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嘉祥縣“天青石”禁開采,3000石材人齊轉行,保護環境至關重要,2010年12月29日,冒著零下幾度的嚴寒,新到任的縣委書記秦存華率機關干群1000多人上山植樹,顯示了嘉祥縣委縣政府2011年度南部山區轉型必勝的決心和信心。
3000采石戶接到“封山令”
山東省嘉祥縣南部山區共有山頭126座,涉4個鄉鎮。縣里規定:對境內31座山頭禁采、17座山頭限采,32座山頭重點綠化……禁令涉約3000采石戶。3000戶農民下山改行,另謀生路,這是政府不得已的決策。
山東嘉祥歷史上為欠發達縣。在南部山區,除外出打工,山石開采及粗加工多年前開始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活計,但也無疑對山體和環境產生了極大的破壞。據了解,全縣總共65座山頭不同程度地遭到毀壞性開采。
“封山工程”進展很順利,至2010年底,按規定全縣應關停碎石機10臺、鋸石機246臺,拆除采石用變壓器36臺,關閉搬遷石灰窯灰粉廠39處,都百分之百完成了任務。3000采石戶下了山。
“二次創業”引導農民下山
雖然山東省嘉祥縣政府封山決心大,工作力度大,但并未采取特別的“強制”手段。原采石戶這樣說:“一個人沒抓,一臺機子沒砸。”什么妙策讓這么多農民主動下了山?
一是講透濫采給家園、身體及子孫后代帶來的長久危害,講長遠發展的硬道理,形成強大的輿論氛圍。采訪中,許多人都說到“轉型”一詞。“轉型”成了嘉祥縣南部山區下山農民的口頭禪。
二是引導農民進行二次創業。為此,縣政府專門出臺了支持創業投資的30條細則;制定了采石農民轉型專門扶持政策:進行創業技能免費培訓,費稅補貼或減免,如采石戶再創業3年內生成的地方稅全返還。2010年10月,嘉祥縣舉辦了首屆創業博覽會,一項內容是向采石轉型戶推薦100個項目。許多轉型農民選擇了其中的項目。
在紙坊鎮湯山村,記者看到了由18戶下山采石戶建起的一片蔬菜大棚,34歲的湯慶偉告訴記者,他小學未畢業就上山了,從拉石等粗活干起,后來當起采石老板,活既累又臟,人就像從面缸里爬出來一樣,一年也就掙二三萬元。現在,他們成立了綠色蔬菜種植合作社,政府幫他們協調租賃了200畝流轉地,給他們修了2000多米的路,安裝了棚用變壓器,每棚年收入可達6萬-8萬元。
在馬集鄉工業園西側,原3座石灰窯老板沈文忠拆了窯建起了服裝廠和鞋廠。他說縣領導陪他一同去青島及南方考察后,堅定了他上新項目的信心。以前他3座窯用工不及30人,現在用工300多,且多是以前在山上采石的婦女。
在紙坊鎮鐵坡村,原采石老板史北京與另兩位老合伙人一起,轉行養驢,從內蒙古拉來了1778頭毛驢,自稱是目前全縣最大的養驢戶。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頭驢10個月出欄,凈掙2000元。他說本村和外村每天都有七八人來瞅他的驢,自然是來觀察琢磨他的改行之道。200多戶的采石專業村鐵坡村,目前已有8成農戶轉了型。
靠山吃山不是把山吃掉
“靠山吃山”是嘉祥縣南部山區部分原采石戶濫采山石的“理”,但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玄志祥作為南部山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程指揮部指揮長,在轉型動員會上一番話讓他們感到理屈了。玄志祥說:“靠山吃山不是把山吃掉。否則,我們的子孫后代將無山可吃。靠山吃山要換個吃法。”
嘉祥縣南部山區盛產“天青石”,是一種沉積巖,無污染,無輻射,在國際市場上名聲顯赫。但由于濫采,形成惡性競爭,基本都壓價廉價銷售,許多被打成碎石子賣掉了。記者在馬集鄉四通石材工藝公司了解到,公司采用天青石雕制成工藝品及高檔洗浴盆、馬賽克裝飾板等上百品種,尤其令歐洲客戶喜愛。由于禁采限采,原料大大減少,他們可從容地開發新產品,精細加工,附加值幾個月內提升了50%。
靠山吃山新吃法再就是吃旅游飯。南部山區本身就有武氏祠、曾廟、法云寺等國家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去年,僅僅投入北青龍山、云頭山重采災區的修復投資即達600萬元。
植樹是南部山區修復的另一具體辦法,為此全縣組織10萬干群上山,共植樹150余萬株。許多采過石的山沒土,就挖坑覆土回填植樹,每植一棵樹須從山下運上半立方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