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應聘時應認同的九大觀點
觀點一:就業時,技能、態度都不能欠缺
李小智:我認為學生就業有兩方面是最主要的。第一是技能,你必須有本專業精通的技能。比如說文員,你要會制表,會普通話,這些簡單的技能必須掌握。第二就是你要有一個良好端正的工作態度,這也體現在應聘的一些細節上,而這些往往是關鍵性的問題。
觀點二:有足夠的能力才能拿到相應的高薪
楊洋:我們公司更多采用的是激情面試。面試前可能會安排一些細節來考核,比如在門口放一本書,看有哪些人把這本書撿起來。另外,有很多的應聘者一來就跟我談,你給我多少底薪。我說,可以給你很高的底薪,但是以你的能力是否能夠拿得到還不好說。你首先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實力,再結合薪酬和待遇提要求。現在有很多應聘者來應聘,但他們對應聘崗位并不了解,這樣的人肯定是不會用的。
觀點三:企業需要有主觀能動性、學習性和創造性的人
才欣琪:我覺得一些求職者的能力是需要企業的面試人員挖掘的,比如說主觀能動性和學習性、創造性。主觀能動性就是他對這個工作,是不是從主觀意識上愿意去做,是不是可以認真、用心地做好;學習性就是學習的能力,不管你曾經有多么高的學歷,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每個人還是需要進行更多的學習,拓展知識面;創造性就是應聘的人員要有創造性,用非常獨特的一種工作方式,既節約時間,效率又高,這樣會給企業帶來更多的價值。只有具備這三個條件的人才,才是企業更需要的。
觀點四:大學生要清楚自己的定位
杜柏辰:我主要談一個問題就是定位。我參加過公司的多次招聘工作,現在普遍的問題就是大學生應聘時沒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就像我前兩天在招聘中遇到的,招聘總經理助理、內勤等職位。大學生去的比較多,結果他們大部分都要應聘總經理助理。我問他們,總經理助理具體要做什么工作啊?他們有什么能力去應聘這個工作?這時候他們全都啞口無言。沒有能力,也沒有工作經驗,憑什么來應聘這個崗位?這就是定位問題。
觀點五:知識、技能和才干一個都不能少
周圓圓:企業的創辦是從選人開始的,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對企業是很重要的,這個人才需要具備知識、技能和才干3個要素。這3個要素中我認為才干是最重要的。同時我也認為才干是天生的,他不是后天培養出來的。比如說我現在有一棵高大無比的樹,我先選一只笨猴子,同時選一只強壯威猛、適應能力特別強的獅子。如果讓他們共同爬樹的話,我會選擇讓猴子爬樹。因為它天生就有這種才干。這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寧可找一只笨猴子爬樹也不找一個獅子爬樹。此外,我把知識和技能列為第二位,因為知識和技能可以后天培養。所以,一個優秀的人才,缺不了這3個要素。
觀點六:對企業和崗位的分析很重要
鄒軍:我是剛剛從招聘會上來到這里的,就大學生的招聘談一點感受。大學生求職時,首先要分析招聘的渠道。比如一個招聘會,大家同樣去參加,命中率有的高,有的就不行。所以在去之前要進行分析,你要進入什么樣的崗位,什么樣的企業,然后要找到這個招聘會的時間段,一般上午9時到10時應聘的人是最多的,你和企業的招聘人員沒法交流,他只是看看你的簡歷,如果你的簡歷寫得很平常,那你的命中率就低。所以你參加招聘會,要么很早,要么很遲。另外,你要對企業招聘方進行分析,你的個人追求和這個企業的追求是不是匹配,企業提供的職位和你所追求的職位是不是匹配等。
觀點七:能兼職不能“入職”也不行
任澤明:剛畢業的大學生,很難進入工作狀態。他們可以很好地完成兼職工作,但真正走入社會時就很難進入狀態。為什么是這個樣子?這也是目前我們公司搞不懂的一個問題。做兼職可能是經過介紹吧。對于畢業后真正踏入工作崗位卻不能完全進入狀態的人,企業也是不需要的。
觀點八:自己應聘的崗位自己應該感興趣
劉宏杰:現在企業用人和大學生應聘,這個中間的矛盾永遠也解不開。不管在中國還是在國外,都存在。但是怎么能融合,就是說怎么能銜接上,我認為,首先一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你應聘的前提,得先把興趣定下來,不管這個企業好與壞,興趣找準了,然后策劃好自己去這家企業干什么。比如應聘總經理助理,你一點工作經驗都沒有或者你都不了解這個企業行業的現狀,你怎么當助理,這個職位不是誰都能干的。興趣先定下來,然后再選企業。
觀點九:學以致用也需要一個過程
赫文勝:企業用人是很實際的,是要為企業創造價值。首先,要找的人要踏實,不管從學習態度還是從技能上講,他有一種歸屬感,這都是企業希望的。現在的大學生實際能力都很強。如果真要退回到10年或20年之前,那時的大學生是沒有現在大學生的素質的。學以致用也是有過程的,能力跟這個企業是不是匹配需要磨合,像齒輪一樣,要咬合到一起才有價值。咬錯一點兒,你那個能力沒體現到,這就沒達到學以致用,可能對企業來說是一種浪費,對個人也是一種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