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石板房——大巴山深處深處一道亮麗獨特的風景
石板房不但住起來冬暖夏涼,人們還可以在房頂上涼農副產品和衣服。紫陽人的祖祖輩輩就生活居住在石板房中。
石板房是紫陽人的驕傲,更是大巴山深處深處一道亮麗獨特的風景。
瓦是石板,墻是石墻,地是石地,石頭做成的房子里,住著終年和石頭相伴的人。這樣的石板房,長在紫陽。
墻是石頭砌的,寬過尺五,高多盈丈。支離的碎石,角線掛灰,平面往外地塊塊砌起。石墻的頂上,再架木椽,木椽的上面,再鋪石板。石板從檐口鋪起,塊塊疊壓,至脊而收。石材的地基,石材的墻體,石材的屋面,天然的材料被紫陽人巧妙利用,筑屋造房,建宅修舍。這樣獨特的石板房,居住于內,冬暖夏涼。令人驚奇的是,入屋觀天,隙罅孔洞之間,能見藍天透亮,有波射陽光,然淫雨曠日,也滴水不漏。雨來,屋頂石板遮擋,水不入室。放晴,滿室潮氣蒸發,沿縫隙罅漏四散飄逸,室內很快又可干爽如初。此一地面,石板房真乃天佑而出。
最有趣味的是石板房的屋頂。一塊塊薄薄的石板,形狀不一,大小各異,天然的紋理,自然的質地,一塊塊的石板,充當了大小不一的屋瓦。萬千形狀的石板,在一幢房子的屋頂上,都被派用到了最為恰當的位置。任何一片石板,都不可能與他片調換。一片不安心本職崗位,都可能導致全體皆亂,風侵雨入。這就是紫陽人的高明,深知才盡其用、物盡其能之理。對于石板來說,再不規則的長相,紫陽人都能給它們找到最為恰當的位置。推而廣之,依山面水,取石用木,各類人才各盡其用,以至“竹頭木屑”,紫陽人的利用能力要高出他人一籌。
青山不老,綠水長流。石板的壽命,就這么成百上千年地綿延著。屋脊的兩旁,生著綠苔,角落的縫隙,長著瓦松。石板筑就的房子,混合著歲月的痕跡,任百十年間的風雨飄搖、時光流逝。一幢幢的石板房,散落在漢江兩岸。一座一座,已記不準是什么時候長出來的。長出來了,就久遠地站在了那個地方,高低錯落,俯仰有致,與江水呼應,共山巒同輝。一座座的石板房,天造地設般地各得其所,它們在最恰當的位置,以最和諧的樣子矗立著。漢江兩岸的石板房,在紫陽人的心目中,站立成了紫陽人熟悉的風景。
可如今,讓人遺憾的是能保留下來的石板房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棟棟鋼筋水泥修建的高樓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