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五蓮縣石材工業園——當地石材企業的最終歸宿
石材產業轉型升級是行業趨勢,沒規劃,重污染的石材加工終將被社會淘汰。被譽為“中國花崗石之鄉”的五蓮縣也不例外。 街頭鎮四處林立著低矮、混亂的石材加工廠,產業布局亂、資源浪費重,水體、大氣、噪聲、固體廢棄物等污染令人擔憂。這一切讓當地政府下定決心改革升級。
五蓮縣果斷取舍,痛下決心,從源頭入手根治:投資5億元,規劃建設石材工業園。園區建設推進過程中,市領導多次實地調研、現場辦公,要求有關部門主動靠上,在資金項目爭引、金融信貸等方面全力支持,一場推動石材產業集約發展的“攻堅戰”全面打響。 按照“總量控制、嚴控規模”原則組織業戶入園發展,大鋸嚴格控制在現有登記在冊臺數之內,園外企業通過兼并聯合等形式自由組合,達到5臺大鋸以上入園,污水、鋸泥、粉塵全部不外排。2012年至今,該縣先后開展10余次聯合執法活動,拆除違規大鋸120臺、石材加工廠78家,拆除標的額3億多元。到今年年底,石材業戶將全部入園,園外企業全部停產關閉。
有些業戶不理解:“我們一臺鋸每年能掙個10萬、8萬的,怎么就不讓干了?”
五蓮縣石材產業園管委會主任費守平算了這樣一筆賬:“目前園區路網、管網等配套設施已投入1.8億元,超過2001年至2011年11年間五蓮縣石材業的納稅總額。下這么大力氣整治,就是為了保住這個產業,讓這個產業發展得更好。”
“入園后,環保問題解決不好,照樣不能生產。”費守平表示,“整治不單是解決環保問題,還要把石材產業做大做強”。據了解,五蓮縣有1006家石材加工企業,其中單鋸戶534家,工藝落后、無序競爭,難以形成規模效益。
堅持“環保第一”原則,入園企業全部建設密閉式鋼構車間和鋸泥、污水匯集處理設施,做到車間不外排、內循環;建設廠區大循環處理設施,對廠區內粉塵、雨水、污水進行處理,做到廠區不外排、內循環;園區建設污水集中處理系統,處理園區道路污水和生活污水,實現園區不外排、內循環。
園區內,一度令人頭疼的廢棄鋸泥也成了“香餑餑”,易通公司利用鋸泥為原料生產新型建材,投資1.02億元的一期工程已完工,年可消耗鋸泥60萬立方;二期工程投產后,將“吃掉”園區所有鋸泥,年銷售收入1.8億元,利稅2500萬元。
以入園發展為契機,五蓮縣積極引導業戶更新設備,產業效益顯著提升。40多歲的程路江干了10多年石材,一直為好石頭賣不上好價錢而發愁。去年,他新上了10套先進設備,改進了工藝,產量提高好幾倍,價格提了一大截,依然供不應求。
從園區管委會了解到,目前全縣報名企業149家,整合園外業戶943戶1499臺大鋸,80多家企業已開工建設,45家企業進入試生產階段。入園企業全部達產后,年可實現地方財政收入9500萬元,是2012年的2.3倍。
此外,在2013年12月10日前,日照市東港區石材加工企將全部遷入五蓮石材工業園。轉產、轉型或關閉的石材加工企業,年底全部停止生產并拆除生產設備。對于小規模石材業戶,無“入園”能力,區政府撥付專款2800萬元,并制定相關政策,鼓勵現有業戶轉產、轉業或自行關停:凡在2013年12月10日轉產、轉型或自行關停的,給每戶按3萬元、每臺大鋸7萬元的標準給予產業發展補助;于5月份簽訂轉產、轉業或自行關停協議的業戶,每戶獎勵2萬元,6月份簽訂協議的,每戶獎勵1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