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解析“金田黃”真實所在,借“田黃”出名混淆視聽
近來,一種產自印尼的黃色石頭冠以“金田黃”之名,經臺灣商人大肆炒作,借“田黃”之名迅速上位,似乎已成泛濫印石市場之勢。從名不見經傳到目前價格直逼田黃,“金田黃”在短短時間內價格飆升,與福州部分壽山石商家主動迎合參與炒作不無關系。福州是田黃的原產地,竟坐視其他石材打著田黃的旗號混淆視聽,讓人大跌眼鏡!
“金田黃”究竟是什么,它真的有個別商家所說的無限升值潛力嗎?撇去市場浮沫,讓我們來認識一下它的本質。
-不具備田黃“六德”,卻自相矛盾稱“九德”;
-硬度太硬不適合做印材,攀龍附鳳強搭印材車;
-大量儲備不稀缺,炒作風險一發,市場瞬間崩盤;
-“金田黃”收藏風險很大,投資需慎之又慎。
A
攀龍附鳳強搭田黃順風車
“金田黃”在原產地被稱為皂石,是方解石和菱錳礦石的致密結合體,其外觀很接近我們日常使用的透明皂,硬度約為摩氏3.5~4.5,比壽山石硬,一直是一種普通的工藝材料,價格平平,直到被臺灣商人引入印材收藏市場并冠以“金田黃”名號之后才身價倍增,成為收藏界價格“新貴”。我們知道,田黃石是福州獨有的印石品種,以福(建)壽(山)田(黃)豐的吉祥寓意被乾隆皇帝慧眼賞識,之后不僅成為印石界翹楚,更在所有石材中獨占鰲頭,尊為“石帝”。田黃石的價值淵源有三:一是歷史文化淵源,皇家的重視和歷代文人的追捧成就了田黃石的帝王身份;二是產量稀少,只產自福州壽山一塊不到一平方公里的水田之中,“無根而璞”的獨石特性令它的被發掘帶上了傳奇色彩;三是品質確實上佳,以至于歷代收藏者一直以田黃所皆備的“溫、凝、細、結、潤、膩”六德為標準品評諸石。
而自從田黃石地位確立以來,借田黃名號提高身價的石種便從未消失過,顯而易見的造假不勝枚舉,遠有“昌化田黃”,近有如今的“金田黃”。昌化石與壽山石同為印石,“昌化田黃”為山料,成分為地開石,論淵源尚與田黃石相近,而“金田黃”成分則為方解石和菱錳礦石,質地和硬度都不適合篆刻,根本不能列為印石范疇,不論材質還是歷史積淀,都與田黃相去甚遠,憑借顏色往自己臉上貼“金”也就罷了,何苦還要強占田黃的名號?!
B
牽強附會何“德”之有?
過度強調礦物構成和名號,可能有人會說記者迂腐,還可能提出“收藏要首德次符、重質不重名”來反駁,那么我們從品質方面來剖析“金田黃”有哪些特質。不同的收藏領域對藏品的評價指標各不相同,然而,“金田黃”既然是作為印石材料進入收藏領域的,就不可避免地要以品評印石的標準來評價,而“溫、凝、細、結、潤、膩”六德是品評印石約定俗成的標準。
必須要說,所謂“六德”標準,實際從字面上理解是比較抽象的。“金田黃”的炒作者在介紹推廣的時候,經常把這六字標準掛在嘴上,藉以說明“金田黃”品質不輸于壽山田黃,甚至有一些還要加上“潔”“嫩”“靈”,呼為“九德”,來證明“金田黃”的品質更勝一籌。然而果真如此嗎?
從外觀上看,拋光后的壽山石呈蠟狀光澤到油脂光澤,而“金田黃”呈玻璃光澤,這是由其礦物學本質決定的。所謂“溫潤”指的是一種柔和內斂,不炫不燥的感受,和田羊脂玉可稱“溫潤”,而玻璃光澤的翡翠尚不敢稱。從這個意義上看,玻璃光澤的“金田黃”與“溫潤”二字毫無干系。
再說“細膩”。壽山石為地開石、珍珠陶石的塊狀結合物,沒有明顯解理。而“金田黃”是方解石和菱錳礦石,晶體型的方解石為完全解理。(礦物學上,“解理”指的是由于礦物分子的結合形態造成的受力后向固定方向斷裂的性質。)無解理的礦物各個方向受力均勻,是最適宜雕刻的。所謂“細膩”,并不僅僅是目測感受,也包括雕刻時那種隨心所欲、游刃有余的觸覺感受,而帶有解理性質的“金田黃”,在這個意義上也是很難被稱為“細膩”的。
“凝”基本指感官感受,“結”是說質地緊密。有透明度、無粗糙感的“金田黃”,在這兩點上基本可以算做符合。但部分商人強加“潔”“嫩”“靈”湊出“九德”之數,基本就屬于畫蛇添足的笑話了。“潔”指的是純潔無雜垢,這不僅僅是印石的標準,在寶玉石收藏界也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準,以此標榜“金田黃”則不免有失公允。“嫩”在壽山石行業標準里原本是缺點,相對于“老”“結”,是疏松和不夠穩定之意,充作一“德”,前后矛盾,殊為可笑。而“靈”指透明度,但是在壽山石領域里并非透明度越高越好,以“靈”作為“金田黃”一“德”,頗為尷尬。
C
金田黃包含炒作風險
“金田黃”作為一種工藝性石材,也并非一無是處,自有其石種的觀賞價值,但當下過熱的市場有太多的炒作成分。首先,“金田黃”這種石材的物理特性并不是印石的好選擇;其次,它的產量并不具備稀缺性,未知的大量礦藏儲備一旦泛濫,將會對目前的市場價格產生致命打擊;第三,“金田黃”作為一種新的工藝原材料,不具備文化含量,將來在收藏市場上能處于什么樣的地位,目前尚不明朗。當下短期的買入賣出或許有獲利的可能,但從長遠考慮,收藏“金田黃”包含著很大的風險性。
黃龍玉前車之鑒尤在眼前,我們不希望這種石材打著田黃的旗號大肆炒作,更不希望看到投資者陷入“金田黃”的擊鼓傳花游戲當中,打造平穩而理性的收藏品市場,尚需投資者更多的知識儲備和理性眼光;另外“金田黃”能夠在田黃石的原產地、壽山石市場上大行其道,這種現象需要警惕,也值得業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