討中國當代石雕藝術的現狀和發展方向,試圖在紛繁迷亂之中,尋找一條中國當代石雕藝術的崛起之路。由于此次會議在福州召開,與會專家更多的以福州壽山石為例,正契合當前壽山石的收藏熱潮,為收藏愛好者提諸多借鑒意義。此次會議由中國民協壽山石專業委員會、福建省民間藝術家聯誼會秘書長葉少波主持召開。
市場在壯大,藝術在倒退
研討會剛剛開始,山花獎評委、清華大學工藝美術學院副教授陳輝首先從藝術史的角度,闡述了中西方雕刻藝術的變化,即西方雕刻藝術從古希臘時期發展至今,藝術從具象到抽象,而中國雕刻藝術,從秦漢的雄渾粗獷至明清精細繁復,則是從抽象逐漸具象的過程,東西方雕刻藝術的發展方向完全相反。西方雕刻從最初僅僅將石材視為載體,逐步體會石質之美感,認為石頭有自己的語言,可以與人產生交流,而中國傳統藝術原本提倡天人合一,當代雕刻藝術卻因過于追求具象,表現繁復,忽視了石材的自然表達。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龔繼遂則直言不諱,直接指出從抽象到具象是中國當代雕刻藝術的倒退,對當前國內雕刻水平極不滿意,浪費了大量珍貴的材料,并指出,中國當代工藝美術的創造要依靠資源整合,即收藏者、文人、工藝師三方合作,僅局限于工藝美術大師的圈子中是沒有出路的。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創作是由收藏者、文人、工匠三方合作產生的,即收藏者提出要求、提供資源,文人設計“樣式”,工匠負責具體操作。而中國當代工藝美術缺乏創造力,工藝師對“樣式”依賴性太高,脫離“樣式”即無法創作,這也是當前雕刻表現形式越發具象的根源所在,工藝師因缺乏思想和創造力,只能依靠復制拷貝,制作他們所看的見的,“寫實主義”因此堂而皇之的成為他們的“樣式”來源。
龔教授還以壽山石雕刻為例,指出當前壽山石收藏重材質不重工藝同樣是歷史的倒退,壽山石雕在雕刻屆和整個藝術領域中也是在退步的。壽山石目前的現狀與和田玉的境遇如出一轍,乾隆一朝制玉超過宋元兩代,消耗大量原材料,原本玉不琢不成器,到當下演變為“玉不琢才成器”,壽山石前些年同樣大量開采,同時充斥大量拙劣的雕刻,因此當前更不能以不成熟的工藝浪費材質,一定要整合資源進行有效設計,追求藝術美感,并且藝術要大于材質才有出路,才是“綠色、環保、節約、人道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環境很浮躁,創作需沉靜
西泠印社副社長、篆刻家童衍方認為,藝術的繁與簡其實殊途同歸,但是當代壽山石雕刻的確過于繁復,沒有中國傳統雕刻藝術含蓄、內斂的神韻,目前有部分藝術家已經注意到這一點,朝簡約的風格發展,這是一種進步,行業也需要多一些這樣的帶頭人,如京劇的梅蘭芳、程硯秋,有代表人物,可以促進行業的推廣。當前社會環境為藝術家提供了十分優越的物質基礎和社會地位,但藝術的成就往往誕生于至簡至靜沒有功利性的創作過程,藝術家在這樣的環境中更要擺正藝術與金錢的關系。
福州大學工藝美術學院院長莊南鵬教授則提出大美術概念,指出藝術史以工藝美術為起源,中國當代雕刻不能脫離其他藝術門類,各個門類需要相互學習,汲取營養,但是不能依靠模仿,要有自己的藝術語言。壽山石也好,和田玉也好,這些門類的雕刻創作都有很多通病,比如玉器的山子,都是“愚公”在“移山”,作者缺乏變化,只會簡單復制,“旅行團”式的布局、不成比例的搭配更是司空見慣,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傳承令人扼腕嘆息。藝術創作需要扎實的基本功,精彩的題材創意、精彩的藝術效果,都需要有精彩的技術作為支撐,不能忽略基礎學習。
參加研討的幾位藝術家從自身創作的經歷,也闡述了當代雕刻藝術的發展方向。其中中國傳統藝術家陳達認為,壽山石雕需要往文人藝術的方向發展,可拓展思路,但不能盲目追捧流行。雕刻藝術家江曉認為,藝術家要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風格,在創作過程中要轉換身份,從材料的掌控者變成材質的對話者,感受材質的生命力,才能夠創作出優秀的作品。竹刻藝術家黃宏疆進一步肯定了壽山石雕因勢造形的技術,認為目前此技術的運用遠遠超過古人,與其他收藏門類相比更為的純熟,但是今后原材料會非常匱乏,下一代工藝師會在材質方面接受更大的挑戰,過于依賴材質并不利于藝術創作的發展。同時黃宏疆還表示,壽山石雕行業發展的最理想狀態是從業者喜歡壽山石,要有“愛石入骨髓”的境界才有希望。
行業門檻過低,價值標準缺失
針對壽山石雕刻行業的現狀,與會者都表示不同程度的擔憂。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林飛認為目前壽山石行業發展迅速,利潤率高,吸引了大量文化水平不高的群體加入到這個行業,行業門檻太低,正確理念的推廣有很大阻力。福建省美協副主席程俊華毫不客氣地評價這是“瘋狂的石頭、瘋狂的時代”,大部分從業者僅僅是掌握一門技術謀生,沒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根本無法作深入研究,需要業界領軍人物來為壽山石的文化積淀做出貢獻。
美術評論家何光銳認為目前很多藝術創作有很多誤區,比如盲目創新,過分西化。中國古代技藝中飽含深刻的內涵,追求材質溫潤就可以反映出古代文人的哲學思想,而當代不少從業者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太過膚淺,妄加批判,而收藏者不了解價值標準,無法有效約束從業者,致使市場愈發混亂。目前中國整個工藝美術都處于“民窯”時代,這種現狀就是當前中國工藝美術缺乏價值評定體系造成的。但是從業者要有清醒地意識,這只是一個過渡時期,消費成熟之后,市場的格局會發生改變。
推廣落后,軟實力尚需提升
中國珠寶首飾行業協會玉石分會秘書長奧巖在對壽山石進行橫向比較時發現,壽山石雕的推廣意識不強,目前還局限于一個很小的圈子,建議結合相關領域共同發展。福建省寶玉石協會副會長姚春茂進一步補充:壽山石行業不僅推廣意識不強,現有的推廣方向和手段也都存在偏差,以北京的壽山石拍賣為例,優質壽山石藏品大部分被福州買家購回,外地藏家對壽山石的了解不深。壽山石行業應當學習和田玉的推廣工作,和田玉雕大師的作品敢于在拍賣會中無底價起拍,這等魄力值得稱道,壽山石雕大師的作品也敢于無底價起拍的時候,對于壽山石市場或者藝術家本人來說都意味著巨大的成功。對此姚春茂無不遺憾的表示,金融機構很有介入藝術品市場的欲望,只是苦于缺乏人才進展緩慢,而壽山石的人才更為匱乏,藝術院校的高材生捏泥巴、文盲刻田黃,看到這種現狀感覺很可悲,藝術離不開文化的修養,從業者還需要多加學習,珍惜現有資源。
福建師范大學美術系徐東樹教授認為,雖然目前壽山石市場非常火熱,但是雷聲大雨點小,還沒有真正走出福州,根本原因在于業界的思維與眼光的局限,行業目前還停留在個人主義時代,缺乏心胸,缺少合作。藝術家需要跨界思考,與不同領域的精英進行“頭腦風暴”,感受不同的藝術門類帶來的新思維。但是目前的藝術家們日子過得太好,有很大的惰性,不愿意改變。藝術品應該遠遠超越奢侈品的概念,但目前藝術家、行業、與真正的奢侈品市場相去甚遠。中國的工藝美術行業需要“大設計”的概念,不僅設計產品,還要設計理念、品牌。
龔繼遂教在他的發言中站在文化產業與宏觀市場的角度分析了中國當代工藝美術的發展方向,并提出具體的發展規劃,他認為,中國當代工藝美術首先需要藝術家群體的支撐,即具名創作、限量發行;在設計上追求審美、收藏、兼具實用功能,并且審美能夠融入生活之中,超越器物本身的實用性;同時一件作品還要具備普適性及永恒性,有第二市場,能夠被其他人接受并流傳后世。在具備以上條件之后,中國當代工藝美術還要有市場推廣的規劃,僅以工藝品的方式營銷太過落后,應當引入畫廊代理制度、建設完善的銷售體系以及建立強烈的品牌意識,業界應當形成行業共識,將中國當代工藝美術市場建設成為有設計、有推廣、有品牌的嶄新境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