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yè)門戶網站
鐘山石窟風化嚴重,望有加固砂巖雕像的‘靈丹妙藥’
鐘山石窟砂巖雕像
鐘山石窟,又名普濟院,位于子長縣西15公里處的鐘山南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東晉太和年間(336年),目前共有5個窟室存留,主窟為3號窟,開鑿于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
鐘山石窟共有13000余尊石雕造像,有的閉目誦經,有的凝神若笑,個性鮮明,氣韻生動,均屬國家一級文物。學術界稱其為“中國最早石窟群”、“全世界罕見的石窟,藝術價值敢與西方的維納斯相媲美,第二個敦煌”。
子長縣鐘山石窟文物管理所副所長魏丙瑞說:“13000余尊石雕造像,如今只剩下3519尊完整的,其余的全風化了,近30年風化得最嚴重。鐘山石窟風化嚴重主要是滲水的原因。”
記者查閱數(shù)據,發(fā)現(xiàn)砂巖本身就是一種容易風化的巖石。砂巖主要由石英和長石兩種礦物組成。當溫度反復變化時,石英和長石按照不同的膨脹系數(shù)或脹或縮,導致石英和長石顆粒脫開,巖石破裂松散,成為碎屑。此外,鐘山石窟冬春季日溫差平均在15℃以上。巖石表面溫度和內部溫度的不同,會使巖石內部產生裂隙而層層脫落。
在每年夏季,雨水會沿著巖石的裂隙及砂巖的空隙滲透到石窟表面。記者發(fā)現(xiàn),砂巖是一種透水性極好的巖石,砂礫間存在較大空隙,空隙中常貯藏著水,這導致鐘山石窟內的石壁非常潮濕。每到冬季,砂巖內的水就要結冰,體積會比原來增大;當氣溫升高至冰點以上時,冰又融化成水,體積減少;如此反復凍結融化,使砂巖變得疏松,從而使石窟遭到破壞。
魏丙瑞說保護石窟不是一代人能夠解決的問題。治理石窟滲水可能是一個國際難題,希望專家早點找到治理石窟滲水、加固砂巖雕像的‘靈丹妙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