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石材企業被收購和兼并,也是無法避免的趨勢之一
在依舊傳統的石材行業,被收購算是一件光彩的事情,這背后代表著被收購的企業經營出現了問題,或者難以再維持下去。所以選擇被收購,領導者可能也會被冠上“失敗者”的標簽,不僅創業者本人無法認同,亦不能被公眾所理解和接受。當然被收購后,就代表著不再擁有原本屬于自身的企業所有權,就像廣告界流行的一句話,你從甲方變成了乙方,一下回到解放前。
在其他行業,做企業的思路顯然早已更顯多樣化,不管黑貓白貓,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貓。靠自身奮戰到底去做大做強企業不再是唯一的選擇,在必要的時候,越來越多的企業會考慮把自己賣出去,這也逐漸成為一種商業模式而被廣泛接受。傳統石材行業或許應該放開傳統思想,吸收更多不一樣的策略。
被收購也是一種商業模式
在適當的時間,若給出的收購價格足夠高時,就沒有必要再去拼老命,直接套 現走人,更為妙策。這當然跟個人的人生追求有很大關系。當對方給出高收購價時,很多時候可以根據自身的追求去做出選擇。
有時候,事情往往沒有想象中那么復雜,也不存在所謂的被收購是一種被淘汰的負面表現,有些公司在剛開始起步時就已清楚自己的規劃,那就是做出一定成績后,就等著大公司給出高價格收購。
這樣的企業目標,在石材行業可以說很少見,也幾乎還沒能得到廣泛認同。大部分從80、90年開始創業的老板都是踏實的實干家,創建公司后做強做大無可厚非,要說做起來就是等著被賣,恐怕很多人都覺得“荒唐”,畢竟是“一手養大的”,沒辦法說“拋棄就拋棄”。
石材品牌企業恐無法避免
2014年2月份紅星美凱龍收購吉盛偉邦,從世俗觀點上看,吉盛偉邦失敗了,但不能完全否定吉盛偉邦的做法,它只是在正確的時間做了有益于自身的事情。在“融入”紅星美凱龍后,或許吉盛偉邦會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和發展高度。
說到底,企業選擇賣與不賣跟自身的發展戰略息息相關,也和企業自身的發展現狀密不可分。老人常說,守著多大碗就吃多大碗飯,在正確的時間就該做正確的事。做強做大不見得就是終極目標,當時機來臨時,選擇被收購也是一種選擇。
互聯網、化妝品等領域的企業本來就比石材企業更容易接受新鮮的發展模式,在被收購上顯然也是一樣。對于被收購這種模式,石材行業還需多給點包容、理解,多考慮背后的利弊,因為對于石材企業來說,在逐漸激烈的發展環境下,勢必會有更多的企業會被收購和兼并,這也是無法避免的趨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