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十一五”期間,受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拉動,建材工業在產業結構、生產技術和工藝裝備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產品的品種、質量、檔次有了較大提高,為國民經濟發展、城鄉建設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大貢獻。目前,我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材料生產國和消費國,主要建材產品水泥、平板玻璃、建筑衛生陶瓷、石材和墻體材料等產量多年居世界首位。
隨著我國工業化水平的提高和工業結構的不斷升級,建筑材料和非金屬礦及無機非金屬新材料制品的應用領域也在不斷擴大。建材工業增加值、總產值、利潤總額、出口交貨值、固定資產投資等主要指標逐年增長,萬元增加值綜合能耗逐年降低,近兩年二氧化硫及煙粉塵排放量持續降低、固體廢物利用量持續上升。
其中,水泥、玻璃、陶瓷等主要建材產品的產量、主營業務收入、固定資產投資等持續增長,新型干法、浮法玻璃、池窯玻纖、新型墻體材料等先進生產技術產量比例不斷提高。
結構調整取得突破性進展
建材工業的發展滿足了我國經濟建設和各項事業不斷發展的需求,我國主要建材產品如水泥、玻璃、建筑衛生陶瓷、玻璃纖維等產品產量繼續處于世界首位,全球近一半的水泥、平板玻璃和建筑陶瓷都在中國生產,如水泥的生產和消費量達到全球生產和消費量的50%左右。
與“十五”時期相比,產品質量明顯提高,門類品種日益豐富,配套能力顯著增強。目前,不僅可以生產高檔建筑材料,還可以為航空航天、軍工、高新產業等提供特種材料。
“十一五”期間,我國建材工業加大了淘汰落后產能力度,累計淘汰落后水泥熟料生產能力4.34億噸,落后水泥生產能力4.03億噸,落后平板玻璃生產能力1.52億重量箱。水泥、平板玻璃落后生產能力的淘汰,不僅提升了行業整體生產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而且提高了行業整體資源能源利用效率。
建材主要產品品種結構不斷優化,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超過70%,浮法玻璃比重超過80%,玻纖池窯拉絲比重超過80%,新型墻材比重已超過50%;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中國中材、中國建材、安徽海螺、河北惠達等一批大型建材企業和企業集團迅速成長;市場資源配置得以優化,區域市場競爭更趨有序。
工藝技術及裝備均趕超先進水平
“十一五”以來,我國建材工業科技創新取得了一批具有顯著經濟效益和社會影響的重大成果。建材主要行業技術裝備水平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基本完成了追趕世界先進水平的任務,我國已全面掌握了大型新型干法、大型浮法玻璃、大型玻纖池窯拉絲等生產工藝技術,并具備了成套裝備的生產制造能力。
新型干法水泥在預分解窯節能煅燒工藝、大型原料均化、節能磨粉、自動控制和環境保護等方面,從設計到裝備制造都迅速趕上了世界先進水平。
超大超薄陶瓷板、多晶硅石英陶瓷坩鍋研發成功并實現產業化。新型建筑材料、樹脂基玻纖增強復合材料、混凝土及制品、非金屬礦材料和無機非金屬材料及制品等行業,在工藝、技術和裝備領域都取得了顯著進步。我國2.0兆瓦級風力發電機玻璃鋼葉片、年產千噸級的碳纖維項目均已投產。
目前,水泥、玻璃、建筑陶瓷等行業在全國制造業中率先實現了從產品出口向大型成套技術裝備出口的跨越,其先進性、可靠性和優異的性價比得到國際業界的好評。
減排和資源綜合利用成效顯著
近幾年來,建材工業著力研究和推進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不但在理論上做了深入研究,在實踐上也做了有益的探索。目前建材工業已被國家列為發展循環經濟的重點行業,成為國民經濟體系中資源綜合利用的關鍵環節和消納固體廢棄物的主要工業部門之一。建材工業正在朝著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產業的綠色發展方向邁進。
通過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2010年建材萬元增加值能耗預計比2005年下降52.6%,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51.6%。
2009年,建材行業粉煤灰的綜合利用量占全國的30%以上,煤矸石的利用量占全國的50%以上,利用固體廢棄物達到7億噸。2010年,水泥行業預計投入運行的純低溫余熱發電機組將達到561臺套,裝機容量4786兆瓦。“十一五”時期建材工業利用純低溫余熱發電技術累計發電177億千瓦時,按各年火力發電平均煤耗計算,建材工業純低溫余熱發電量相當于為社會節約能源580萬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1600萬噸。
市場化程度日益提高
建材民營企業數占全國建材企業總數的比重已超過70%,成為建材企業的數量主體。資本市場的建立和融資渠道多元化為企業做大做強創造了條件,有力推動了自身發展和購并重組工作。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先進企業來華獨資或合資興辦企業,推動了國內建材工業發展水平不斷提高。
同時,以水泥、平板玻璃等行業工程服務貿易已經成為世界市場的龍頭,帶動成套建材生產裝備的出口,成效顯著。
目前,出口國家和地區呈多元化,項目遍及新興經濟體和歐美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對外貿易發生重大結構性變化,對外工程總承包成為新亮點,尤其在水泥工程領域,占全球市場的份額已超過40%,有效地帶動了我國成套建材技術和裝備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