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上海作為國內的大都市,其石材消費水平也處在前列,隨著石材工裝石材旺季的到來,蘇浙滬的石材市場又是一片風風火火 。那么2013上海石材市場有什么特點呢?
日前,最新的上海石材市場運行分析報告指出,2013年蘇浙滬石材施工業務呈現如下特點:一是工程向大企業集中。目前上海地區前30強企業主要以承接工程項目為主,全年的業務量已相當飽滿,活基本上做不完;中小企業大都是為一線品牌企業做二次加工,直接承接甲方工程的能力弱且難以受到對方充分信任;二是蘇浙地區已經成為上海石材企業大顯身手的主戰場,滬企占據了當地六成市場份額,而當地企業約占三成,其他省份的企業僅占一成。
在蘇浙滬三地石材業大公司與小企業分別遭遇到了“冰火兩重天”的不同感受。業內一線品牌大公司全年的施工項目已安排得滿滿當當,排兵布陣過程中始終為“兵”力不足而左右為難;與其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在夾縫中艱難生存的中小企業,卻在為施工項目“食不果腹”而憂心忡忡。令蘇浙滬三地企業老總普遍感到困惑的是,今年比去年工資平均又增長13%,但員工的工作態度和技術水平卻普遍在下降。該分析報告在提及工程款拖欠這個老生常談問題時顯得相當無奈。至3月底,上述 247家企業累計應收款為15.6億元,71家企業應收款超過1000萬元以上。面對企業此起彼伏的“叫屈”聲,石材行業協會負責人表示,將采取積極應對之策,力爭減緩企業資金壓力。
年前,上海石材行業協會組織了300家業內企業就3月份運行情況進行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247份。在247家企業中,有226家企業直接批發或供料不同石材產品,21家企業只做施工、養護和代加工等純服務項目。在226家經營石材產品的企業中,有196家經營大板,其中有57家經營荒料,54家有直接進口石料的通道。有173家經營不止3種以上的進口石材,有12家只做國產石材,有44家具有礦山或獨家經營產品。問卷調查資料顯示,上海石材市場進口石材的銷售額占65%,銷量占50%左右,其中,進口石材主要以大理石為主,數量占上海全部石材市場的90%以上;國產石材主要以花崗石為主,占上海石材市場的85%左右。需要指出的是,石灰石、砂巖、洞石等占比例不高,但市場的使用量增加非常快,大量用于別墅和商業建筑的室內外裝修。
問卷調查報告進一步指出,247家企業注冊資金最大8000萬元,平均468萬元;2012年營業額最大6.7億元,平均2454萬元;主營業務覆蓋礦山開采、荒料進口、一次加工、二次加工、工程供料、大板批發、工程施工、養護、人造石和異形加工等整個石材產業鏈。上述數據,一方面說明上海石材行業的產業配套能力較強,另一方面也說明該項調查覆蓋面廣,真實可信。從石材產品價格來看,總體上比較平穩。業內人士認為,一方面人民幣升值,使進口采購更廉價,另一方面運輸成本、采購成本雖在上升,但在可控范圍。土耳其石材炙手可熱,因經營企業較多,相對價格較低,所以銷量較大;意大利、西班牙等國的石材由于礦山的保護以及經營渠道的控制,價格一直保持在高位。從進口大理石產品不同國家的比例來看,土耳其名列第一,占40%,其次是埃及占20%,意大利占10%,西班牙、希臘、葡萄牙、伊朗、印尼、阿富汗、保加利亞、越南等國家的比例相對更少。國產花崗石的分布非常廣泛,以福建、山東、貴州、廣西、內蒙古和新疆等地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