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辛亥年間,山口有個青田石雕名師,名叫周國傲,雅號周旭卿。他花了三年心血,雕了一件大型青田石雕《革命軍攻打南京天寶城》,在巴拿馬賽會上獲了獎,當時浙江巡按史屈映光授予他一塊刻有“楮刻精工”的金字匾額,流傳至今。
這一日,周國傲正在家門口廊檐下雕山水,來了一個人,進門便說:“周兄,這次我到南京賣圖書貨,大開了眼界,你想聽聽嗎?”
周國傲放下雕鑿,抬眼看見是自己的老朋友,便堆下笑臉說:“當然想聽聽啦。”說罷一邊請朋友坐下來,一邊喚妻子倒茶來。
他的朋友坐定以后,接過茶,就打開話匣子,有板有眼地講起革命軍攻打南京天堡城的故事。
“話說清宣統三年辛亥九月期間,張熏就任江南提督,統率江防軍步、騎兵和部分炮兵,駐守南京石頭城。革命黨人利用第九鎮統制徐紹楨與張熏、鐵良之間的矛盾,和新軍將士與江防軍旗營將士之間的矛盾,聯合徐紹楨部隊,同革命軍一起攻打南京城。這南京城山巒四布,水系天成,形勢險要,有“龍盤虎踞”之稱。從公元三世紀起,到如今就有幾個封建嚴王朝在這里建都。當年東吳孫權看到這里形勢險固,便遷都秣陵,建造起中外聞名的石頭城。東吳都督周瑜,曾在城下指揮操練水軍,那真是“蔽日旌旗,連云檣櫓”,好一派威武氣勢。這張熏馮險駐守,頗為得意。這一日,徐紹楨率領精銳部隊攻下了孝陵衛,接著又集中兵力,從革命軍中選拔出精銳勇士組成敢死隊,攻打紫金山天堡城。張熏慌忙派遣趙、李、周三員大將率領江防軍三個營,騎兵一個營,大炮二十尊,機槍六十挺,把守天堡城。十日天剛破曉,革命軍敢死隊一鼓作氣,登上了紫金山,但在江防軍的大炮機槍轟擊下,敢死隊員傷的傷,死的死。后來又重組了敢死隊繼續進攻,雙方血戰兩天兩夜,直打得天昏地暗,硝煙滾滾,尸橫山城,清兵丟盔棄甲,落荒而逃,終于被革命軍攻下了天堡城。”
“噢?”周國傲著急地問:“不知是哪位?”
他的朋友回答說:“聽說在陣亡的敢死隊中,有一位姓葉的副隊長,在受傷的人員中有位張隊長都是我們青田北山張口村人。”說到這里他轉化口氣說:“要是有人將革命軍攻打南京天堡城的情景刻出來,一定是件絕代杰作。”
周國傲一聽,沉思了片刻說:唔,我來試試。”他的朋友站了起來,高興地說:“你老兄把天堡城雕出來,我就幫你運到外地賣個大價錢,怎么樣?”
雕國傲也站了起來,伸出手說:“擊掌為定,三年后見貨。”
事也巧,第二日村里有個打圖書巖的馱老司,名叫林良庚,從堯士山洞里打擊一塊七百多斤重的彩色圖書巖凍,這塊圖書石,浸透著紅、白、青、藍、黑、綠、黃等十多種天然色彩,是一塊難得的雕大型山水的好石料。周國傲聽到這個消息,急急忙忙趕到堯士山洞,出了高價買下了這塊大石凍,又雇了四個壯漢將凍石運回了家,打算用以雕革命軍攻打天堡城的形象。他找來一本介紹南京的書,結合朋友們講的故事,依照石料來進行設計。他日思夜想了十來天,畫了草圖一大疊,卻總覺得不滿意,心遲遲不敢動鑿。他妻子提醒他說:“唱山歌有個曲子,繪畫有個樣子,這雕真山真水的圖書貨,沒有看過一眼怎么行呢?”
“唔,說得有理。”周國傲舒展了雙眉,吩咐妻子道:“幫我準備出門盤纏和用具,明日我就往南京游覽一趟,開開眼界,回來再雕。”
南京,古名金陵,是我國四大古都之一。先后有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南唐、明等幾個封建王朝在這里建都修城。他沿著當年諸葛亮從江陵乘船順流而下的路線,當船行到清涼山,只見那紅色峭壁拔地而起,石頭山與鐘山遙遙相望,如同兩座天然碉堡,非常壯觀。他便吩咐船老大將船廠靠岸,登山觀看秣陵全景。“喲!真可謂‘鐘山龍盤,石頭虎踞’!”那長江天塹,橫亙西北,東南丘陵起伏。西南秦淮蜿蜒,氣勢何等雄偉。他又從目遠眺當年孫權建造石頭城的遺址,“鬼臉城”的外貌,贊嘆不已。他來到城內,在中華路向南觀望,看到重檐飛閣,金碧輝煌的雄偉城門;又在臺城上觀望市景,想起了書上講的清兵、湘軍、太平天國革命軍穿著不同的軍裝,打著不同的旗號,拿著不同的武器,從不同的城門沖殺進城。此時他心潮澎湃,浮想連遍,還沒有全部游覽完“金陵四十八景”,便啟程回家了。
他回到家中,重新依石設計布局革命軍攻打天堡城的情景,日夜握鑿掄錘,不分春夏秋冬,雕啊鑿啊。整整有三個年頭。
一件大型的“革命軍攻打天堡城”的山水在他鑿刀下慢慢地顯現出來了,那拔地而起的紅色峭壁,遙遙相對的石頭山、鐘山和 紫金山,山上樹木森森,峰回路轉,溪流環抱。一座灰白色而險固的城墻,碉堡森嚴,槍炮成排,城內城外,戰旗獵獵,硝煙滾滾,一百多個將兵對陣,三十多匹戰馬嘶鳴好一派對壘的氣勢。作品雕成后,同行朋友們紛紛踏門觀賞,個個稱贊他的雕技,巧奪天工。這時,正值他的朋友運貨到普陀山去趕廟會,他便把這件大型石雕給朋友帶去,后又被帶到巴拿馬參加賽會,獲得了金牌。轟動國內外。
不久巴拿馬參加賽會結束,這件石雕在運回普陀山的途中不慎碰傷。周國傲聞訊,睡臥不安,便親自趕到普陀山精修了一個月,再運往美國紐約,賣給一位巨商,價值一千銀元。他拿錢回鄉后,蓋起了一幢五間二廂二層的新樓房。如今這房子還在,那塊“楮刻精工”的刻匾也還在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