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2014 年伊始,節日喜慶的爆竹煙塵已經散盡,全國多地卻仍籠罩在陰沉的霧霾之中——全國29 個省市空氣質量指數超標,其中27 個省市的空氣質量達到重度污染或嚴重污染級別。
從“灑水抑塵”到“停工停課”,從“霧霾罰單”到“免職開除”,各地治理霧霾的措施花樣百出,但無論是環保部出臺的《關于加強重污染天氣應急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或者是北京、上海、江蘇、福建、遼寧等各省市制訂的空氣污染應急預案,都將轉移石材企業列為工作事項的“重中之重”,石材企業一時之間成為了千夫所指。
盡管許多業界人士對于將石材加工與空氣污染直接掛鉤表示憤懣,但不可否認的是,石材企業轉移已是大勢所趨。“傳統石材業向現代石材業轉變,要向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方向發展。”針對中國石材行業的發展趨勢,中國石材協會會長鄒傳勝用“兩轉一升”指明了石材產業的發展趨勢,即“產業轉移”、“產業轉型”、“產業升級”。
產業轉移是指資源開發基地從東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物流加工基地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轉移。站在更高的層次上,對石材產業布局作出更合理的區域整體規劃,促進人與城市的和諧共處,以及城市與城市間的合理分工、協同共生,政府責無旁貸。在整改轉移的浪潮下,石材企業必然要經歷一段陣痛期。
中國部分省市石材產業拆遷現狀:
①河南省鄭州
因商業聚集而名動全國的鄭州,近期進入城市市政建設改造的高速發展期,為了從根本上解決以前矛盾突出的產業結構滯后、城市容量不足、交通擁堵等問題,經統一規劃,三環內的177家大型批發市場將會在2012年至2015年全部完成外遷。
②安徽省六安市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家總局《關于加強水泥制造和石材加工企業粉塵危害治理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六安市積極發展石材產業,建設石材加工物流園區。近日,六安市安監局下發通知,就全面推進水泥制造和石材加工企業粉塵危害治理工作提出要求。
③上海青浦
上海青浦區將在2014年10月底前完成華新地區70戶石材加工企業的關閉工作,預計于2014年將完成所有石材企業的關閉工作,推進重點區域產業結構調整。
④浙江省富陽
在去年全省拉開的“三改一拆”整治活動中,富陽市共拆除違章建筑146.19萬平方米,完成“三改”(舊住宅區、舊廠區、城中村改造)178.5萬平方米。石材企業成為拆遷工作的“重中之重”。
⑤浙江省臺州
北面是學校,南面是小河,西面是莊稼,東面是居民區,而坐落在中間的,就是浙江省臺州市規模最大的石材市場,龍大石材市場。2015年年底之前,龍大石材市場將整體搬遷到洪家東部工業園區,統一進行監管。
⑥福建省石獅
近日,石獅對赤湖轄區石材加工廠的違章搭蓋進行全面清理。目前已經完成了加工區域的1800多平方米臨時搭蓋全部拆除工作,下一階段,還將對轄區內石材加工廠進行進一步排查。
⑦廣東省云城區
作為“石都”云浮的唯一市轄區,云城區境內有4000多家石材企業,其中300多家就集中在云城區中心位置的牧羊路兩側。去年,云城區正式發布搬遷方案,計劃用3年時間將牧羊路等地的317家石材工廠搬出中心城區。
⑧廣西省岑溪
岑溪市大力推進石材企業“退城進園”工作,把過去各種分散在城區以及各個地方鄉鎮的石材企業集中起來,統一規劃,讓石材產業向集聚、集群、集約化方向發展。目前已平整義垌、三興等四個石材加工區土地1200多畝。
⑨四川省成都
去年8月,成都啟動了新一輪城鄉水環境綜合治理,位于金牛區、郫縣境內的大量石材生產加工企業,進入了治理者的視線。截至2013年底,成都關停266家石材生產加工企業。
“南有水頭,北有西聯”在業界廣為流傳,昭顯著北京西直河西聯國際石材市場昔日的輝煌,而2013年年末,隨著北京市朝陽區政府下達的“限拆令”到來,這一切都將成為歷史。
昔日熙熙攘攘,車水馬龍的西聯國際石材市場,現在已是人跡杳然,不少商戶都已經是半歇業狀態,大部分的商鋪大門緊鎖。
老王站在西聯國際石材市場門口,等車過去天津。他在西聯從事開鋸工好幾年,石材城面臨搬遷,他的生活將要重新開始。
西聯市場內隨處可見的轉租、轉讓小廣告,預示著西聯國際石材市場改造的腳步已近。
位于東五環南路次渠鄉的北京西聯國際石材市場,創建于2002年,歷經十余年發展成為著名的石材物流集散地,430畝的地盤匯聚著來自全世界的各類石材,年銷售額高達30億元。隨著“限拆令”的到來,以往云集全國各地石材商賈,人頭攢動的場景逐漸消失。搬遷,成了很多相關業者不愿觸及卻又無可回避的話題。
“這兩天算好的啦,年初才慘淡吶,好大個市場連個鬼影子都沒有……” 在西聯當開鋸工多年的王師傅正等著去天津的班車,在那邊,有一份新的工作等著他。提起前幾年西聯的風光,老王還是滿臉的難舍之情。老家在福建的他和幾個同來北京打工的兄弟,經過幾年打拼,已經適應了北京的環境,也有了固定的客戶人脈。對他來說,石材城搬遷,意味著一切從頭再來。
1998年從浙江來到北京來做石材生意的陳成榮,是少數幾個堅守西聯的商家。在他看來,石材產業要實現綠色生產,必須要投入大筆資金更新設備,但是當前的環境石材行業貸款不容易,短時間里要消除粉塵等問題沒那么容易;再者,中央八項規定出臺后,機關、部隊等政府機構大幅度壓縮開支對石材市場的影響顯而易見,石材生意相較前幾年,已是大不如前,上繳的稅收必然銳減。
“所以搬遷只是遲早的事情。”陳成榮說道,“搬與不搬,最終還是國家說了算,但我們還是希望國家發展一項事業能有個長期穩定的規劃,像我們,幾年時間好不容易把西直河的口碑闖出去了,這又要搬遷……”陳成榮無奈地直搖頭。
三 條 出 路
在拆遷的同時,政府為商戶們安排了3條出路:
·第一條是商戶自行選擇經營地點,自找新的出路;
·第二條是市場通過協調推薦其他批發市場,給予妥善安置;
·第三條是隨新建市場同步平移予以安置。從而使商戶退市后有出路、有去處,保障滿足商戶自身經營需求。
西聯時光:
舊 時
2002年,由中國西聯投資集團(澳門)有限公司投資2億元創建的西聯國際石材交易市場,曾經是京城最大、銷售品種最齊全的石材銷售場地,并獨樹一幟地設立了一座占地4500m2的綜合服務大樓。
綜合服務大樓一層為展示中心,集中展示了千余種世界各地名優石材,及各種風格的石材文化精品,成為世界首家建筑石材展覽館;二層為會議及信息發布中心,信息發布中心擁有先進電子聲訊設備,是業內最新最具權威的信息交流和發布場所;三層為綜合服務及物流配送中心。
創建之初,西聯市場吸引了400多家國內大規模石材生產經銷商云集于此,經營范圍涵蓋了建筑石材、石藝產品、石材養護、石材加工機械、礦山開采設備等石材業的所有分支行業,產品遠銷日本、韓國、美國、加拿大及歐洲各國,成為北京及周邊省市的主要石材產品批發源頭,實現了年銷售量占北京石材消費量的30%,占北京市重大工程的供應比例的40%的業績。
而如今的西聯,已不復當年風光,設施陳舊、貨物雜亂、粉塵彌漫、電線交錯、車輛亂穿……是它的常態。見證了西聯國際石材市場輝煌歷史的綜合服務大樓,已人去樓空,轉租、轉讓、招商廣告散落一地。
↑西聯的榮光過后,空氣污染、模式弊端、地價攀升等一系列問題,將現有的生存土壤蠶食殆盡,等待他的命運只有一個——搬遷。
隱 患
在過去的十余年里,西聯一貫堅持“前店后廠”的經營模式,將專賣店和生產廠房設置在一起,其好處是客戶來了能直觀依據廠內的石材樣板迅速下訂單,企業也能夠隨時監管石材生產,避免廠店分家給物流和銷售帶來麻煩。
然而隨著北京主城區不斷外延、政府對環境治理工作的日益重視,西聯這種“前店后廠”模式逐漸暴露出安全隱患,安全隱患的存在實際上已經徹底消解了西聯“前店后廠”模式的優勢。業內專家認為,隨著北京主城區的外延,石材加工企業不但會對居住環境造成污染,而且生產與銷售混在一起,一旦發生火災,后果將不堪設想。
2013年年底朝陽區小武基某個倉庫的一場大火成為政府下決心清理存在安全隱患市場的契機——2013年11月19日20時30分,朝陽區小武基村一庫房著火,延燒面積達500平方米,造成10人不幸遇難。
2013年12月中旬,住總建材家具商城的拆遷拉開了整改搬遷浪潮的序幕。屹立在京東石佛營長達十多年的住總建材家具商城,因涉嫌違章建筑、暗藏諸多安全隱患,造成附近小區居民生活環境污染等原因被強制拆除。不久,拆遷轉移浪潮席卷西聯。
與西聯國際石材市場的初級管理模式相對應的是一批高級家居賣場正在逐步崛起——如居然之家率先實施了商場化管理,于2013年新建的居然之家靚屋燈飾城更祭出了五星級品質;紅星美凱龍強化市場管理,推出了具有創新性的第八代賣場,引領市場潮流。
這些建材市場以更完善的經營模式和更注重環保的經營理念逐漸被市場所接受,也逐步取代了昔日輝煌一時的初級市場的地位。中國建筑材料流通協會常務副會長秦占學表示,隨著社會的發展,初級市場已經沒有了競爭優勢,消費者更傾向于光顧服務好、品質優的家居建材市場,而那些存在安全隱患的初級市場終將退出京城。
遠 去
對于外界盛傳“石材加工企業是造成霧霾的‘元兇’之一”,老王難掩憤懣,“首先,石材產生的粉塵都是可沉降的重物質,不像汽車尾氣、工業廢氣和煤爐排出的那種不可沉降的化學物質,況且石材加工現在絕大部分都是水切割,粉塵已經大大減少了;其次,關于石材泥漿造成的水污染,現在大多數有點規模的加工廠都安裝了石材泥漿水沉淀回用系統,污水基本上都實現了廠內循環使用,這種說法其實并不科學。”
↑石材加工的水循環系統。現在大多數上規模的加工廠都安裝了石材泥漿水沉淀回用系統,污水基本上都實現了廠內循環使用。
在北京西直河,一共有七個大型石材市場,其中包括西聯國際石材市場、新紀元石材市場、翔東天利石材市場、天成元石材市場、玉秀國際石材市場等,大大小小石材企業數量高達上萬家,聚集了數以萬計的石材業者,以及數十萬的石材消費者,十余年來逐漸形成了獨特的石材產品、文化、信息交流展示中心。
“石材市場拆遷,雖說是出于安全、環保考慮,但為什么不能引導西聯改造升級?哪怕拆遷加工企業,只保留展示交易功能,至少還能保持其北方石材交易中心的地位,不至于傷害其數十年積累起來的商業氛圍和石材文化,為什么不以拆遷為契機,升級改造它?”
然而,西聯終究還是拆遷了。有業內人士表示,大型批發市場集體外遷,進而打造全新的專業市場集聚地,以更好地解決商戶的經營和發展問題,是現如今大型城市快速發展的必經之路。前期眾多功能型市場大規模外遷,肯定會給城市穩健發展帶來陣痛,但是緩過陣痛后,城市才能更好、更健康地持續發展。而對于星羅棋布、分布雜亂的建材批發商來說,外遷至一個功能明確集聚區,從長遠來看無疑是必要的。
轉 移 浪 潮
“中國石材行業由東南沿海向西、向北轉移已成趨勢。在中國石材產業轉移的大環境下,北方石材產業發展將迎來一次大機遇。”中國石材協會會長鄒傳勝表示,中國石材很多資源過去主要依托國外進口,通過廣東、福建進入中國,消費中心主要在東南沿海。而未來中西部地區將迎來快速發展機會,今后將會向西、北轉移,從而大大降低石材行業的物流成本。
在轉移浪潮之下,伴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河北成為了從西聯國際石材市場遷出的石材企業理想的港灣之一。
共 榮
當石材企業轉移浪潮越演越烈的同時,河北省已經確立曹妃甸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基地,作為承接北京市外遷企業的產業基地,承擔對接北京產業轉移的任務。
“在推進與京津合作中,曹妃甸聘請了專業咨詢機構做規劃,以保證產業對接順利實施。”曹妃甸區副區長、工業區管委會副主任張寶貴透露,在對接北京石材產業轉移方面,聘請了專業機構到曹妃甸和北京市朝陽區進行考察,研究對接北京朝陽區石材城產業轉移的方案,目前這項
工作正在推進中。與此同時,曹妃甸組織了60人的專業隊伍,對北京400多個有可能外遷轉移的產業項目逐一走訪建立檔案,為產業對接做好準備,以謀求在原有合作的基礎上,尋找新的突破點和方向。
從西聯遷出來后,從事石材批發的趙志全經過慎重考慮,最終決定將企業搬遷到了曹妃甸。趙志全表示,雖然是搬到新的市場,但是河北離京城并不遠,人脈、市場還在,所以對未來還是充滿了信心。
↑曹妃甸 為承接來自北京的產業轉移,曹妃甸做了積極準備,包括各種基礎設施建設。圖為曹妃甸港效果圖。
多 點 開 花
不光是曹妃甸,目前包括保定、唐山、秦皇島等多個河北省城市,都開始密集籌建對接京津產業轉移的園區。
根據河北省日前擬定的新型城鎮化規劃,河北省將打造京津保三角核心區,做大保定城市規模,以保定、廊坊為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載地和京津產業轉移的重要承載地,與京津形成京津冀城市群的核心區。
保定市發改委主任張麗娟透露,為緊抓京津冀協同發展機遇,保定市在對原有產業園區進行整合提升的基礎上,新謀劃17個產業園區,使承接京津產業轉移園區達到34個,規劃總面積達1149平方公里。
秦皇島市承接京津產業轉移工作也已正式啟動。秦皇島市委副書記、市長商黎光介紹說,秦皇島將打造首都行政醫療文化教育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區,建設首都教育醫療體育資源轉移基地,打造京秦高新技術產業合作發展示范區等。
此外,為給北京產業轉移和功能外溢提供更好的承接平臺,河北省將在廊坊永清縣打造一個占地面積約30平方公里的高端產業園區,距離北京和天津均約60公里,距正在建設的北京第二機場僅15公里。力爭經5至10年的發展,使該園區內形成以“科技”、“環保”、“知識”為核心的產業集群。
與曹妃甸區共同構成唐山市沿海隆起帶的唐山海港經濟區,目前已與北京石材協會7家成員石材市場簽署合作協議,預計承接4000多家商戶,人口近10萬。 唐港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張國棟表示,唐港區和北京石材協會達成合作意向,是雙方充分比較選擇的結果,北京石材產業除了能享受到開發區固有的一系列政策利好之外,唐港區還將騰出9000畝的土地發展國際石材交易中心,目前,該區域已經進入基礎建設階段。
西聯從京城遠去后,另一扇門已為它打開。目前,許多原西聯的商戶,都已經在河北集結。趙志全介紹,搬到新市場后,才發現附近好多都是原來西聯的老相識,所以并不會感到很陌生。
“西聯畢竟是過去式了,事業終究還要繼續,未來如何發展才是關鍵。”
* 京津冀一體化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概念區別于“環首都經濟圈”,協同發展不僅僅是單個地區的發展,而是一體化的發展,是京津冀的全域發展。過去的首都經濟圈不包括全域,因為經濟圈是以城市為核心的,考驗中心城市的輻射能力和范圍。而協同發展,意味著區域的繁榮共生,考驗的是整個區域的全盤合作。
結語
產業轉移并不是一個短期的過程,也不是建設園區就能解決問題。周邊設施完全配套需要數年甚至十幾年的時間,這需要一段磨合期,也是如今石材產業轉移必須面臨的陣痛。
對于石材企業來說,難點不在于搬遷或者遷往何處,而在于搬遷后如何充分利用當地政府提供的優惠政策,推動企業轉型升級,使之能夠與城市和諧共生。業者們都希望,新市場不再重蹈西聯覆轍。
西聯之后,再無西聯。新的環境對石材企業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來源:《海西石材》雜志