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不能簡單地復制水頭模式,更應打造升級版石材園區
近來,全國各地掀起了石材產業園熱。紛紛表示要效仿水頭模式,打造另一個水頭。水頭是中國乃至世界石材加工集散中心。水頭在石材界人士心目中的地位可見一斑。
中國石材協會會長鄒傳勝認為,水頭石材產業集群之所以能夠走在全國前列,摸索出一條產業、基地、市場三者聯動的路子,除了鄰近港口,還得益于有一群敢闖敢試的企業家,他們在全國石材流通領域掌握話語權;此外,也離不開當地政府的決心,把石材作為支柱產業來培育。
水頭,也由此迎來一批又一批的取經者,紛紛樹立水頭為趕超對象。“復制水頭模式!”王尚云直接地表達,用水頭經驗運作東升(南通)石材園區的決心。“南有水頭鎮,北有黃驊港!”吳國良則一語道出項目的定位:打造中國最強、最大的一站式石材供應鏈服務平臺,改變當前中國石材市場南大北小的“葫蘆型”格局,全力促成南北對等的“啞鈴型”全產業鏈新格局。
吳國良分析中國現有的30多個石材產業聚集區認為:“由于市場需求自發或通過產業園區規劃形成,主要以石材物流及深加工為主,福建水頭石材產業集群稱為行業標桿,也是市場依托型集群的優秀代表。透過福建水頭、廣東云浮兩大龍頭市場發展的成功經驗來看,未來的石材產業發展,將是“市場型”產業園為主導的發展趨勢。隨著現代物流業的快速發展,資源不再是決定石材產業發展的必然因素,而龐大的市場和暢通的流通渠道才是石材產業園發展的立足之本。”
打造升級版石材園區
權威部門數字顯示,2012年我國人口135404萬人,石材產量54102.57萬平方米,人均占有0.4平方米。而當年,京津冀晉蒙五省(市、區)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9801.85億元,占有石材7351.4萬平方米,以“京津冀都市圈”為代表的北方市場的潛力正在一步步釋放。
在鄒傳勝看來,順應中國石材消費市場重心轉移,石材“大進大出”特性,正在改變龐大數量的國外石材荒料登陸中國的路線圖,環渤海區域黃驊港、長江水道入海口南通、歐亞大陸通道口新疆正成為新的石材口岸。
“在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市場背景下,擁有優良的港口資源,發達的路網,加上數百平方公里的臨港經濟區。”通過兩次實地考察,鄒傳勝期待在黃驊港打造一個新的石材加工集散中心,優化中國南北石材格局。
“不能簡單地復制水頭模式。”對泉商正掀起一股在全國布局石材園區的熱潮,鄒傳勝也提醒,應該對入駐的石材加工企業制定嚴格的入駐標準,投巨資配套先進的環保設施,進行統一規劃處理,確保清潔生產,打造中國“升級版”的石材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